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人外感发热病理机制与治疗的名家医案研究*

2021-01-04 13:16白慧颖戴跃龙黄自冲
中医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外感医家医案

白慧颖,戴跃龙,黄自冲

(1.廊坊市中医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 2.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虽多为轻症,但轻者若不及时治疗,逐渐加重很容易发展为重病。体质虚弱或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尤其如此,如:部分老年患者,肾元亏虚,脾胃虚弱,或素有痰瘀,即使是外感轻症,若调治失宜,也极易发展恶化,生风动痰,甚至有痉厥之变;部分癌症患者,因癌瘤消耗气血,放化疗药物克伐正气,若饮食起居不慎,发为外感热病,常正虚无力御邪,导致病势缠绵,旬日不愈。从中医辨证来看,上述患者多存在正气亏虚情况,可称之为虚人外感发热。目前,针对虚人外感发热的研究尚少。市面上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主要针对外感发热实证而设,不外乎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等发散药物,但其不适合虚人外感的治疗。几千年来,中医学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正气亏虚是发生外感疾病的主要原因,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医案是了解名家学术思想、临床思路的最好资料,是诸多经验探索的直观展现。古代医家对虚人外感发热患者的记载细致入微,至精至密,是现代医者学习的楷模。基于此,笔者采用医案回顾研究,整理历代名家医案中的虚人外感典型案例,分析体会名家的辨证用药特点,以期为当前该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参照《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1]中体虚感冒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标准,按照《普通感冒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制定》[2]相关方法,对外感发热症状记载明确、采用补益疗法为主治疗的医案,经专业筛选、研判后纳入研究。具体方法:首先,通过检索、阅读《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医案类聚》《明清十八家医案》等医案著作,收集整理历代医家对于虚人外感发热的医案记载;其次,阅读医案涉及的名医著作,全面把握医家学术思想,梳理其对于虚人外感发热的治疗经验。

2 诊断标准

体虚感冒气虚证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发热,恶风寒,气短,乏力,神疲,自汗,动则加重,平素畏风寒、易感冒,舌质淡,脉缓[1]。

体虚感冒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发热,恶风寒,气短,乏力,神疲,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口渴,平素畏风寒、易感冒,脉沉细或细数[1]。

3 研究结果

3.1 虚人外感发热的病名、病因病机认识

病名方面,有医家将虚人外感视作“伤寒”而采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清代名医叶天士称之为“虚人得感”“气弱加外感”。清代许恩普的《许氏医案》首载“虚人外感”病名,原案记载曰:“庚寅张季端殿撰夫人体虚难眠,延余诊视,脉沉细,用温补药数服而愈,嗣后感冒风寒,渠以为旧证,用参芪等药服之,以致沉重,复延诊视,脉紧无力,知为虚人外感,治以再造散治之愈。”以药测证来看当为阳虚外感[3]527。

病因病机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如《灵枢·百病始生》指出正气亏虚是发生外感疾病的主要原因,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素问·调经论篇》指出阴阳失调是发热的重要病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伤寒论》总结了外感疾病的阶段性变化,并提出了治疗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知时立证,辨体立法,选方用药,进一步充实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虚人外感发热的治疗。从医案来看,明清众多医家普遍注意到虚人外感发热患者以阳虚气弱、中气不足、阴血亏虚为多见,虽外感轻症,亦须固护正气,扶助脾胃,防止出现亡阴、亡阳等。

3.2 虚人外感发热的治疗

3.2.1 阳虚气弱案

方南薰的《尚友堂医案》曰:“黄某,病伤寒,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用解表药三剂,竟不发汗,寒热分毫不减,但头虽发热,而两手指尖俱冷,此阳虚气弱,不能助汗,于原方内加生芪,附子,一服汗出,二服而愈。”[3]523对于外感发热实证而言,外感风寒的治疗应解表散寒,但案中患者给予温散解表药后不发汗,寒热分毫不减,医家注意到该患者虽恶寒发热但四末厥冷,考虑其为阳虚气弱、不能助汗,于是在原方中加入黄芪、附片等药物治疗,果然奏效。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平素体质虚弱患者营卫不和,稍有外感六淫即可能发病,治疗须在疏散表邪的同时调和营卫,适用于《伤寒论》中的桂枝汤[4]。桂枝汤的煎服法须“温覆”及“热粥”以助药力,系针对病情较轻而言。《章次公医案》曰:“男。阳虚之人,重受风寒而咳,身半以下,其痛如刺;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之状。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而脉沉细,虚象也。柯氏有‘太阳虚便是少阴’之说,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3]521。麻黄细辛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301条,原书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5]原方主治太少两感,素体肾阳亏虚,复感风寒者。章先生明辨患者病机,因证施方,自然效如桴鼓。现代研究[6]发现:麻黄细辛附子汤对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缓解阳虚外感证流感样症状。

3.2.2 老年外感案

《寓意草》曰:“伤风亦有戴阳证。”沈祖复在《医验随笔》中言:“某妪年九十六,壮热神糊。延先生诊视,脉细弱苔光。先生曰:‘大年精血枯槁,虽有外感,未便过于疏散,非扶正达邪不可。’用人参须一钱、苏叶、川贝母、菖蒲、郁金等,一剂而神识清,再剂热退。”[3]527老年患者脏腑功能衰退,先天肾元亏耗,后天脾胃衰弱,即使是伤风外感,亦难痊愈。治疗尤要重视正气,解表亦须轻柔,方保无虞。方中以人参须扶正,苏叶轻疏卫表,郁金、石菖蒲醒神,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药轻灵周密。再如《王氏医案》记载:“何叟,年近八旬,冬月伤风,有面赤气逆、烦躁不安之象。”后以真武、四逆回阳,安内攘外而愈[3]520。覃绿星等[7]对阳虚感冒的治法方药进行了总结,提出标本兼治、分期论治的观点,强调治疗应注意固护人体阳气,借阴阳自和之势使感冒康复,其基本思想与古籍医案一致。

3.2.3 中气不足案

中气不足是虚人外感发热的重要原因[8-10]。如《医案偶存》曰:“郑某,年逾四十,体丰面白,患伤风咳嗽,鼻流清涕,服表散药一剂,反加头痛身热,诊脉虚缓,此肺脾气虚而兼感外邪,用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杏仁治之而愈。”[3]524又如《尚友堂医案》载:“丁申之室人,病恶寒发热,头痛呕吐。前医屡用清热解表不效。诊左手脉浮无力,右关脉弱。此脾虚感寒,中气不足,不能送邪外出故也。方用六君子汤加桂枝,一服汗出热退。”[3]522再如《秦景明先生医案》载:“一人因过劳,患头痛身热,满身疼痛,恶食,状似伤寒,至十二日后诊,右手寸关浮大,重按无力,左脉微弱……以六君子汤加白芍、藿香、煨姜。”[3]516

《名医类案》记载朱丹溪医案1则,曰:“一丈夫因入水发热倦怠,以白术、陈皮、干葛、苍术各二钱,人参、川芎各一钱五分,生芪一钱,甘草些少,分作三贴服,愈。”[11]20《伤寒论》196条曰:“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5]汗出不彻,源于中气不足。中气者,脾气也,五味入胃,俱赖脾气为之运化,寒、热、温、凉各训其性,酸、苦、辛、咸各得其归。中气不足,则营卫不充,药食难化,汗少不彻,既病难愈。《王旭高临证医案》指出汗出不彻有时会伴有“药烦”(发根燥痒,心烦如灼,名曰“药烦”,中气虚也),有一定借鉴意义[12]。

《名医类案》载:“薛立斋治鸿胪苏龙溪,患伤风、咳嗽气喘,鼻塞流涕,用参苏饮一剂,以散寒邪,更用补中益气汤以实腠理而愈。”[11]14《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凡在汗下之后当加人参。”[13]316张锡纯认为人参之用有三:发汗后扶助正气,助津液;为凉药之引;避免格拒。现代药理学研究[14]亦发现:补气药物联合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治疗气虚感冒。

3.2.4 阴虚外感案

除阳虚、气虚外感外,阴虚外感亦见于诸古籍中。《临证医案笔记》载:“保定府宗明府述小女年已十八,体素虚羸,前因食后烦热脱衣,即憎寒发热,诸医皆以伤寒治之,兼旬无效,且病势日沉,似为所误……予视其形瘦气怯,呼吸促急,懒言手冷,脉息微细,乃阴虚感冒,误用表散克伐,以致营卫亏损,真元耗散,急投贞元饮(熟地黄、炙甘草、当归)加人参、肉桂速济本元,连进数服甚效,唯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易以交味回阳饮,间用附子理中汤,病日减,饮食进,脉亦旺。”[3]519又如《续名医类案》记载:“吴孚先治魏司马夫人,感冒发热,头痛项强,遍身拘急,脉浮紧,医用羌、防、芎、苏等发散,毫无汗意。曰:浮则紧矣,独不按其沉则涩乎,且左部尤甚,灼见阴虚血不足,不能作汗也。即以前方加当归、熟地血药,使云蒸而雨自降。一剂汗如雨,表症悉除。”[15]7

3.2.5 交节病变案

叶天士言:“交节病变,总是虚证。”[16]8季节更替,天气变化常是外感发热的重要原因。一些人不能适应天气的剧烈变化,每逢季节交替或节气变化时,易发生外感或原有疾病加重。这些人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存在正气亏虚情况,治疗应适当采用补益药物。如《临证指南医案》载:“虚人得感,微寒热……参归桂枝汤加广皮。”[16]又曰:“劳倦过月,气弱加外感,头痛恶风,营卫二气皆怯,嗽则闪烁筋掣而痛……当归建中汤。”[15]7临床中,素体虚弱、禀赋不足、久病大病者常反复感冒,并呈现一定规律性。有学者将虚人外感发热易感人群定义为每年感冒4次以上人群,即是受到了叶氏的启发[17-18]。

3.2.6 房劳外感案

《续名医类案》曰:“肺病极宜断色欲。”[15]9因房劳而致外感寒热迁延难愈者,屡屡见于古籍医案的记载中。如《医验随笔》载:“失偶续弦,时当客冬,房事过劳,真阴亏损,又兼冬令严寒。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其斯之谓欤。”[3]179治当予补益气血,兼以散表,则病愈。盖房劳过度,损伤精血,正气不足,外邪易乘虚而入,发为寒热。对于治疗的药物,《本经疏证》言:“遗后房后非黄芪不为功,盖解表兼以固气也。”[19]77书中曰:“凡药所以致生气于病中……凡用药取其禀赋之偏,以救人阴阳之偏胜也。”[19]1黄芪味甘,微温,无毒,益气固表,敛汗固脱,用于治疗虚人外感尤为适宜。

3.2.7 饮酒、食复案

《名医类案》记载:“江少微治黄三辅,年逾四旬,醉饮青楼,夜卧当风,患头痛发热、自汗盗汗,饮食不进,医治十余月,罔效。诊得六脉浮洪,重按豁然,饮酒当风,名曰漏风……与归脾汤加麻黄根、桂枝,十数服而愈。”[11]16《孔氏医案》曰:“素孱弱,外感发热后,狂啖肉食而食复,用栀子豉汤而愈。”[13]106《临证指南医案》曰:“从来三时热病,怕反覆于病后之复。”[16]137外感热病初愈,尤要注意不可过食厚味,以免损伤脾胃。盖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脾胃既病,水谷精微无以化源,营卫虚弱,不能御邪于外,则容易复感。

4 小 结

医案是了解名家学术思想、临床思路的最好资料。伤寒名家刘渡舟先生言:“医案有立体直观的效果,能反映医家当时的辨证思维、选方用药之特长、治疗得失成败之所由,包罗万象,引人入胜。”[13]2古代医家对虚人外感发热患者的记载细致入微,至精至密,是现代医者学习的楷模。从医案中,除了可以见到阳虚气弱、中气不足、阴虚外感等常见医案外,也要注意老年患者阴阳两虚、房劳、酒后感邪后需细心调摄的重要性。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诸如“交节病变总属虚证”等理论,其对于当前中医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虚人外感与一般外感发热以实证为主不同,患者多虚实夹杂,无法通过单一解表发散治疗而康复,辨治时需兼顾正气亏虚情况。用药如用兵,所谓“无粮之师,利在速战”。 虚人外感难耐邪气消耗克伐,更需要及时、准确、有效地辨证治疗,避免因失治误治而出现变证、坏证。如《王孟英医案》载:“翁嘉顺母染温病。孟英诊曰:‘高年阴气太亏,邪气偏盛。’……真阴甚虚,曷足以御邪热而息燎原。可虞在两候之期,至十四日果陨。”[13]223反映出老年外感发热、阴液枯涸,医者束手的情况。虚人外感的治疗尤其不能见表解表,应重视正气的培养,才能使正胜邪退。若邪少虚多、正气失补者,应放胆补之,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提振气血、充实营卫、开泄腠理,借阴阳自和之势最终实现以补达邪、疾病痊愈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外感医家医案
数据库技术在古代中医医案整理中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中医“五辨”思维探讨医案研读方法*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
产后外感高热辨治体会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