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杨 剑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是对这一思想的具体落实方案,明确指出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即“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高等学校人文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更应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因此,充分挖掘大学英语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鉴别和评估中不断净化、校正、更新和优化自身的价值系统和信念系统,培养学生的价值思辨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美国1996年颁布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强调利用外语进行交流获得专业知识,学习并比较语言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和理解文化产生的原因,体现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引领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研究了如何将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作为重要载体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蔡晓惠提出了大学英语课作为一种工具性很强的语言课程,既承担着提高学生英语技能、传播文化的任务,又为学生价值思辨、情感态度等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提供了不可或缺、更有意义的载体。时丽娜研究了价值取向与大学英语教科书选材,全面探讨了教科书内容选择所呈现之价值取向与外语教育政策、大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分析了在英语学习材料的选用、编写中,价值取向所起的作用。李宪提出通过教材及课堂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创新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增强融入的实效性。这些研究宏观指出实现大学英语价值引领和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教材选用的重要性,但缺少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本文旨在运用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依据学生情感和心理发展规律构建价值引领、价值思辨、价值塑造逐层深入的课程育人机制,以任务产出为目标的价值思辨引领教学模式,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育人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与外部诸因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然而,教育工作不可陵节而施,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即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1]。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八个阶段中的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2],属于成长接受教育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大学四年中,大学生的思维智力水平是逐渐变化发展的,从心理学家佩里定义的多重性阶段(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逐渐向相对性阶段(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发展,到了高年级达到一定程度的约定性阶段(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不是绝对的,认识到自己所采取的立场、观点应有逻辑性)。[3]教育要符合学生智力、思维、心理发展规律,同时也要把握教育节奏,遵循教育规律,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机制的构建要按照学生认识能力、思想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文秋芳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POA)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理论支撑与实现方式,其核心为三个学说、三个假设和三个阶段[4],图1展示了整个理论框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全人教育说的教学理念兼顾了外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重视学生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中国英语教学“学用分离”的弊端,教学假设是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流程体现了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循序渐进提升的具体措施。因此,依据“产出导向法”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英语学习体验的同时,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图1 POA的理论体系
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5岁之间,在人格发展上正处于成年初期,正是自我意识整理、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是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中,对自我确认及相关发展问题,如职业、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思考与选择期。成年初期也是接受教育的最终阶段——综合阶段,该阶段是抛弃细节而积极运用原理形成思维习惯的重要时期。在思维智力水平发展上,大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必经一个对以往思维二分式以后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为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这一时期,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价值思辨能力的引领与培养。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非常复杂的观念系统,指引着人们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价值观不同,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处事态度和结果便也不同。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要根据大学生心理思维发展路径,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心理需求和思维发展特点,建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价值思辨引领育人机制,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英语教学通过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实现课程育人目的。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教育教学规律,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机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价值引领,即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成为独立的个体,开始进行自我意识整理,即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不断地思考“我是谁?”“我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将来在社会上应该占什么样的位置?”“我怎样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等等。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处在低级阶段,在脱离思维两重性、勉强承认多样性之间挣扎。
处于入学适应期的学生,在面临一系列急剧转变和心理矛盾冲突时,会产生迷茫、混乱、自我怀疑等情况,极易受当今社会上一些价值失范和迷失现象的影响。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依托产出话题,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角度解析话题知识。从正面事件中挖掘予人向上希望、前行动力的因素;从负面事件中反思当下、明确责任,实现正面示范、积极引领的教学目标。
第二阶段:价值思辨。所谓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即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和对事物的辨别分析。度过困难的入学适应阶段,便进入心理稳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学生们需要解决立志、定向、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提高个人能力等问题。在思维上,他们越过两重性阶段,能够通过感知、分析和评价,认识到事物的复杂多样性及价值的相对性,达到相对性阶段。当学生心理发展进入稳定期,思维水平提高时,价值多元化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到困惑。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思辨能力,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判断,在尊重容纳不同价值标准与追求的同时,明确自身发展道路,做出正确选择。
第三阶段:价值塑造。价值塑造的本质即意识形态的培养。大学生活末期,学生们准备迎接新的人生分叉口:考研还是就业?这时,大学生面临毕业设计、实习、毕业后去向的选择,也许还有与恋人关系的处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及其引起的心理冲突。这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阶段,也是促进其心理成熟、同一性达成阶段,即个体对自身有充分了解,明确自身理想与价值观,对未来发展有独立思考。心理上的成熟推动思维发展达到高级阶段——约定性阶段,不仅认识到事物发展并非绝对,也意识到自己的观点、立场必须具有逻辑性,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更适当的方法处理信息及问题。在毕业前,完成价值塑造,使学生明确自身社会责任,具有奉献精神,能够维护国家利益,进入社会工作后既能达成自身成长与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流程,遵循学生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构建出分阶段、分话题、分形式逐层深入的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机制,如图2所示。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评价,教学设计包括产出任务话题以及为产出服务的输入材料的精心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
首先,在驱动阶段合理设计产出任务。根据“产出导向法”,按学生心理思维发展阶段精心选择产出任务话题,在产出任务话题中嵌入价值思辨要素。通过产出任务话题驱动学生产出的欲望,即在设定的交际场景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产出任务的难度,产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布鲁姆的教育目标是话题设计的重要依据,即话题内容要按照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级逐渐增加难度。在进行产出任务话题设计时,根据六个思维层级设置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做到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组织思想、厘清结构与关联,加深理解,形成对任务性话题的全面认识。例如,在大学生刚入学的适应阶段选择教育作为产出话题,设置问题:大学教育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认知要求很高,需要学生进行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等多层次的思考来回答问题。刚拿到问题时,学生会感觉问题非常贴近自身境况,想表达的很多,但又很困惑不知道从哪入手,想阐述观点又找不到合适的英语表达。对此,教师可将问题拆分为不同思维层次的子话题,嵌入价值思辨元素,层层引导组织学生思考,最终作出综合性回答并实现价值引领,范例见图3。
图2 大学英语教学价值思辨引领育人机制
图3 以产出任务话题实现价值思辨引领
其次,在促成阶段,教师明确产出任务,学生选择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练习产出。教师作为促成者,对学生给予指导和检查。任务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人陈述、讨论、辩论、表演、演讲等。多样化的任务形式既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讲授的话题及配套问题观察思考,独立寻找答案,也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小组中辩证逻辑思维较强、接近约定性阶段的学生的作用,通过讨论、总结、汇报等形式帮助和启发思维仍处于两重性和多样性阶段的学生,逐步实现促进学生从现有思辨能力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过渡。
最后,在评价阶段,对学生产出效果给出即时或延时的评价。在评价时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主体,在评价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价值思辨要素的体悟。将价值引领效果纳入教学评价,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口语展示可以看出学生对社会问题是否有积极正向的视角,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分享观点过程中逐渐实现正确认识,辩论使学生在激烈的语言碰撞中认识问题的多面复杂性,写作任务可以看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
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心理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以确定产出话题的次序。当学生升入高年级,心理和思维进入稳定发展期时,可以选取社会、生活、职业、情感、安全等产出话题,并在话题中嵌入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如文化自信、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文明公德意识、平等友善、敬业精神、国家安全意识等等。在大学生活末期,最终完成价值塑造,实现心理上同一性达成,思维水平达到约定性阶段。
首先,大学生易受环境影响,在他们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人文性,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满足学生阶段性心理思维发展需求,潜移默化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实现情感层面的感化,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其次,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育人内容会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掌握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中锻炼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中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中达到知行合一。
最后,以往的大学英语课程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讲解与剖析,以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长期忽略中国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有效输出和表达本族文化。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机制嵌入中国文化内容,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不对称现象,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能尊重理解英美文化,更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逐渐定型的时期,这一阶段利用大学英语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道德高尚、爱家爱国、勇于奉献的国家栋梁之才。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要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完成语言教学并同时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所构建的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机制框架目前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后期要通过实证性研究来检验其实际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