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至7日,第四届全国出土医药文献文物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自2016年起,该研讨会前三届已先后在上海、重庆、成都成功举行。此届研讨会由广西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广西中医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刘平,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戴铭,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如青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中医药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围绕出土医药文献文物研究领域新近成果开展了充分的交流研讨。
出土医药文献与文物或者是处于同一时代,或者有着或隐或显的学术联系。在研究先秦两汉医学时,需要把它们视作可以互相印证补充的一个整体来对待和认识。本次研讨会上,郑洪等《先秦秦汉出土医药器具研究述论》、戴铭《广西出土针具述评》、何舒仪等《先秦两汉时期涉病名玺印研究再探》分别综述了出土先秦秦汉医药文物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存在难以得到文献支持和类型学的作用有限等困境,及过度诠释和定向思维等误区。彭华胜等《故宫博物院茯苓类药材文物的本草史料研究》,结合文物与史料记载进行研究,展示出本草考古的新进展。
出土医药文献研究中较为艰难、也是极具价值的工作,是挖掘出土医药文献的医学内涵。李均明《清华简〈五纪〉所见人体与疾患》、李海峰《论先天之气的生成》、胡平生《简牍文书所见死亡记录与处理》、顾漫《天回医简》所见阴脉与五藏的配属》、罗宝珍《秦汉“火齐”及相关问题考》、陆巧《试论简帛医书方药文献的辨证用药特色》等论文,讨论了古代早期人体和疾患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等问题,秦汉时期的疾病死亡及处理情况,秦汉医学中的“太少阴阳”理论体系,病、方、药的齐等思想及简帛医书中的用药特色等。其中既有对新出土文献的探究,也有对旧有出土材料及传世中医典籍的深思。这些研究说明,在出土医药文献的医学阐释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研究。
本次会议中,不少学者都关注到出土医药文献的目录篇制问题。王化平《简帛医方中的标题和目录》、蒋鲁敬和李志芳《出土西汉“病方”篇目小识》、杨博《海昏“房中”书的篇目结构与西汉前期典籍文献的序目整理》,分别梳理了出土医药文献中的篇目和标题,并与《汉书·艺文志》记载相对照,揭示战国秦西汉医书目录变化的某些历史细节,对古代目录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对已经公布的出土医药文献的字词、文句考释,始终是学界讨论的主要话题。张显成《胡家草场西汉墓木牍医方的释读问题》、沈澍农《敦煌卷子P.2661V佚方考》、广濑薰雄《读秦汉简帛医书札记》、刘建民《汉代文字中用为量词的从手从幵之字》、周波《是“怢然衰”还是“快然衰”——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与<灵枢·经脉>对读》、杜锋《胡家草场医方与古医书对读札记》、张雷《〈五十二病方〉三种药物考证》、姚海燕《读马王堆帛书医方札记四则》、袁开惠《武威汉代医简考辨三例》、雷长巍《走马楼西汉简一则涉医文献的整理》等论文,对简帛医书中的疑难字词、文句、方药进行了新的校读与考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此外,张如青《广西桂林刘仙岩摩崖石刻〈养气汤方〉新考》从文献传播的角度考证了一首石刻仙方曲折的传播流变史,周祖亮《〈汉语大字典〉引用简帛医书文字形体相关问题探析》为未来修订《汉语大字典》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陈姝宇等《近十年来秦汉医学研究综述》分类综述了秦汉医学研究现状,分析了秦汉医学研究的热点和不足。
总之,本次会议的研究论文涉及出土简帛、敦煌卷子、石刻文献、玺印、涉医出土文物等各种涉医出土文献文物,充分展现出目前出土医药文献文物研究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向。来自全国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围绕出土医药文献文物这个聚焦点,发挥各自的学术优势,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共同发掘、整理研究,为多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出土医药文献文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