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视域下“Mandarin”与“普通话、官话”之关系

2021-01-04 13:34褚福侠
中文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官话国语普通话

褚福侠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一、国外社会语境中的“Mandarin”

国外语言生活中提到“汉语”或“普通话”时多用“Mandarin”一词。

2006年6月26日美国《时代周刊》刊载题为“Get ahead.Learn Mandarin”的文章;登录国外网站填写个人资料时,语言栏中Chinese选项下常设有Mandarin , Cantonese, Shanghai Dialect, Southern Fujian Dialect等选项;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人,因日常生活问题联系客服,电话中需要“中文服务”时,常被问及选择“Mandarin”还是“Cantonese”的问题。

一些汉学论著或中文教材也使用“Mandarin”作为“汉语”的英文名,如狄考文的《官话课本》(A Course of Mandarin Lessons)和《官话简明教程》(A Short of Primary Lessons in Mandarin);赵元任的《国语入门》(the Mandarin Primer)[1]。

美国罗格斯大学史皓元教授(2016)《普通话从何而来?清官话、北京话和民初国语》一文,英文名Whence came Mandarin? Qīng Guānhuà, the Běijīng Dialect, and the National Language Standard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以上诸例均表明“Mandarin”在海外是与“汉语”“普通话”对应的概念。该词在海外的语言环境中,已经作为“汉语”或“普通话”的译名广泛使用。

二、国际中文教学领域的“汉语”英文译名

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onference)”召开,首次提出“国际中文教育”的概念,意在将国内的“对外(留学生)汉语教学”、国外非华裔的汉语二语教学,以及面向华裔学生的汉语继承语教学纳入“国际中文教育”的框架。

检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相关专业术语中关于“汉语”的英译词却鲜见使用“mandanrin”的,多用或“Chinese Language”或“Chinese”,如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美国中文教师学会——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Association

汉语教师志愿者——Volunteer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中文联盟——Chinese Plus 汉语桥——Chinese Bridge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国内外当前通行的汉语教材英译名称也只用“Chinese”,如《博雅汉语》(BOYA Chinese)、《发展汉语》(Developing Chinese);近年来,在国外中文教学领域广泛使用的教材《中文听说读写》(Integrated Chinese)和《新实用汉语课本》(New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可见,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Chinese Language或Chinese是更深入人心的,这一点与海外的社会语境不同。

用汉语拼音直接作为外文名称的情况,比如学界所熟知的“国家汉办(hanban)”“汉语水平考试”(Hànyǔ Shuǐpíng Kǎoshì)的简称HSK,“普通话水平测试”Pǔtōnghuà Shuǐpíng Cèshì,简称PSC,都是使用的汉语拼音缩略形式,此两个缩略词均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

近年来,国际交往的频繁带动了语言的接触,一些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纷纷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进入西方出版的文本资料中,如jiaozi代替了dumpling,gaokao进入英文词典等等。当今世界,汉语拼音与英语正在不知不觉中相互融合,我们广泛使用的“普通话”能不能以其拼音形式“putonghua”替代“Mandarin”进入英语世界呢?

三、“Mandarin”一词探源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mandarin”有4个义项,中文释义分别是:①政界要员,(尤指)内务官员 ②(旧时)中国政府高级官吏 ③(中文)普通话 ④柑橘。其中义项③的英文释义是:the standard form of Chinese,which i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China.

由于“Mandarin”的核心义与“官员”“官话”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先弄清楚英语中的“Mandarin”是怎么产生的?中国历史上广泛使用的“官话”指的是什么?

“Mandarin”的来源曾使许多词源学家迷惘,还有人认为Mandarin是“满大人”的音译。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是为清王朝的前身。Mandarin这个词最早却见于1589年左右的明朝,与“满大人”并无关系。

郑张尚芳先生说“官话是官场的办公用语,是教学读书唱诵用语,先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才叫官话,英语说mandarin,有人误以为来自‘满大人’,其实来自明代葡萄牙人所说的‘mandar’(指挥)一词,那时还没有满大人呢[1]。”对“满大人”的误解也许与漫威电影《钢铁侠》中的角色Mandarin有关。该角色起初音译为“满大人”,后改音译名为“曼达林”。电影中的“满大人”是蒙古人与英国人的混血,自称成吉思汗的后裔,并非满族人。

16世纪中叶,一些欧洲人进入远东,最早到来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先到达印度尼西亚,学会了马来语menteri,意思是“参议官”(minister of state),在拼写这个词时受到葡萄牙语动词mandar的影响,将其拼写成mandarin 或mandarim,而“mandar”在葡萄牙语中意为“command”,即命令、传递,所以mandarin表示发出命令的语言,即“官话”,也用 Mandarin language表示,简称“Mandarin”。那些职位较高而又思想陈腐守旧的政府官员常被称为“mandarin”,其特征与后来清朝时的“满大人”在意义上有了瓜葛,属于音译、意译重合词[3]。

Mandarin较早出现在海外学者的论著中,有迹可考的历史是明末万济国的《华语官话语法》,西班牙文书名是 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该书的英译本前言提到来华西方人士更感兴趣的是学习和描写中国士大夫阶层所使用的语言。这种“官员的语言”在汉语里称为“官话”,便称之为“the mandarin language”。至于mandarin作为“柑橘”的义项,在国外超市中常见,据说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柑橘。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类似于历史上把来自中国的瓷器称为china。

四、中国历史上的“官话”

《汉语大词典》对“官话”的释义为:元明以来泛指通行较广的北方话,其中心是北京话。因官场中广泛使用,故称。其性质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官话”一词在现代汉语方言学研究领域,也用于特指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即北方方言,其内部又分为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四个次方言。方言学研究之外的人对“官话”这一意义多是模棱两可的。

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国语运动”是指从清末到1949年推行的以官话为基础制定汉语标准语和中国国语的运动。后来,新中国采用“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东南亚则普遍将“汉语”称为“华语”“华文”。这大概与历史上数次中原移民南下有关。北方移民保留了原住地对汉语的称呼,以“华”为重。《汉语大字典》对“华”字的释义:我国古称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包举全部领土。简称“华”。《汉语大词典》也收有“华言”一词,并释义为“中原地区的语言”。

在西方人眼中,Mandarin既然是指中国官话,而官话又是普通话的旧称,用来翻译今天的“普通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有时也用Mandarin Chinese 或Mandarin Language。如此对应“普通话”是否适宜呢?

五、汉语“普通话”的来源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1902年,清末学者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其中曾提到“普通话”。1904年秋瑾留学日本时,为“演说联系会”拟定的简章中也曾出现“普通话”。1906年切音字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三类,并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经过1919年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1949年新中国确定将现代标准汉语由“国语”改称“普通话”,并对其明确界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北方话”是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因为清朝皇室贵族当初在滦平建立“口外庄田”,形成了新的贵族区,这些有文化的贵族使用的语言是北京雅音,因其榜样作用带动当地其他人一起模仿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滦平话,符合推广标准语的特点。清末以来影响广泛的北京官话最终成为普通话的前身。

六、国际中文视域下的Mandarin与“普通话”的对译问题

鲁健骥先生(2009)提出把“普通话”译为“Mandarin”并不准确。Mandarin既不是汉语或中文,更不是“普通话”的同义词。“Mandarin”所指也不是某一种方言,而是当时各方言区普遍使用的共同语,即当时的官话。

海外多认为普通话被作为官方发音,所以用Mandarin对译普通话。在他们看来“普通话”就是官方语言,实际上是由于存在着文化、思维的差异和认识的不同所造成的。

杨洋(2009)指出“官话、国语、普通话”之间存在一定的历时关系,普通话是在“官话”“国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都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随着历史的变迁,称谓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用“官话”指称“普通话”,同样Mandarin用于对译今天“汉语”或“普通话”也不适宜。Mandarin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和“官话”“国语”互译,但不适宜翻译为“普通话”。

不同语言的词语对译应该考虑被译者的语言文化背景。“Mandarin”这个词在汉语母语者中,即使学了多年英语的人也未必认识。笔者在汉教专硕研一学生中做过一个小调查:你是什么时候学到“Mandarin”这个词的?你认为这个词应该翻译为汉语中的哪个词比较准确?收回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家掌握该词的经历完全不同,有的在初中,有的在大学,有的甚至刚刚接触。即便是认识该词的同学也不是通过国内的英语教材学得,有的是英语老师的拓展,有的是美剧或者课外阅读材料。

可见,Mandarin这个在国外广泛被译作“普通话”的词,是没有被收入任何一类英语词汇大纲中的,这在国内英语教育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有些不可思议,同时,这也说明海外用“Mandarin”对译“普通话”是不符合汉语发展的历史的,也许将来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普通话”的拼音形式putonghua会逐渐进入英语世界,代替专指历史“官话”的“Mandarin”。

猜你喜欢
官话国语普通话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