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中种粮农户行为选择与激励机制研究

2020-01-16 20:16刘宇翔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粮农种粮粮食

刘宇翔,王 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旅游与会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中原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重视和完善。从《“十五”计划纲要》到《“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绿色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规划,绿色发展逐渐成为经济的发展方式、人民的生活方式、环境的改善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农业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2015年到2020年连续六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及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绿色增产、绿色农产品供给等。推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种粮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加剧,如何对农户的行为进行激励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本文研究的目标。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绿色生产行为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直接影响。本文着眼于种粮农户的行为选择,多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这对粮区的绿色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农业绿色发展涉及多个行业、部门的协调与综合发展,如何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户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沈昱雯等认为价格激励的影响效果最大,处罚约束次之,随后是技术培训、政策补贴,而生产监管的作用最小[1]。余威震等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应创新农业绿色补贴方式,因地制宜开展相关宣传,使农户从理念上接纳绿色发展并积极采取相应行为[2]。占辉斌等基于激励机制理论,探讨了农地规模与农户施肥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改变农户行为、改善农业污染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来改变农业生产的激励结构和激励水平[3]。黄炜虹等研究市场收益类变量和政策激励类变量对农户从事生态循环农业意愿与行为的影响,提出完善生态农业市场体系,政策约束与政策激励并行,着力落实生态农业政策激励来提高农户生态化生产的积极性[4]。沈璐璐认为很多农户对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不够强烈,需要突破既有限定,提高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又使其能够认可、接受并做出相应农业绿色发展的行为转变,切实将绿色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5]。聂弯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农户个体基本特征、家庭基本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认知特征四方面提出年龄偏小、务农年限偏短、健康、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户对绿色生产认知和行为采纳可能性越大[6]。李浩、栾江提出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尤其是合作社等基层组织建设能够有效激励农户环境行为,进而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7]。马恒运认为从根本上促进秸秆的环保利用,提升秸秆的经济利用水平,应该加速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加强打捆机械行业投入,实施作物收获秸秆处理联动制度,提高秸秆处理效率[8]。现有的研究在绿色发展内涵、外延、路径、评价指标和国外经验借鉴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现代农业主体参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的行为、模式、支撑体系的研究中还相对缺乏,现代农民、农业企业、合作社作为三大经营主体承担着农业绿色发展的具体责任,特别是农民的行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种粮农户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行为选择和潜在影响因素,并构建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全方位推进农户绿色生产模式,对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绿色发展中种粮农户的行为分析

1.种粮农户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行为特征

(1)粮农选择节水技术的比例不高

农户是农业生产主体,在发展绿色农业过程中,农户的行为能否得到有效激励,对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2018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5.3亿亩,累计实施400多处大型、1200多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9]。全国约一半农田水利设施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管护责任、主体和经费,培育发展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8.3万家[10]。但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有些农村节水设施较落后,农户的节水意识不强,无法熟练使用灌溉技术;对末级和田间渠系及配套设施投入不足;细碎化的土地分割导致节水设施的应用无法有效推广,这些都制约了粮食生产环境节水灌溉的发展。

(2)粮农使用有机肥的比例有待提升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为5859.4万吨,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11]。但询问农户化肥使用情况发现,大部分种粮农户认为有机肥价格普遍偏高,对有机肥不容易分辨,心里没底,短时间无法带来较高收益,这与种粮农户认知与长期的种植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3)粮农对地膜回收不够重视

2017年全国农膜使用总量达到252.8万吨,全国约有12%的耕地面积使用地膜,但是我国农膜的回收率普遍较低,残留污染严重。根据原农业部监测数据,个别地块亩均残留量达30公斤以上[12]。农户传统的处置方式是焚烧,甚至随意丢弃,机械化回收比例不高。虽然政府针对农膜回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但形势依然严峻。大量的农膜残留在田间,破坏了土壤结构,污染环境,导致粮食作物减产,对绿色农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4)粮农对秸秆回收利用的方式单一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秸秆利用途径众多。随着各地政策法规的推行,秸秆焚烧现象已经明显减少,但并未消除。根据河南省的调查数据,主要有秸秆还田、动物饲料、能源、工业原料以及食用菌原料等方式。其中主要的利用方式就是秸秆还田,比例高达62.63%,秸秆饲用、生活用能、工业原料的比例分别为11.53%、10.84%、2.01%[13]。秸秆利用的方式比较单一,秸秆利用技术没有得到有效普及,没有形成持续的经济收益。

(5)粮农的农机利用率有待提升

201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04亿千瓦,亩均动力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14]。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不高,年纪较大的农户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不愿大胆尝试。分散、细碎的土地更是进一步限制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很多农机户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但凡机械出现故障,必须等待技术人员上门解决。农闲的时候机械闲置率更高。这样的农机使用情况,造成农机的投资回收期长,经济效益差,打击了农户农机使用的积极性。

(6)粮农对农药的施用不够科学

农药能够防治病虫害,对于促进粮食增产和农产品供应方面作用重大。通过我们前期的调研,很多农户在选择和使用农药时没有遵循科学的方法,随意随量滥用农药的情况和农药废弃物任意丢弃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为38.8%[15]。根据统计资料,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18%[16]。农药施用不合理不仅使成本增加,还影响了农产品质量,造成了环境污染,对农田的生态环境安全带了较大影响。

2.原因分析

(1)种粮农户对农业绿色发展认知不足

通过我们对种粮农户的调研,种粮农户对绿色农业的发展认知程度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层的了解,自觉性的环保意识较差,需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对其行为进行约束。比如,农户虽然了解农药、化肥的负面影响,但是为了追求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依然没有显著降低,有机肥使用比率相对较低。传统的作业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对地膜随意处置,将污水随地倾倒。不能够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只顾眼前,追求短期利益,农业生态环境在种植过程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和损失。另外,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差异,兼业农户倾向于粗放的经营模式,专业农户则更愿意接受绿色农业的生产方式,所以职业化农户是我国未来农业经营的主力。

(2)个体粮农实现绿色生产的成本较高

发展绿色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严格的、标准化的流程。需要施用有机肥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需要对田间的水利设施进行建设和改善,需要购置农产品检验设备等,这些投入都会使农户的生产成本增加,负担加重,农业生产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农民会丧失热情。再者,绿色农产品自然成熟的生命周期较长,这个过程中管理成本也在增加,还有上市前的各项认证、审查也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另外,由于农户对各方面的信息缺乏了解,专业知识有限,各种隐形成本也会增加,而且未来收益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性,所以大部分粮农实施绿色生产方式的积极性并不高。

(3)绿色农业的政策支持不够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为农业部门提供的支持不够充分,总量方面明显不足。我国农业规模庞大,虽然对农业支持总量已超过2400亿美元,但这个支持总量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还较大程度地承担着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支持的情况,造成农业部门自身财富积累不足。我国政府对绿色农业方面的相关金融、税收政策和规范支持不到位,很多企业、农户未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没有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缺乏实质性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农民未能获得有效的补贴,更加不关注生产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农业绿色发展中种粮农户激励机制构建

1.种粮农户有限理性的行为分析

有限理性假设认为,种粮农户追求的目标就是使自己的短期收入最大化,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拥有各种投入和产出的信息,在面临不同的选择时,会进行利益对比,从而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经济利益的机会,这也是小农经济的有效性。农户在传统的种植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污染了环境,产生了外部不经济,但自己收益可以实现最大化,却又没有为此支付额外的成本。发展绿色农业是在充分考虑减少甚至杜绝对土地面源污染和提高农作物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限制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回收农用塑料薄膜、合理利用秸秆、采用节水技术以及利用农机技术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但对农民来说,进行绿色农业生产,需要学习现代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如生物技术、综合管理技术以及土地轮作技术等,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耕种土地的成本,在绿色农作物价格不能提高的情况下,绿色农产品不一定能带来较高的收益。成本—收益理论可以解释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理性行为,如果收益较大,则参与的积极性会提高,反之亦然。而绿色农业生产是在成本较高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行为选择上,农户会倾向于追求短期效益提升自身的利润,从而降低绿色生产的主动性。所以农业绿色发展中推进种粮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需要从多个角度激励农户选择绿色生产行为。

2.激励种粮农户进行绿色农业生产的机制分析

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引导被激励者的行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理论在综合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和认知派激励理论方面,既强调外在激励,也强调内在激励,为调动人的积极性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外界环境的刺激是一种引导因素,而内在的需要是真正的驱动力。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户真正意识到绿色农业对自身以及对整个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农户的行为需要外部力量的引导和推动,并设置绩效与奖酬,将农户的付出和努力与奖酬结合起来,当农户感知到满意,感知到发展绿色农业能为自身带来切实的利益,绿色农业的发展才能持续下去。激励机制的核心是种粮农户在选择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后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即绿色粮食的利润高于普通粮食,生产成本逐步降低;社会对绿色粮食的认可,包括政府对绿色粮食的认证、补贴、收购制度构建和消费者的持续购买;在社会价值方面通过生产环境的改善为粮农带来更多非农经营的收益,如旅游、文化、环境、精神层面认可等。因此,课题组构建了粮农绿色生产的激励机制。首先,要从经济收益激励出发,适度提高绿色粮食产品价格,基于政府对绿色生产的认证对绿色生产进行补贴,在收购价格上对通过认证的绿色粮食定价高于普通粮食;同时技术方面降低成本,减少劳动力投入。第二,生态激励,良好生态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且可以增加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收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粮食产业绿色生产的正外部性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辐射功能。第三,社会价值的激励,绿色发展不仅是农户个人行为而且是整个社会价值的趋势。从消费者视角,不仅是绿色食品消费而且是一种生活理念的改善,鼓励消费者购买通过认证的绿色粮食产品并支付适度溢价,建议在 1.8 倍左右[17],可以支持粮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积极性,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从消费带动生产的绿色发展。

从政府层面,农户激励机制的构建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要通过立法、税收、标准、价格、认证指导等宏观层面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粮食生产方式,从资金方面给予绿色农业大力的支持,明确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为农户提供粮食生产的信息、技术等有效引导,通过补贴、制定标准和收购价格等方式激励粮农发展绿色生产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能顺利进行,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企业层面,粮食加工企业要注重将绿色农业的各项要求全面融入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技术上和价格上,引导农民生产达到绿色标准的粮食产品,达到标准的可以高价收购,不达标的不予收购。以订单农业为引导,从农产品生产开始,全方位按照绿色农业的生态、环保要求开展生产、加工与运输等活动,从而覆盖研发、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不仅实现粮食产业绿色发展也带动绿色生活理念的推广。

从合作社层面,农民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力量,通过粮食合作社对粮农进行绿色农业理念推广、知识普及和素质教育。农民合作社可以有效帮助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并根据市场需要向成员推广新技术从而带动农户实现粮食的绿色生产;特别是有机农产品附加值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成员对绿色生产技术的接受程度,降低农户的技术采纳风险。在价格策略中,推进高质高价、低质低价的方法,对内鼓励成员绿色生产方式,对外细分粮食消费市场区别定价。

从消费者层面,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农产品支付一定比例的溢价,目前有机粮食产品的溢价相对较高,消费者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受。市场通过货币投票、质量监督、订单农业引导种粮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将绿色发展作为社会价值理念双向推广。

四、政策建议

1.绿色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与理念推广

粮食绿色生产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在全社会树立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非常必要的,绿色生活理念需要推广到各个社会层面。首先,政府需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牢固的绿色农业发展观念,加强农户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设定生态环境作为关键的地方政绩考核因素,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尽快改变片面强调增产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制定绿色粮食标准,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双安全;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指导和控制,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产业支持结构,推进农业支持政策向环保导向转型。第三,从资金方面给予绿色种粮户大力的支持,明确绿色种粮的发展方向,这些补贴能刺激粮农发展绿色种植的积极性。让农户切身感受到从事生态产业政府将给予的支持和保障,同时通过补贴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为生态产业奠定物质基础,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第四,培训职业农户,农业绿色发展需要现代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户逐渐职业化,加强对年轻代农户的培训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2.绿色粮食的定制生产

粮食加工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价值,也需要追求社会价值,食物安全的基础就是优质的农产品供应链,通过与粮农的交易与技术指导,企业可以引导粮农生产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通过制定差异定价和技术要求,推广绿色订单农业模式,引导粮农进行生产,逐步推进粮农绿色生产行为的转变。

3.提高粮农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合作社作为我国农业经营的重要力量,可通过合作社持续对农民进行绿色生产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升农民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认知程度,消除他们对发展绿色农业的顾虑。农民合作社有助于粮农与市场对接,根据农户需求推广和掌握新的技术,降低农户的经营风险;有助于打造粮食生态产业链,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调动积极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声誉,促进农户收益增加,推动绿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绿色品牌是农民合作社着力打造的重点,品牌具有高溢价的特征,通过品牌授权、品牌溢价,可以引导粮农进行绿色生产。此外,粮食合作社可以与期货、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在期货与现货交易中帮助粮农实现套期保值,规避粮食生产的风险。

4.粮农的职业化

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收入,粮农需要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对绿色农业的了解,主动学习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艺,利用各种渠道学习绿色农产品的相应技术标准和要求,并参与到绿色食品的生产组织机构中,以便推动绿色种粮全面大规模的发展,并参与多个绿色产业链条如健康、文化、旅游等,提升农业生态附加值,最终实现粮农的职业化转变。

猜你喜欢
粮农种粮粮食
珍惜粮食
粮农致富是农业的要害问题
信贷约束缓解一定能激励粮农扩大经营规模吗?
——基于门槛效应的分析视角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中国粮农类主题博物馆类型与特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