以“国家统一”为视角的教学立意思考

2021-01-04 08:45张文俊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统一民族政治

张文俊

一、“国家统一”教学内容的价值地位

“统一”一词作为《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学科育人价值落实到学生的思想之中起着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强调“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可见,有关“国家统一”的教学内容在课标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教师在对课标进行解读时要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以便学生更好地体会“国家统一”的教学价值。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仔细阅读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我们会发现其在编纂旨趣上呈现许多独特性。其中就包括对“国家统一”这一内容的强调。如在目录内容设置上,前三个单元的单元标题都提到了“统一”二字,第四单元的单元标题则是通过强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来说明领土完整也是国家统一的一种表现。同时,教科书在正文中叙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实现统一、巩固统一所采取的各项政治、经济、思想等措施。除此之外,课文的辅助系统,如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内容的编纂上,无一不体现出对“国家统一”内容的重视。特别是在教科书最后设置的活动课中,将“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作为主题,让学生就此主题来进行探讨、思考,以此来促进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了解,教科书的内容编纂彰显了明确的教学指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对历史学科学习后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国、家与个人三者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对“国家统一”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而且也能够树立和涵养學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简言之,无论是课标的制定、教科书的编纂还是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培养,都突出了“国家统一”内容的重要性。可见,“国家统一观”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中学生必备的价值观,在学生形成历史学科认知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二、“国家统一”的典型特征廓清

1.“国家统一”的概念

“国家统一”是由“国家”和“统一”组合而成的动名词。《辞海》对于“统一”一词的解释有三种,“①谓国家由一个中央政府统治,没有地方割据。②归于一致,共尊一说或共奉一主。③集中;归总。”[2]从政治学角度来分析,“国家统一主要是指国家垄断其领土范围内规则制定权力的统一,即国家主权的统一。”[3]而从历史学角度来解释“统一”则并不单单指主权及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是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还包括血缘、思想、文化、民族、经济等方面的一致性或整体性。

2.“国家统一”的基本构成

(1)政治制度与政治理念

胡适曾将政治统一界定为:“我所说的‘政治统一’,只是指那些维系全国,把中央与地方连贯成一个分解不开的全体的制度和关系。关系有多种,如经济的利害相关,如国防的安危相关,如交通的往来相关,等等。但这种种的相互关系,若没有统一的政治制度的表现与统制,明明相互关联的关系也可以松懈到不相关,甚至于相冲突的地位。政治统一全靠政治家能充分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用政治的制度去培植他们,巩固他们。国家的统一其实就是那无数维系各部分的相互关系的制度的总和。”[4]可见,政治制度在“国家统一”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除了政治制度,还包括如民本主义的执政观、“大一统”的国家观这样的政治理念在国家统一中起着黏合剂的作用。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为我国能够走向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对于一国而言,“国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和先决条件,是国民的立足之本。任何国家都必须拥有特定的国土,它是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5]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个统一国家必须具备的条件。“国家统一”既包括实现统一,也包含维护统一。维护国家统一总是和维护主权、强调领土完整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有坚定的政治决心和强大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的神圣领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

(3)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它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现实国情的体现。“中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在祖国土地上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和政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政区的一部分。”[6]自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纷纷采取各项举措管理、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以此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1)历史传统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从秦至清的2132年里,国家统一时间约占2 /3以上,而且越到后期,分裂时间越短,以至元明清三朝统一局面达600年之久。”[7]可见,分裂的时间远少于统一的时间。分裂只是局部时期,短暂现象。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传统,“国家统一”的观念便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2)现实原因

“国家统一”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领土约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人口近十四亿。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再加上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的现实原因也促使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3)国家安全

维护“国家统一”同样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表现。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都在尽力维护的,尽管二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殖民体系基本上已经瓦解,但由此产生的新殖民主义却开始猖獗。因此,维护国家安全,不仅要在经济方面,政治、领土安全方面也要时刻保持警惕。

三、“国家统一”教学立意的教学实践路径

所谓“教学立意”是从教学内容凝练具有统摄作用、关键地位和价值取向的教学观点或主题。通过教学立意的确立和实现,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下面,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从教学立意的角度来设计相关内容。

1.解读课标相关内容,凝练立意主题

课标对第3课的内容要求如下:“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8]通过对课标的解读,笔者认为本课的重点是要突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意义。强调要求学生要理解“大一统国家”的这个概念。可是,如何突显其建立的意义呢?可以从分析秦朝建立背景的曲折、秦始皇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措施的影响来阐释其建立统一国家的伟大意义。因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立意主题设定为:“春秋战国后,统一之势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秦国以其自身优势,凭借有利的客观条件,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这个新生命,尽管由于统治者暴政,王朝不幸灭亡。但统一趋势已是众望所归,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2.聚焦历史教学过程,挖掘立意内涵

“国家统一”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政治理念、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我国特有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以上三部分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以上所确立的教学立意,应对秦始皇统一后所奉行的政治理念以及他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等政治制度有所阐释。教师还需要通过对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地图和史料来说明主权与领土完整对一个统一国家是多么重要。而针对我国特有的多民族国情,可通过讲述秦朝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管理来进一步说明统一国家与多民族国情是分不开的。由此,得出教学立意的结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3.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提升立意水平

教学方法使用得当有助于教学立意的实现。历史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见,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国家统一”的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让中学生自主收集材料,以自己的视角出发,去发掘“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以第3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外读物和互联网来收集秦统一的条件、措施及意义。通过自己的参与,会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印象。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以讨论、探究的机会,创设一定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历史上曾有多少伟大人物为了祖国统一不惜牺牲自己,以小我来成全大我。

4.重视历史教学评价,促进立意达成

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很多,如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正如前文所说,“国家统一”的内容十分重要。它重在培养学生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素养。因此,它不能通过文字、口语等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往往忽略了在学生心中的、难以表达的情感。知识与能力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固然重要,但我们追求的终极关怀应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最容易被我们遗忘的也恰恰是这最高层次的目标。因此,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显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可它却是潜移默化的。

四、结语

历史教学承担着其他学科教学难以承担的教学任务,历史课不仅仅是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它更是政治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一,体现出了国家意志。一个合格公民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完整。正如“孙中山把是否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作为衡量人们爱国与否的一个标准,又把国家统一与否视为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9]因此,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下,“国家统一”的教学内容应该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来进行讲授。

【注释】

[1][8]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13页。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3335页。

[3]韩献栋:《分裂国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第16页。

[4]何卓恩:《胡适文集》,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47—148页。

[5][7]王俊拴:《古代中国民族观与国家统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37、36页。

[6]邹逸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歷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1期,第38页。

[9]尚明轩:《孙中山图文全传》(下),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年,第981页。

猜你喜欢
统一民族政治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办公室政治
淝水之战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MINORITY REPORT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传承 民族 文化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