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周流视域下艾灸在女性美容养颜中的应用*

2021-01-04 13:34
中文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周流一气中脘

王 秀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00)

一、灸法美容发展概况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灸法除疣。《针灸甲乙经》云“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须美长,……血少气盛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阐明了经络气血和美容的关系。唐·孙思邈是艾灸养生保健的积极倡导者,他指出“膏肓灸无所不治”,“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倡导“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宋代《圣济总录》载有:治癣灸法,灸病处影上,三壮灸之”。《针灸资生经》记载:“疣目。着艾炷疣目上灸之。三壮即除。”元·邹铉所续宋代陈直的《寿亲养老新书》提到按擦涌泉穴可以“终不染痒,面色红腻,腰足轻快”。元·罗天益《卫生保健》曰:“灸气海以生发元气、滋荣百脉”。明·李梴与《医学入门》专设“炼脐法”一章,强调“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益气延年”。清·程芝田《灸法心传》云“护阳宜灸”,强调:“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盖气者,阳所生也;保命之法,当以灼艾第一。”艾灸可扶阳,扶阳则延衰。《医学汇言》有“少年时多病”,自“每岁灸脐中,自后健康”,“年逾百岁,而甚壮健”的记载。

二、一气周流理论

黄元御先生提出“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理论,是一个整体过程,必阴能升而后阳能降,阳降已则阴自升。在阴升阳降、阴阳转换的过程中,中焦脾胃之枢是气机运化的关键动力,脾升胃降,枢转中焦气机,使升降协调,四维轮转才能和缓有序[2]。实际上疾病的产生,或是人体这一气不上去,或是降不下来,或是枢轴不利,大多是整体或局部的一气周流出现问题导致[3]。而中气虚弱,升降失常,气血不足也是造成黄气、皱纹、眼袋、雀斑、暗疮、皮肤衰老等面部问题的主要病机,通过在一气周流理论指导下,选取相应穴位,运用艾灸改善女性的面部容颜,使之容光焕发。

三、艾灸美容举隅

1.面色萎黄

萎黄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治宜健运脾胃,补益气血。常选穴位:印堂、四白、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

王某,女,37岁,2018年10月15日初诊。面色萎黄10年,平时常感神疲倦怠,畏寒肢冷,大便偏黑,2-3日一行,舌淡红,苔白腻,脉虚。诊断: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所致的面色萎黄。治疗:健补脾胃,润肤悦色。取穴:①印堂、胃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②四白、脾俞、命门、关元、阴陵泉。二组穴位顺序进行艾灸。采用悬灸,每日艾灸1次,每次30min,10次为l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后,改为隔日艾灸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面色明显改善,面上黄褐色祛除,黄退显红,精神饱满,大便正常。为巩固疗效,改为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5个月进行随访,效果稳定,肤色红润有光泽。

2.面部皱纹

皱纹的产生与脾胃虚弱,精血亏少,皮肤失于濡养,使皮表产生皱纹,即“阴血不足、肤失濡养、瘀血阻络、肌肤失容”。治宜滋养阴血、化瘀通络、濡肌除皱。常选用的穴位:印堂、迎香、皱纹处、脾俞、胃俞、膈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刘某,女,34岁,2018年6月10日初诊。面部明显皱纹3年,以眼部周围、额部为主,法令纹出现,整个面部开始下垂,平时工作繁忙,常感疲乏,纳少,舌淡红,边尖瘀点,苔薄白,脉缓。诊断:脾胃虚弱,阴血亏虚,瘀血阻络,不能濡养面部皮肤肌肉出现皱纹、肌肉下垂。治疗:健脾和胃,滋阴养血,化瘀除皱。取穴:①印堂、皱纹处、胃俞、中脘、三阴交。②迎香、皱纹处、脾俞、膈俞、足三里。二组穴位顺序进行艾灸。采用悬灸,每日艾灸1次,每次30min,10次为l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后,改为隔日艾灸1次,10次为l疗程。治疗4个疗程,消除了细纹,改善了松弛,拉紧了肌肤。为巩固疗效,改为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5个月进行随访,效果稳定,皮肤有弹性,饱满紧致。

四、一气周流取穴

黄元御先生认为中气旺则阴阳化生有本,脏腑安其位履其职,气血充盛,精神交泰。正如《黄帝内经》云: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女子到了35岁后,阳明脉(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功能开始衰退,阳明脉直接上达于面部,而脾主升,主肌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以脾为主导的胃肠系统功能衰退,经脉衰退,气血不足,不能上行滋养面部皮肤肌肉,出现面部发黄、皱纹、下垂等现象。艾灸相应穴位,尤其是阳明经,能够比较快速地补充人体的阳气,强壮脾胃,使气血充足,延缓衰老。艾灸在美容方面选用的共穴是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

1.中脘

任脉腧穴,为足阳明经经气汇聚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与手太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交会穴,此穴具有温中散寒,益气养血之功效,可调和脾胃气血,补后天之本[4]。

2.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五输穴中的合穴,此穴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调节胃肠功能,调节机体气血津液;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可抗衰老、延年益寿[4]。

3.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腧穴,为足太阴、足少阴经、足厥阴经交会处,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可健脾养血,调补肝肾。女性常揉三阴交可保持年轻状态,延缓衰老。

4.脾俞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脾,指脾脏;俞,通输,有输送之意,穴内应脾脏,为脾经经气转输之处。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有健脾益气,升清化湿的作用。经常刺激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体质。

5.胃俞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胃的背俞穴,刺激胃俞可增强胃的功能,起到和胃调中,祛湿化痰的功效。胃俞、中脘是俞募配穴法,《难经·六十七难》云“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灵枢·卫气》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说明了脏腑之气可以通过气街与其俞、募穴相联系。俞、募穴均与脏腑之气有密切的联系,故俞、募穴配合运用,可发挥其协同作用。

每次可取全身穴位3-4个,头面部穴位1-2个,面部穴位每次艾灸不超过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般连续坚持3-4个疗程后可改一周一次,坚持应用。经期停用。施灸先后顺序正如《千金要方》所云:“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

猜你喜欢
周流一气中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全真一气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周流”理论与针灸补泻手法思路探讨
《针灸大成》中脘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气周流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