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干预建议

2021-01-04 09:46:21李辰文妤姚蕴桐胡远东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5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空巢恐惧

李辰文妤 姚蕴桐 胡远东

1.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江苏苏州 215123;2.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精神卫生科,贵州贵阳 550002

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健康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个人晚年生活幸福安康,也与社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2017 年的研究[1]表明,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 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存在抑郁或者焦虑症状的老年人不断增加,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中国老年人有焦虑症状的概率为22.11%;有抑郁症状的概率为22.6%,而国外研究报告老年人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为22%到40%[1]。加强对老龄人口的精神关爱和理解是国家《“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1]。因此,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通过干预手段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使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对2014 年以来的中外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城市老人、农村老人、离退休老人和空巢老人4 个方面来介绍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并且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政策提出了建议。

1 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城市老人、农村老人、离退休老人和空巢老人等群体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存在一定差异。农村老人心理健康问题较城市老年人更加严重,慢性病、受教育程度低以及贫穷是主要影响因素。离退休老人的心理问题多以“离退休综合症”形式出现,而军队离退休老人和高校离退休老人等亚组的心理健康现状也有所不同。空巢老人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因经济状况和家庭因素导致的“空巢综合征”。

1.1 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刘晓芹[3]指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体表现在抑郁、焦虑和恐惧方面。首先,老人的记忆力减退会使他们持续焦虑。比如:出门忘记锁门、炒菜多放了一遍盐、找不到手表等[2]。王真等[4]指出,老年人有焦虑症状的占27.2%,有抑郁症状的占40.8%,其中伴随着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有28 例(21.4%)。并且梁小利等[5]提到,中国城市社区老年抑郁情绪问题高达39.86%,有60 例(26.0%)轻度、38 例(16.5%)中度、18 例(7.8%)重度心理疾病患者。由此可见,现在城市老年人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增多,病情也越来越严重。

老年人的恐惧主要表现为跌倒恐惧和死亡恐惧。跌倒恐惧是指在某些活动时为了防止跌倒而出现的自我信心的降低[6]。孙源等[7]的研究表明在408 名社区老年人中,有267 例(65.4%)存在跌倒恐惧、151 例(`37.0%)在过去1 年发生跌倒、131 例(86.8%)在发生跌倒后存在跌倒恐惧。跌倒恐惧是精神和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后的症状,这会造成老年人跌倒风险增加、肢体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出现[6]。

死亡恐惧是死亡态度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待死亡的消极情绪和认知状态[8]。彭惠琼等[9]表示,死亡恐惧并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增长。通过对老年人的死亡恐惧分析可发现60~70 岁(18.18%)和>70~80 岁(19.71%)的老年人组的死亡恐惧显著高于80 岁以上(15.30%)的老年人组。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身体机能的衰退是老年人最在意的事情,他们感知到自己的身体水平越来越低,死亡恐惧水平反而越来越高[9]。

1.2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整体上比城市老年人更加严重。有研究表明,在267 名农村老年人中有115 名(43.1%)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有99 名轻度抑郁症状者(37.1%);16 名中重度抑郁症状者(6.0%)[10]。此外,袁娟[11]提到,患有慢性病、文化程度低、收入或经济来源等因素都会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首先,李潇等[12]的研究中指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农村老年人患病率分别为50.63%、10.22%、5.56%、6.45%。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衰退,身体素质水平逐渐下降,机体活动能力受损,这使得其独立生活能力也逐渐下降[13]。因此,长期的慢病容易导致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14]。

其次,向运华等[15]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的农村老年人比未受教育的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高15.8%。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主动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途径进行学习、沟通、交流。因此无法认知自身基本健康状况,导致自己胡乱的猜想,形成“自己吓自己”的结果[16]。然而,心理问题长期以来在中国都较为敏感,有心理问题的个人往往会被人歧视和排挤,这个现象在农村老年群体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17]。

除此之外,老年人贫困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联。研究发现,较高收入水平、经济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的抑郁和孤独水平会降低[18]。目前而言,中国大部分农村的“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完善或者健全。截至2019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有551 万人[19],这部分农村老年人依然缺乏基本的生活养老金和养老环境[11]。

然而,部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也给物资运输和支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7],因而有些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支持,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不佳,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1.3 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现状

离休和退休是老年人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老年人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离退休综合征”是指由于老年人离退休后不能及时地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而出现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20]。消极情绪、退缩、内向、不愿与人来往、忐忑不安、多疑、易怒、抑郁等症状都是离退休综合征的表现。据估计,25%的离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离退休综合症。然而,婚姻状况、居住情况、子女关系、兴趣爱好均是影响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且不同职业的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同[21]。

1.3.1 军队离退休干部 研究表明,军队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总体上好于普通老人[20]。李秧等[22]指出,老年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0.31%,其中有25.77%的强迫症状、12.37%因为躯体化、11.34%抑郁、8.89%焦虑、6.19%敌对、5.51%恐怖和2.22%偏执。杨柳[23]提出,老年人的自我意识及虚荣心较强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军队离退休干部作为社会地位较高的特殊群体,长期工作在领导岗位,然而在退休后依然保持原有的性格特征,没有及时地转变退休心态,这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晚年生活质量[24]。在离退休之后,名誉、地位大不如前,巨大的落差打击着老年人的自尊心,焦虑、恐怖等现象逐渐展现[23]。

1.3.2 高校离退休老人 高校离退休老人是高知老年人群[25]。经研究调查,重庆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8.7%,明显低于全国老年人平均心理疾病率,这可能是由于高校离退休老人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比普通人优越,医疗和社会条件保障良好,生活阅历丰富,受教育程度高且离退休后生活相对稳定所致[26]。并且,高校教师居住相对比较集中,是否与子女居住并不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25]。然而,高校离退休干部在躯体化症状方面表现较为严重,这可能与高校老师长期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导致躯体不适有关[27]。

1.4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现状

空巢老人是指在空巢家庭中生活的老人,其中包括子女均在国外、外地或无子女,并且包括子女在本地生活但不在一起居住的情况。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当前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大于30%,城市空巢家庭比例大于40%[28]。由于空巢老人长期无人照顾和陪伴,他们面临着各种慢性疾病、心理问题和意外情况,这被称为“空巢综合征”[29]。其主要症状为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孤独、悲观、交往少、睡眠质量差、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抑郁等负面情绪和心理[30]。老年人的心理测评研究表明,空巢老人抑郁和焦虑的指数高于非空巢老人[28]。

家庭的地位在缓解老年情感情绪问题中是不可替代的[30],研究指出,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与子女数量和子女探望间隔时间有关[31]。白椿霞[32]表示,“独生子女家庭会导致空巢家庭的提前到来或者周期延长。”独生子女突然的逝去或者成年后外出工作使得老人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时间,突然进入空巢期会让老人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并且会故作坚强。

对老人而言,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影响其负面情绪。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退休金、养老金、子女补贴和政府补贴。大多数感到经济困难的空巢老人生活环境和条件都不理想。研究表示,35.29%的老人因为收入水平低而感到抑郁[33]。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空巢老人因为不愿消费,即使自己得到退休金和补贴,他们也宁愿把钱存起来分享给子女、儿孙。因此留给自己的钱不足以支持买菜、看病、买药的开销,这导致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不高出现抑郁症状[34]。

此外,压抑内心的孤独是最为严重的负面现象之一。上海调查显示,在60~70 岁的老年人群中有孤独心理症状的占33.3%,在8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高达60%[35]。空巢老人由于亲人不在身边,朋友就成为了最直接的倾诉对象,并且人际关系状态不佳的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会更加严重[32]。

2 国内老年心理现状总结和干预建议

本文向中国老年人提出干预建议,老年人多学习、运动、交流、分享可以有效地防止孤独和焦虑导致的心理疾病等问题发生,多鼓励老年人参加心理宣教活动、去老年大学的学习、开展老年运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很有必要的。

2.1 开展心理宣教

首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宣传,以悬挂横幅、张贴海报的形式召集社区老年人[36]。其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可以有计划性的举行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会、免费诊断老年人疾病讨论会。另外,通过电视等大众媒体来进行宣传工作,邀请相关心理专家开展讲座可以帮助老年人更清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为了防止老年人抵触宣传心理健康的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应做好家属的动员工作,家属对相关活动进行的配合是老年人心理健康宣教工作得到的良好反馈[36]。

2.2 开展社区活动

社区活动是指老年自发组织的文体兴趣小组活动以及认知与情绪为主题的小组活动[37]。鼓励在社区层面适当扩展老年活动场所,建立老年互助团队,例如老年互助会、老年协会、老年文娱队、老年大学等各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如体育、音乐、戏剧、绘画、养花等),可以让老年人脱离松散、休闲、无趣的老年生活[2]。此外,认知与情绪为主题的小组活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社区人员根据老年人的兴趣来设定一个活动主题,组织老年人有序开展讨论和分享,这样的活动能让老年人知道彼此的故事和烦恼,从而相互启发、支持和鼓励对方[11]。

2.3 提升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家庭、邻居、社区、社会对老年人的资源、经济、精神和生活支持,它是减轻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并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的有效方式[38-40]。首先,家庭成员需要充分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且及时的慰问、探望、陪伴老人[32]。其次,社区可以与医院展开合作,比如医院安排心理医生定期到社区对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与培训[38]。社区服务工作者、志愿者需要了解自身社区老年人的情况,定期对老年人开展关怀和慰藉工作,必要时可以对有抑郁、焦虑等症状的老人采取一对一沟通交流。

2.4 社区随访和治疗

社区随访是针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老年人而提出的干预政策,本意是通过心理医生帮助老年人减轻自身的心理疾病。社区可以联系心理卫生服务人员为有心理疏导和安抚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41]。如果遇到情况严重者可以登记在随访管理名单中,后期由医生做进一步确认与情绪的评估。其次,建议医务人员对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家庭和社区医疗机构的网络化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如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等[42-44]。

3 小结

总体来说,中国老年人的抑郁、焦虑、恐惧情况严重,农村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发生率高于城市老年人。而孤独、衰老、慢性病、躯体化、收入、资源、社会等都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老年人多学习、运动、交流、分享可以有效地防止孤独和焦虑导致的心理疾病等问题发生,鼓励老年人参加心理宣教活动、开展老年运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防止心理疾病的蔓延。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空巢恐惧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工业设计(2020年3期)2020-05-14 13:48:02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12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杂文选刊(2018年11期)2018-11-06 03:39:48
恐惧更奇怪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2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2
心理疾病是“想不开”吗
中老年健康(2015年7期)2015-05-30 16: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