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康主任针药结合治疗咳嗽经验*

2021-01-04 13:25唐伟伟宋来娜李思康
现代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痰饮气机针灸

唐伟伟 宋来娜 李思康

(1.安徽中医药大学芜湖市中医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中医治疗咳嗽历史久远,早在《黄帝内经》即对咳嗽有专门的论述,《素问·咳论篇》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咳嗽病因可来自五脏六腑所传之邪,若干于肺,则咳。明代名医李梴的《医学入门》以简驭繁,首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纲,虽然咳嗽为临床上之常见病,且有一定的自愈性,但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或合适治疗,部分咳嗽可能会迁延不愈甚或演变为哮喘等[1]。而针灸、中药作为中医的主要疗法,治疗咳嗽颇具良效。

李思康是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安徽省名中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近30年,曾受邀前往英国、法国、瑞士及塞浦路斯从事中医交流活动,具备丰富的临床及教学经验,对运用针灸、中药治疗咳嗽病颇有见地。笔者有幸拜于李思康主任门下,侍诊于李师左右,得李师指道,现作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以外感为常见,李师认为外感咳嗽多因感受风寒而发,正如《景岳全书·咳嗽》云:“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又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指之虚虽并非人身整体皆虚,但必为机体局部或一过性的功能不足,如夜卧受寒、汗出当风、劳累后受风寒等,虽然风寒之邪是外感致咳的主要原因,但因四时邪气的兼夹不同及各人身体素质不同,人体与外邪作用之后常表现为风寒、风热或风燥;而内伤咳嗽病位可兼及其他脏腑经络,但也不离乎肺,咳嗽是人体驱邪外出的病理反应,论及治疗也应因势利导,如民国时期张简斋[2]曾治疗宋美龄所患咳嗽,痰中有脓血,而宋美龄素有胃疾,简斋以千金苇茎汤加丹皮、瓜蒌、酒大黄等诸药清解肺胃之痰热瘀毒,三剂药后咳嗽痰血均消,再予以疏和之剂调理,不久胃疾亦得以痊愈并未再犯。正如《内经》所云:“然则五脏之咳……亦当有兼治,虽有兼治,然无非以肺为主也。”对于常见的咳嗽病人,往往因起居不慎,感寒起病,并无器质性病变,病情较为单一,病邪较为轻浅,此时运用针灸疏导脾肺气机,疏风利气,宣化痰饮,即可在疾病早期扭转趋势,防止病邪深入,缩短病程,减轻患者咳嗽之苦;若患者体质虚弱,病程长,咳嗽呈进展性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病邪较深,病情较为复杂,宜细辨其病性,常从痰、燥、虚着手论治,尤其重视有形之邪在咳嗽病中的作用,《金匮要略》言:“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诸如痰湿水饮、积食、瘀血等病理因素,易于与无形之邪相胶结而缠绵难解,正如清代医家尤在泾[3]所云:“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水、血、痰、食停滞在体内,皆为无形之邪生存的土壤,若无形之邪如热邪与水相结,则用猪苓汤利水,有形水邪去,则无形热邪易除,李师认为其深刻地阐明了治疗原则,临床上首先以祛除病理因素为先,就咳嗽而言,病理因素以痰饮之邪为多见,病理因素去则六淫之邪难以遁形,随之而易解。所以李师强调辨有形邪气而除之,灵活运用经典方,以针药结合,辨证论治,因势利导,予邪出路,从而扶正祛邪。

2 病邪轻浅者以针灸为主,疏导气机

2.1选穴处方 李师认为《金匮要略》中所体现的治疗原则,不但适用于中药处方,而且指导着针灸的取穴,经过长期的临床总结[4],择取天突、丰隆、列缺三穴为治疗咳嗽的主穴。其中,天突位处咽喉与肺之间,可以宣利肺气,疏导气机,顺气化痰,是治疗有形痰饮的良穴,《针灸大成》引徐氏《针灸大全》,载道:“天突宛中治喘痰”,现代临床研究[5-6]表明运用天突穴治疗咳嗽亦具有明显的疗效。而丰隆是胃经的络穴,《灵枢·经脉篇》言:“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明代医家张景岳研习、总结《内经》后,在《类经》中指出:“阳明之络曰丰隆,别走太阴,故取此可以得脾气。”故丰隆可通调脾胃两经,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治疗五脏六腑内生痰饮邪气。而列缺作为肺经上的络穴,又为交经八穴之一,通于任脉,具有利气疏风散邪,通调肺经经脉的作用。三穴合用可疏导气机,疏风散邪,宣化痰饮,对于咳嗽人群适用性较广,常可贯穿咳嗽治疗之中或辅助治疗。

2.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针刺部位:①天突:针尖垂直皮肤切面直刺快速透皮,快速透皮后均匀进针纳入约0.5寸(一寸为25 mm),得气后留针,不提插捻转,加灸。此针刺法不同于教材常规操作[7]。②列缺:选取双侧穴位,沿上臂方向平刺0.8~1.5寸,得气后留针,行捻转手法,平补平泻。③丰隆:选取双侧穴位,直刺1.5~2寸,得气后留针。注意事项:①天突穴上针刺透皮后,须放缓速度并匀力进针,由于针尖所到达的位置必为空腔,因此针尖不可以有抵抗感。此操作类似某学者提出的针向气管前刺的针刺方向[8],有学者们通过核磁[9]或临床解剖[10]对天突穴做了危险深度的研究,针刺深度不超过13 mm,本刺法是非常安全的。②对于幼儿,因其哭闹难以配合,采取不留针的方法。

3 病邪较深者宜针药结合,细辨病性

3.1从“痰”论治,重视有形之邪气 今人苦心焦虑,嗜欲不节或虚邪贼风,不避其时,感受六淫,辙使人体脏腑气机失调,水液代谢失常,聚而痰饮生[11];尚有许多发热后遗留咳嗽的门诊病人,他们通常服用了抗生素、清热药等寒凉之品,易遏气机,助长痰饮,此些皆为生痰之因。李师强调痰饮病邪在咳嗽中,又常与六淫相结,在针灸上选取常用穴天突、丰隆、列缺的同时,结合中药,常仿仲景之法,如寒痰伏肺者,可予射干麻黄汤加减;湿温阻喉,咽痛较甚者,可予银翘马勃散加减,痰嗽顽固者,可加皂荚粉1 g,实验研究[12]表明,银翘马勃散能有效地抑制炎症性疼痛,有较好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有内饮兼外风者可予金沸草散和杏苏散加减,拟参考方:旋复花6 g,法半夏9 g,苏叶6 g,荆芥12 g,杏仁9 g,赤芍12 g,陈皮6 g,前胡9 g,桔梗9 g,此类方药所应病机与小青龙汤相仿而无小青龙汤之刚燥,临床运用空间较为广泛,研究[13-14]表明金沸草散临床上用于治疗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实验研究[15]表明,金沸草散能减少受试实验小鼠的咳嗽次数,祛痰止咳作用显著;若痰湿热郁闭者,可予上焦宣痹汤及升降散加减,可予郁金6 g,豆豉9 g,枇杷叶9 g,射干9 g,法半夏9 g,桔梗6 g,通草3 g,大贝12 g,僵蚕5 g,蝉衣3 g等……纵观其治法,不离祛痰顺气,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投以微温而不燥之药舒展气机,使痰饮无所存留,也是顺势而为。且仲景在治疗咳嗽时,其治法几乎也不离痰饮[16-17],甚至有学者认为“仲景认为咳嗽必因痰饮”[18]。当然,有形之邪以痰为著而不止乎于痰,若夹瘀水,可酌与泽兰、泽泻、茜草之品;若夹食,根据轻重可予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

3.2从“燥”论治 纵观患咳嗽病之群体,燥咳者亦非少数,盖六淫之邪气从燥而化,与天时相合,则发病多发于秋冬,大抵秋冬之时,气道随空气而燥化,附着于气管壁的痰液也随之燥化而难以咯出;与人体相合,今人体质阴虚者众,易于化燥。在临床上,燥咳者不足以痰量之多与少为辨,而以气道之痰难咯如牵丝为证[19],其人常舌红或绛少津,脉多细,治宜润燥。因燥咳之人舌常红绛,故易与火热之症相混,投以苦寒则愈发化燥,应易黄连、黄芩、青黛等苦寒之品为海蛤壳、玄参等咸寒养阴之品。临床上亦可见燥痰症,投以清润则痰愈发难化,胶着粘腻;投以温燥则燥象毕露,治宜辛润,用药可仿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之法稍佐法半夏6 g,旋覆花6 g,芦根24 g以辛润透邪。此外,常可辅以针刺,在疏风宣肺化痰常用穴基础上酌加太溪、复溜滋肾阴以养阴生津。

3.3从“虚”论治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虚”也可为机体局部或某脏腑经络之虚,功能的不足,前人归纳五脏所伤的咳嗽特点:“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而虚体之人则更易反复感邪,李师强调须辨有无表邪,因治表与治里大相径庭,《证治汇补》载:“治分内外,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流连不解,变生他病”,所以若病人有表证当解表,宜辛散,而虚体之人不可过散,过散则伤阳,故发散之同时必按其虚之程度予以补虚,针灸选穴可从列缺、风池、合谷、大椎中酌取两穴,并酌取天突、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背腧穴等其中数穴。对于面色少华或萎黄,大便不坚者,可择脾胃经,配商丘、足三里,并在中脘施灸以温运脾胃,补土生金。然阴亏久咳又脘腹绵痛者,仍以针灸暂先温运中州,痛止再图补阴。在用药上,急则治其标,透其邪为先,散邪药可根据寒、热轻重,夹风、痰、瘀、水等情况来择药选方,若痰与热结,医者见热清热,投以寒凉,则寒凉之药反助痰湿,热邪愈发不得出,反助疾生变,故辨治中须重视有形之邪,不可漏辨、错辨;运用发汗剂时当注意其用药不可过峻,否则有开门揖盗之忧,可仿仲景小汗之法如桂枝麻黄各半汤;当外邪较重,须常规使用麻黄、细辛、桂枝或羌活等发散药时,为防药物过散伤正,应酌加人参、五味子、白芍、大枣、当归、附子之属以顾护气血阴阳。缓则治其本,或补不足为主,此时扶正亦为驱邪,多从脾肾论治,金水六君煎、百合固金汤、参苓白术散之属可参,其中人参用3 g即可。然临床所见患者往往病机并不单纯,寒热虚实错杂者众,因此不可固守一方,须灵活应对,当权其虚实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兼顾,寒药热药并投,调其虚实,燮理阴阳,以图稳妥。临床所见表证为重热象甚的病人,并非不可以寒治热,但必防寒凉太过,如大剂石膏中必佐麻黄,否则闭门留寇,卫气郁闭,营气凝滞,热反被冰伏,难以出表,形成寒包热之势甚或变生他病。而治内伤者药不宜动,否则虚火难宁,宜忌辛燥之品,治法宜甘润为主,如外邪得解,也应及时去辛疏散邪之剂而酌加甘润清补之剂。尚有患者年老体弱,或久病面容无华,舌脉乏神,因身体过于虚羸则针刺难以激发其微弱的正气以驱邪,则勿再施以针,且调以药,用药之法如前。

4 病案举例

许某,女,27岁。门诊号:1653891。症状:反复咳嗽三月余,曾于外院治疗,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口服西药以缓解症状,效果不佳,三天前因受凉而咳嗽加重,遂来针灸科门诊就诊。刻下症见:咳嗽以晨起较重,咽喉痒,轻度恶寒热,偶有白痰难咯,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形体较瘦,寐纳差,二便可,舌黯苔黄腻少津,脉弦小数。中医诊断:咳嗽。治则:养阴生津,利气化痰。针灸治疗方法:针取天突、复溜(双)、太溪(双)、列缺(双)、丰隆(双),复溜与太溪行捻转补法,列缺丰隆平补平泻,并予以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天突,30分钟后取针。药用:南沙参15 g,生地6 g,枇杷叶10 g,大贝10 g,桑叶9 g,白扁豆9 g,山药20 g,生晒参3 g,百合10 g,生姜汁1勺,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每周针灸、中药各5次为一疗程,嘱患者注意防寒避风,清淡饮食,经2个疗程治疗后,患者咳嗽已止。一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咳嗽对应西医病名可为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咽喉炎、感染后咳嗽、部分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李师不以西医的病名与治疗方案强行对应,而重视针灸辨经或与中药辨证相结合而每每获效,临床所见咳嗽以外感起病居多,病程短者,病之初多在表,治法以清疏解表,因初期病位多局限于卫表,治疗较易,多从脾肺论治;咳嗽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者,如伴随气道结构性的改变及正气的相对不足,难以根治,多从肺肾论治。该患者辨治宜宗程门雪:“时病重苔,杂病重脉”之意[20],论其苔为痰热,论其脉小数为气阴亏虚,弦为气机不利,辨证为气阴不足,痰凝气滞,故穴以复溜、太溪养阴,天突、列缺、丰隆理气化痰,药以参苓白术散和桑杏汤加减,增生地、百合养阴,杷叶降气,表邪未尽,稍入姜汁以达腠理,甘润辛开,培正驱邪,补而不滞。

5 小结

咳嗽病因较多,但病因有侧重,临床须重视辨有形邪气而除之。且病情有轻重,病邪有浅深,病邪较轻浅时以针灸疏利气机,化痰蠲饮,则咳疾豁然而解;若因素体虚弱,或因失治误治,病邪较深,则应细辨其病性,分析病邪性质而顺其病势以治之,同时注意把握扶正时机,若外邪持久不散,身体愈发损耗则咳嗽愈发难解,临床当须审慎。且肺为清虚之体,在咳嗽的治疗中,中医的治疗手段更注重依靠和利用人体自身的正气与疾病抗争,防止邪气深入的同时及早驱邪气以维持肺体之清,恢复肺之宣肃,顾护正气。《灵枢》言“阴阳形气均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尚有体质对针刺不敏感者或惧针晕针者,亦有孩童呕吐拒药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且针灸和中药各有长短,针灸可直接作用于局部,通过下调肺内树突细胞、抑制T细胞亚群比例来预防和减轻过敏反应;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释放、炎症效应细胞等减轻气道炎症反应[21],消肿止痛,利咽止咳,针下而效立现;而在调养气血,滋阴补阳等方面,中药则力更宏。将二者相合,针灸效速,中药则能巩固。李师根据具体情况,或施以针,或施以药,或以针为主,或以药为主或针药结合。李师在治疗上喜效先贤之法,并强调学习中医经典过程中,并不在于学其方药,而在于学习其方药中所体现的思路、方法及治疗原则。

猜你喜欢
痰饮气机针灸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针灸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痰饮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