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泽民,赵志坚,谢智钦,易波,唐才喜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 肝胆胰脾外科,湖南 株洲412007)
纱布瘤是指手术过程中不慎留在人体内的外科纱布或海绵,因周围组织包裹而逐渐形成的炎症异物肉芽肿瘤,较为罕见并可预防。在出现症状之前,其可以保持无临床症状很长一段时间。近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收治了1例剖宫产术后下腹部纱布瘤的患者,影像学上诊断为腹腔回盲部纤维瘤,现报道如下。
女性患者,43 岁,因间歇性右下腹隐痛9年,加重3 个月,于2018年1月7日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右下腹可扪及一椭圆形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右下腹深压不适,余体查结果阴性。患者既往10年前于外院行剖腹产术,后再无其他手术史。入院后生化检查结果示: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正常,AFP 2.81μg/L,CEA 0.83 ng/ml,CA-199 5.85 ng/ml。全腹部增强CT 结果示(见图1):右下腹回盲部类圆形肿块,其内见条片状样混杂密度影,约9 cm×9 cm 大小,伴边缘环状钙化灶,考虑囊性,腹腔来源,良性可能性大,纤维瘤?入院诊断:①右下腹占位,回盲部纤维瘤?②剖宫产术后。术前检查无禁忌,遂于2018年1月9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见:距回盲部约50 cm 处小肠系膜见约9 cm×9 cm×10 cm 大小的囊性肿物,有明显包膜,肿物与回盲部,部分小肠紧密粘连,分离粘连,将肿块完整切除。台下剖开肿物,内有大量脓性液体及纱布,纱布大小约7.5 cm×8 cm。术后病理回报(见图2):异物肉芽肿及炎症反应,周围可见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符合残留纱布样物质表现。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等对症处理后,患者术后第9 天好转出院。随访1年半余,患者恢复顺利,无任何不适。
图1 患者入院后全腹部增强CT 影像学检查
图2 术后病理检查 (HE 染色×100)
体内异物残留是指手术结束时,被遗忘在体内的手术所用的海绵、纱布垫等残留异物,是一种罕见、可避免的手术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001%~0.010%,其中80%由外科纱布所引起,残留的纱布诱发机体产生相关的生物学反应,最后形成纱布瘤[1]。纱布瘤可发生于所有的手术部位,以妇科手术和腹部手术最常见,占纱布瘤发生比例的41.25%和35.7%[2]。纱布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机体反应、残留纱布的特性、遗留的位置及手术与症状出现的时间间隔密切相关。症状可能出现在围术期术后,也可在数周、数月或数年之后。纱布瘤通常会诱发机体产生2 种类型的生物学反应,分别为无菌性异物肉芽肿反应和渗出性炎症反应。前一种反应通常形成包裹体,通常无症状或表现出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如隐匿性腹痛或可触摸的无痛肿块[3]。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73.8%)、可触摸的肿块(47.6%)[2]。然而,渗出性炎症反应则会导致脓肿形成,表现为急性腹痛和高热。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肠管或内脏穿孔,甚至肠梗阻和内瘘或外瘘形成。
纱布瘤诊断较难,主要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所致。CT 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表现为类圆形囊性或实性肿块,壁厚薄不一,囊腺肿块内部表现为发条带状分隔和飘带状征象,实性肿块内部则表现为云雾状、漩涡状征象,下腹部纱布瘤通常需要与阑尾周围脓肿、结肠癌肿块等相鉴别[4]。急诊手术、手术计划的改变及患者高BMI 是纱布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急诊手术的纱布瘤发病率可增加9 倍[5]。88%的纱布瘤病例是手术结束时纱布被错误计数[6]。因此,实施严格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增加术前、术中、术后器械及纱布的清点次数以及加强对急诊手术的管理尤为重要,以防止此类医源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医学的进步,广泛采用能在放射学上显影的手术纱布,也能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且能对疑似患者做出诊断。虽然无法避免纱布瘤的发生,但通过上述必要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生率。
腹腔纱布瘤较为罕见,由于常表现为非特异性临床症状,诊断较难,容易误诊,在出现腹腔肿块和既往有剖宫产史时,鉴别诊断应考虑纱布瘤。如果忽视诊断,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不利影响。一旦发现或怀疑,应及时手术干预。比起治疗,纱布瘤的预防也十分重要,通过实施严格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增加手术时器械及纱布的清点次数,重视纱布瘤发生的高危因素患者,以避免此类医源性手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