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体系与特点

2020-01-16 20:16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想教育

龙 洁

〔上海政法学院 学工部,上海 200333〕

前言

价值观是人们对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是文化中最深层次的力量。“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取得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观。”[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价值观教育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聚焦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奠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意识为主要目标,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强化对全社会价值引领的同时也着力于提升全民的文明素养,为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为起点,习近平围绕青年价值观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就“要不要加强党对青年的价值引领”“用什么引领青年价值观”和“怎样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等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为新时代做好青年的价值引领工作和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习近平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要求,系统构建了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架构,包括理论基础、内容体系、方法、路径、载体和保障机制等,形成了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新时代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1.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

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思想背景和时代背景。首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通过道德教化来感化民众、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是一个重要机制。“德主刑辅”“德法相济”等治国主张在历史上曾发挥积极的作用,它们与以德育人的思想一起沉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继承了德治的思想,一贯重视公民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态度。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很多思想如“以德为先”“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以及“人师与经师相统一”等,都来源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

其次,习近平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根植并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关键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统一思想、如何巩固执政基础、如何凝聚发挥青年的作用、如何应对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等问题,历史性地摆到了他的面前。可以说,习近平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回应了这些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执政规律的智慧。

2.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求高校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首先,习近平从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出发,指出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顺利推进的实践问题。在2014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告诫师生:“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归依,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和当今世界比比皆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与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价值观上一盘散沙的现象互为因果。“苏东剧变”“阿拉伯之春”等事件与臭名昭著的“颜色革命”不无干系,后者企图通过推行西方价值观来替代目标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进而达到颠覆该国政权的目的。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依据和现实意义在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

其次,青年的价值观教育既关系国家的未来,又关系社会的稳定,习近平从两个层面论述了青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国家层面来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青年,目的是为了坚定“四个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1]从社会层面来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文化自信和意识形态工作,事关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

再次,习近平非常重视实践对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4]青年的价值观改造也是如此。青年要在实践中立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他给青年群体的多次回信中,始终以青春与实践为主题,号召青年到基层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青年应在奋斗中书写青春,在平凡中孕育伟大。习近平勉励所有的青年西部志愿者:“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和价值。”[5]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所有的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将自己的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他鼓励南开大学新入伍的大学生:“希望你们珍惜身穿戎装的机会,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6]他教育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7]通过与青年学生的谈心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用言传身教的方法教育青年,用实际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求青年在笃行中内化品格,锤炼意志。“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2]

最后,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宣传思想部门在价值观教育中肩负着主导话语权、占领思想传播阵地的重要作用,在与其他价值观的激荡和交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空间成为各种价值碰撞和思潮交锋主战场的背景下,青年的价值观教育更要注重占领价值冲突的主阵地,勇于亮剑,善于用真善美去揭露假恶丑,特别要与西方社会的价值渗透展开积极斗争,“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4]只有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3.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一是要抓住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期。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不可避免地给青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之大多数青年在“三观上”尚未成熟,他们也渴望有人对其进行正确有力的价值观引导。习近平认为,青年阶段是价值观养成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对青年的价值观教育应抓住这个教育的关键期,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关于教育的方式方法,习近平认为,让青年认同科学社会主义,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能靠单向灌输和强行植入,而是“要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和历史演进中,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提出,从深刻理解到理性认同再到投身实践,是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每一位青年应该在青春时期博观约取,扣好理想信念这个“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不走歪路邪路,才能在人生旅程厚积薄发。

二是把青年当做可信赖可依靠的力量。把青年教育团结好,是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结语中深情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的青年观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他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当代中国青年特点和青年发展的现实情况,认为当代青年的主流仍是积极向上的,青年是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希望。这与当今世界范围所弥漫的对青年群体悲观失望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国际劳工组织2013年《全球青年就业报告》甚至宣称当代青年是“陷入危机的一代”(A Generation at Risk)”。习近平从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的角度出发,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青年的地位和作用,实为高瞻远瞩、意义深远。他的青年观和青年思想为党团结和引领广大青年投身“四个伟大”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党做好青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是确立了“党管青年”的基本原则。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如何确立自身代表和依靠的阶级基础等问题历史性地摆到了面前。在习近平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第一次提出“党管青年”的原则,提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8]将青年发展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并指明青年工作的目标是坚定不移地把青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管青年”原则的确立,一方面确保了包括价值观在内的一切青年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为青年的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党管青年”的原则很好地破解了“执政党的群众基础之问”和“青年的发展之问”,青年才是未来执政之基,青年的发展应建立在国家发展的基础之上。确立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重视关怀青年和严格要求青年相统一,并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成才,这就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思想理论界的“要不要加强对青年引领”的难题。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有助于从根本上澄清认识、统一思想,团结一切社会力量来加强对青年的引领和教育。

二、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的特点

围绕新时代党的事业和青年发展两大主题,习近平将当今世界各国和国内价值观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教育理念和发展成果兼收并蓄,积极回应并创造性地解决了“时代之问”“价值之问”和“青年之问”。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教育观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应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全面发展和建功立业,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思想。全面发展是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建功立业是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旨归。对“全面发展”和“建功立业”的阐释和理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的准确把握和遵循。

1.时代性

21世纪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和青年发展问题的困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深刻调整给价值观领域带来巨大的震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凝心聚力,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民主、文明、富强的目标迈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点出发,认识到“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2]他将青年的价值观教育放置在当今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将青年的价值观教育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价值观是青年成长和青年发展的核心问题,价值观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问题。习近平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不含糊、不让步,坚定提出“党管青年”的原则,并要求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政党等共同承担教育青年、团结青年和服务青年的重要责任,引领青年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价值观领域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青年的价值主体性凸显、自我意识增强,“95后”“00后”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折射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开放度和包容度加大;二是青年在物质追求的同时也兼顾个人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在我国经济发展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过程中,青年能更从容、更理性地看待自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三是青年的价值自主需要和价值困惑并存,折射出在世界的多元价值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多重影响下,青年发展问题与价值观问题呈现出复杂共振、交织互融的景象。因此,青年的价值观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青年的价值观教育契合时代发展之需,回应了青年发展之需。党和国家必须高度重视价值观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和理论指导,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和实施,个人要理性认识和付诸实际行动。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2.科学性

首先,立德为先的思想体现了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对青年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青年成才的关键在于立德,这是由青年成长的特点与规律所决定的。在2018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说:“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2]习近平认为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立德为先、德才兼备。习近平告诫青年,个人的人生价值能否实现,首先要自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让个人修为、公民之德与社会公德和国家大德结合起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一贯的方针。“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记载的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被后人并称为“三不朽”,立德一直居于首位,“三不朽”是我国从古至今的志士仁人一贯推崇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和价值。才与德的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对育人与育才的关系论述中。他引用《资治通鉴· 周纪一》中的一句话论证育人与育才的辩证统一关系,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9]因此,习近平认为当代青年要“德才兼备,方堪重任”。立德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先决条件,是青年能否挑起未来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担的试金石,立德为先的思想反映了正确的价值观对青年成才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其次,习近平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体现出他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深刻洞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和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提出了育人工作的两个重要“抓手”。一是明确指出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条件,二是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教师队伍,思政课是关键课程,抓好了这两个关键,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要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习近平认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着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思政课作为我国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显性课程,应该回应好青年的理论困惑,回应好青年现实发展难题,更要积极应对、努力消除意识形态领域形形色色的杂音对青年人的影响。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对如何办好思政课提出了三大原则。一是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渐进衔接;二是守正创新,跟上时代,常讲常新,做到思政课教学的“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三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三大原则”,既体现出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和问题意识,又从实践层面指明了思政课的改革方向,为提高思政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操作指南。

纵观当代国外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课程整合多途径加强价值观教育渐成主流。“很多国家不仅通过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通识教育、社会研究等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而且通过社团活动、宗教仪式、社会参与、公益服务等多种途径进行价值观渗透。”[10]一些国家将价值观教育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最典型的代表是英国;一些政府通过对立法机构施加影响,共同颁布各种政策文件以加强对价值观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日本和澳大利亚;还有一些国家通过整合已有的人文社科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甚至自然科学课程来达到价值观渗透的目的,这方面的典型国家是美国。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我国学校思政课的困境和不足,指出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2]深刻揭示了思政工作和大学教育的规律。

最后,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还体现了他对教书育人规律的精准把握。儒学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传授大学之道,是教师职业的终极使命。西汉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开篇第一句就说,“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教师立德为先,注重言传与身教结合的传统在我国古已有之并延续至今。陶行知先生后来总结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习近平在2014年就提出教师队伍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追求“经师” 和“人师”的统一。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对其教师观首次做了系统阐述,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大”标准,即:一是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二是情怀要深,要有家国情怀和仁爱之心;三是思维要新,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自己首先要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四是视野要广,要博学通才,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和现实;五是自律要严,言行一致;六是人格要正,用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学识感召学生。这六个标准紧扣教师的模范展开,层层递进,对教师的信仰、态度、思维、学识、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3.人民性

习近平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体现了其坚定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性质和宗旨。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其中的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首先,习近平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反映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崇备至,他总结中华民族精神为“四个伟大”,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认为这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根本原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通过弘扬中国精神来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才有了精神保障。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建立在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基础之上的。2014年,习近平在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考察时提出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习近平认为,对青年的价值观教育重点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其次,习近平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政党。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民族危难之际曾鼓舞民众同仇敌忾,释放出了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共产党人不忘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和中华儿女共谋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2019年,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提问时,习近平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他也曾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来表达自己对肩负大国使命而不敢懈怠的心情。

结语

习近平紧扣时代发展和青年发展两大主题,构建了当代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内容框架和方法体系,习近平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为正确认识当代青年和教育青年提供了科学依据。他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高度,重新认识了价值观教育,重新定义了青年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体智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人民性,为做好青年价值观引领,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