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对比看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01-04 01:33高顺成陈奕霖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流

高顺成,李 鹏,陈奕霖

〔1.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引言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会议强调要加快流域内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构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离不开高校的参与,高校是区域创新的源动力,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源。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了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明晰教育发展瓶颈、科学把控阻碍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主客观因素。当前,以黄河流域为研究主题的成果很多,前期主要集中在水源利用与生态保护[1-3]、生态补偿[4]、土地覆被[5]等方面。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并发表重要讲话,研究主题迅速聚焦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面,代表性成果集中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创新[6]、特殊性及其模式选择[7]、现代产业体系构建[8]、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9]、水资源可持续利用[10]、环境治理[11]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偏少。在众多成果中,鲜见有关注黄河流域高等教育及其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文献,对建国以来黄河流域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也少有学者进行梳理。

基于此,本研究拟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数量变动对黄河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梳理,通过与优质高教资源充裕的长江流域省(市)的对比,试图找出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差距及其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知耻而后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二、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黄河流域高等教育“几字形”贫困带:高质量发展的软肋

按流经省份划分,黄河流经青海、内蒙古、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长江流经青海、西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表1给出了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和1954年黄河和长江流域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分布情况。

表1 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和1954年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各区域内高校数量对比

由表1可知,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中国(未包含港澳台地区)各省共有高校207所,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有188所。不考虑黄河、长江共同流经的青海和四川两省,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黄河流域7省(自治区)共有高校21所,长江流域9省(市)共有92所,分占全国的10.14%和44.44%;1954年黄河流域7省(自治区)共有高校26所,长江流域9省(市)共有63所,分占全国的13.54%和32.81%。对比两大流域,黄河流域高校数量远“低”于长江流域。

图1 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中国大陆各省高校数量分布地图

图2 1954年中国大陆各省高校数量分布地图

由图1、2可知,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还是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基本完成[12]的1954年,中国大陆高校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江苏和上海等省(市)。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河南大学曾是当时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甘肃的兰州大学一起形成黄河流域高等教育的“脊梁”,但是在1954年的院系调整中前两所大学被拆分,部分优秀师资调入北京、武汉等大城市[13]。全国重要院校、科系集中到北京和长江流域的成都、武汉、南京和上海等几个“点”[14]。黄河流域除陕西省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教育规模以外,位于黄河“几字”形“肌体”上的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和山东6省(自治区)高校数量明显偏少,6省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版图的“几字形”贫困带,导致黄河流域高等教育硬件基础弱于其他地区,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无法回避的软肋。

2. 国家重点高校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被“忽视”

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1954年国家开始实施重点高校建设工程,从首批6所“重点学校”发展到2017年的140所“双一流”高校,期间重点高校数量逐次增加,学校也不断变动。

表2 新中国成立70年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各区域内重点高校建设数量对比

分析表2数据,不考虑两大流域共有的青海、四川两省,1954年10月5日教育部发文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高校,其中5所设在北京。1959年5月17日中央将北京大学等16所高校列为全国重点,1960年12月22日增至64所。这其中黄河流域7所,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和山东,占全国的10.93%;长江流域16所,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苏和上海,占全国的25%。1978年至1979年底,全国重点高校达到97所[15],其中黄河流域13所,占全国的13.40%,河南和宁夏均为0所;长江流域35所,占全国的36.82%,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苏和上海。始于1993年的“211”工程,立项建设了114所重点高校[16],黄河流域16所,占全国的14.04%,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五省各1所;长江流域40所,占全国的35.09%,多数省份都在2所以上,江苏省高达11所。“985”重点高校黄河流域立项建设5所,长江流域13所。黄河流域进入“211”工程的16所高校全部进入2017年的“双一流”高校名单,只是在原来16所的基础上增加了1所河南大学,而长江流域则有48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名单,占全国的34.29%,比“211”的数量增加8所。从重点高校数量增长方面分析,“几字形”贫困带内的重点高校数量“增速”并不明显。

另外,由于1959-1960年、1978-1979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其他区域的少数几个省份,加上19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黄河流域的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5省(自治区)入围“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数量偏少,导致流域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未能形成雄厚的物质和文化积淀,高质量发展后劲不足。根据2017年各省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数量绘制出图3。

图3清晰地显示出,相比长江流域的上海、江苏和湖北等省,黄河流域仅陕西省有8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其他各省(自治区)入选数量均在3所以下,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山西各省(自治区)均只有1所,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地域分布中的“几字形”贫困带成为流域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软肋”,被长期忽视。

3.国家财政行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绕不过的“坎”

表3给出了1996—2017年22年间地处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各省央属高校获得中央财政性预算拨款情况。

图3 2017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域分布地图

表3 1996-2017年两大流域央属高校获得中央财政性预算拨款及各省GDP总和统计

分析表3可知,1996年至2017年的22年间,全国央属高校获得中央财政性预算拨款17 016.58亿元。不考虑两大流域共同流经的青海和四川两省,黄河流域获得1 834.14亿元,占全国的10.78%;长江流域获得5 766.54亿元,占全国的33.89%,是黄河流域的3.14倍。从GDP总量分析,22年间,黄河流域7省(自治区)GDP总量166.16万亿元,长江流域9省(市)GDP总量228.15万亿元,是前者的1.37倍。国家为富裕区域投入的教育经费远远高于中西部落后地区,与长江流域相比,本应得到国家大力支持的黄河流域被忽略了。数据表明,20多年来长江流域的上海、江苏、湖北等省(市)高等教育获得国家持续不断的资金注入,急需国家资金扶持的黄河流域诸省如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区)由于央属高校布局极少,获得中央财政性预算拨款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坎”,高质量发展失去雄厚的外部财力支持。

4. 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核”

实现地域高质量发展,经济是基础,人才是核心。于寄语研究表明: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地域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源[17]。许长青认为:高等教育是推动地域高层次人力资本积聚的关键[18]。长期以来,入选“国家杰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颇受各省高校追捧,成为推动地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

表4给出了1994—2017年24年间地处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各省入选“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情况。

表4 1994-2017年“国家杰青”及1998-2017年“长江学者”两大流域各省入选情况

分析表4可知,1994年至2017年的24年间,全国分别有4293人和3931人入选“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不考虑两大流域共同经过的青海和四川两省,黄河流域分别有301人和391人入选,分占全国的7.01%和9.95%;长江流域分别有1419人和1429人入选,分占全国的33.05%和36.35%,分别是黄河流域的14.26倍和10.05倍。数据表明,20多年来大量的高层次人才集聚长江流域的上海、江苏、湖北等省(市),亟需高层次人才带动的黄河流域诸省如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区)由于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人数偏少,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核”始终得不到充实,一些在该地区获批高层次人才资助后,“飞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也不在少数,严重影响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5.地方高校数量增长:充实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始于2000年的高校扩招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省高校数量迅猛增长。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高校名单,梳理出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各自拥有的普通高校数量,并以此绘制出图4。

从图4可以看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高校数量省域分布不均衡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位于“几字形”贫困带的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和山东等省高校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山东和河南两省高校数量均突破140所,分列全国第三、四名。高校数量的增长将为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一定的硬件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较为丰富的人才和智力资源。

图4 2019年中国大陆各省高校数量省域分布图

三、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分析

1.发挥高校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高质量

黄河流域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李文辉等指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拓宽高校技术创新溢出网络规模,促进技术创新更加高效溢出[19]。洪进等研究指出高校技术转移对所在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向推动作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20]。当前,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申请专利、获得专利转让及许可收入、形成行业(国家)标准数是高校科技创新溢出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专利转让及许可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科技产出表现形式,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表5给出了2009至2016年的8年间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各省高校科技产出情况。

表5 2009-2016年两大流域各省高校科技产出情况统计表

由表5可知,不计算两大流域共同流经的青海和四川两省,2009-2016年的8年间,黄河流域科技产出远低于长江流域,尤其是在专利转让及许可收入方面,黄河流域仅有3.496亿元,而长江流域则高达14.802亿元,是前者的4.23倍。虽然两大流域高校均发表上百万篇科技论文、出版上万部科技著作,但论文和著作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很难量化,尤其是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是无从验证。所以,发挥黄河流域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推动流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应重点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流域内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必须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联系,深入地方企业,切实掌握企业生产实践面临的实际问题,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地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应以解决阻碍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为立项导向,更多支持有实践价值、能够解决实际发展问题的发明创造和科研项目,杜绝无病之呻吟,弱化低水平、低层次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各种科技论文、科技著作应能够切实解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科技问题,有助于提升各类企业员工生产技能和普及员工科技知识。其次,作为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应重奖那些有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种发明创造,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企业生产人员研究推动区域生产力提升的科技创新成果。发挥各种科技奖励的作用,重奖那些推动流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

实现流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持,否则,失去财力支持的高等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实现高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高质量

大学校长对于大学和国家的发展,意义非凡[21],二级学院是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22]。大学校长和二级学院领导的选聘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内地不少高校校级与二级学院领导的聘任主要采取上级任命、内部选拔的方式。但是,上级任命或内部选拔容易导致“近亲繁殖”“裙带关系”“长官意志”等不良现象,对外招聘可以为组织添加新活力、新思维、新资源。在百度搜索输入“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校长、二级学院院长”等字样,结果显示发布类似招聘信息的高校大多集中在上海、江苏、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这些高校提供的待遇优厚,吸引力十足,说明沿海高校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选拔与任用方面更偏重外部招聘,原因在于外部招聘能为大学带来更多新鲜血液,激发大学整体活力。相反,很难在百度搜索中检索到地处黄河流域的高校发布面向海内外招聘校长或二级学院领导的信息。黄河流域广大高校要实现快速、跳跃式发展,在各级管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方面应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要大胆聘用海内外各级、各类优秀管理人才,以此带动流域内高校高质量发展。

当前,黄河流域不少高校积极向应用技术、技能型大学转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备应用技能的教师。但是,多数高校师资队伍缺乏这种类型的教师,不少高校在教师招聘方面,长期倾向于招聘那些从高校到高校的硕士、博士来充实一线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在企业历练的经历,缺乏企业生产实战经验,对企业生产流程的认识长期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些在企业拥有“工匠”技能、拥有丰富管理经验和高级管理能力的人才由于学历偏低,或者没有技术职称,他们很难入职高校。一方面有应用技能的高级人才无法入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任职教学一线的教师缺乏应用技能,结果导致地方普通高校培养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并不受企业欢迎,不少学生走出校门时也没能真正掌握什么技能。这要求黄河流域地方高校在人才招聘方面进行改革,要么招聘有技能、有经验的企业高级人才到高校任教,要么切实选送青年博士到对口企业从事2-3年的生产实践,具备一定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才可以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杜绝那些从一个校门毕业直接进另一个校门任教的招聘方式,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必须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切实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

黄河流域众多地方高校在教师招聘方面,不能一味地看重应聘人员发表文章、主持科研项目的科研能力,而忽视对其工作经历、实践经验、教学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考察,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看学历学位,不看工作经验、教学和管理技能。

3.关注教师职业危机,推动黄河流域高校教师发展高质量

当前,有关教师职业危机的研究成果较多,综合各家所言,主要表现在教师身份危机[23]、敬业精神危机[24]、教师权威危机[25]、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危机[26]、职业生涯及职业枯竭的危机[27]等等。杨菊仙认为,地方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职业中期危机[28]。推动教师高质量发展,必须关注教师职业危机。黄河流域不少高校都实行属地管理,受地方政府控制,很多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指标有限,一些教师在经历千辛万苦晋升职称后,迫于压力,会无形中丧失对更高一级职称晋升的欲望。例如,成功晋升副教授的中青年教师,看到身边积极晋升教授职称的同仁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大量的付出及其回报以后,会结合自身实际自动放弃晋升教授职称的想法,导致在教学和科研创新方面止步不前。这其中有不少中青年副教授,满足于工作现状和自己目前所讲授的课程,不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愿拓展新的教学领域,职业危机意识淡薄。江历明研究认为,一些高校教师受个人生命周期、环境、个人心理等因素影响产生职业挫折感,造成职业生涯危机[29]。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关注教师职业生涯危机,在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积极创造宽松、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激发教师职业发展欲望,防止教师职业技能僵化。

4.重点打造1至2所一流高校,实现人才队伍培养高质量

近年来,黄河流域内不少城市和高校出重金、出各种优惠政策招揽各种人才,确实招揽了一些高校优秀毕业生。但是,地处内陆的这些城市和高校高薪招揽的人才能否留得住、用得好,能否发挥其长、贡献其力,一方面与城市人才吸引力有关;另一方面与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自然及人文环境质量、城市治理质量、高校办学质量等因素有关。“投食诱鸟”的方式吸引来的人才是不是“因食而来”?有没有真才实学和创新潜能?是不是紧盯“优惠条件”?翅膀硬了以后会不会“食绝而飞”流向更好的城市?这些问题短期内均无法验证,但“孔雀东南飞”现象却是长期存在的事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解决的最好方式是下功夫、投巨资“造林育鸟”,每个省(自治区)应集中全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打造1至2所全国性、区域性一流大学,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地方主导产业,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每所重点大学紧密围绕区域某一种或几种主导产业,打造“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育链,并逐步把这一“链条”培育成“一片森林”,“林”育好了,外地优质人才自然“投奔”,自己培养的高级人才则自愿“筑巢”。原因在于长期在一个地方学习、生活的优秀人才会无形中爱上这个城市,主动为这个城市建设奉献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一流高校集聚一流人才,一流人才汇聚一流高校;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建设一流经济。黄河流域多数省(自治区)一流高校匮乏,每年高考这些省(自治区)均有大批优秀学子报考上海、江苏、湖北、北京、广东等省(市)的一流高校。这些优秀学子毕业后大多选择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就业、安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造成黄河流域广大省(自治区)优秀人才源头的流失。由于缺乏一流高校,留不住一流人才,没有一流人才,经济发展失去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要扭转这一局面,要求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必须下大功夫、举全省之力建设1至2所重点高校,从源头上留住本土优秀人才,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培养的高质量。

5.创新服务理念,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到黄河流域省区建分支机构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争相创新服务举措、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来本地区建设分校或研究院。苏州高教区目前已有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10多所“985”或“211”高校在区内设立分校或研究院;重庆、深圳、合肥、青岛、威海等城市均有2所以上的“985”或“211”高校落户。反观地处黄河流域的各大城市,在吸引“985”或“211”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入住方面成效甚微。一直致力于创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郑州市出土地、投巨资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目前也仅有省内的河南大学从开封拓展到郑州建了一个新校区,“双一流高校增量不明显”。没有一流的高校,难以集聚一流的人才,没有一流的人才,难以办好一流的教育。据调研,在大规模的高校合并、征地扩建浪潮过后,黄河流域很多有一定办学历史的高校老校区资源利用并不充分,有的将老校区出租给第三方,有的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创办独立学院,有的教学实验楼、宿舍楼长期闲置,未能发挥老校区优质资源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国家支持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结合地区现实,实行差别化政策支持[30],鼓励流域内有资源的高校与国内一流高校合作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让沿海发达地区的一流高校与黄河流域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校在其老校区创办分校或研究院,就地为这些地区培养高端人才。例如,中部某省农业大学若能拿出老校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创办中农大研究生院或分校,就地招生、定向培养一流人才,则该省“双一流”高校数量就会增加。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与长江流域相比,受战乱影响,高等教育在近代以来有所衰落。实现流域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确实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期支持。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仅靠外部“输血”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黄河流域各省区在高等教育方面的“造血”功能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流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黄帝战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