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的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性”探析

2021-01-04 05:31周绍梅张秋菊
科学咨询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精准

周绍梅 张秋菊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南充 637131)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全力推进就业扶贫。《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做好就业扶贫工作,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是脱贫攻坚的重大措施。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增长的速度远远不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各个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会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做好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工作,需要从就业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审视和思考,应突出职业教育在精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的优势和作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实现一人就业创业,全家致富的目标。

一、从就业看高职院校“精准性”扶贫的对象与内容

要实现精准扶贫,就要精准识别,科学地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已经建档立卡的学生是我们扶贫的对象。对于还未建档立卡,但是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需要进行科学的认定。除了每学年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以外,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要素进行认定,使贫困生的认定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学校网络中心或数据平台查看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作为认定贫困生的一个依据。另外,可以从就业资源和就业能力的角度对贫困生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层分类,为促进其就业脱贫做好铺垫。

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金钱扶贫,金钱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从长远来看,精准扶贫应该是一种造血式的扶贫,不仅要授人以渔,还要重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将扶志与扶智二者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3]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学生就业需要的综合,包括职业技能和道德品质,扎实的职业技能是他们就业的前提条件;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就业的必备要素,教育者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积极向上,能够热爱祖国、学会感恩、善待他人,具有就业的相关能力,同时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扶贫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

二、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精准性”扶贫的形式

(一)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中教育是将贫困生组织到一起,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就业能力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于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保护,这种形式的教育不宜过多。虽然都是贫困,每个贫困生因地域、家庭、性别、年龄、专业以及致贫原因等各方面的差异,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除了集中教育还要考虑到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教师或辅导员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提高就业能力和抗挫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脱贫。

(二)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普遍而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高职生来说,他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应该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形成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所以,他们的学习要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要为高职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夯实专业技能,提高创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高职贫困生要想顺利就业,实现脱贫,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思政课程,使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理想。除了思政课,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思政相关工作,让贫困生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工作,如何去做,同时也要结合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贫困生能够学以致用,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真正实现课程思政。

(四)精细管理与以情育人相结合

高职贫困生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们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教师和辅导员要通过精细的管理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的情况,及时发现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耐心地帮助解决;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家人般的温暖,当他们遇到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困难时,能够做到换位思考,积极地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摆脱困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积极向上,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从就业看提高高职院校扶贫工作“精准性”措施

(一)上下联动,全员配合

提高高职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实现“精准性”扶贫,需要全校在思想层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以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精准扶贫不是某个部门、系部或某个教师的责任,落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培养需要学校自上而下的全盘把控,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和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始终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作为扶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牢记于心,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确保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二)把好关口,全程关注

对高职贫困生进行精准扶贫,要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当帮助他们,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从大一到大三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持续地进行就业指导。大一主要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认识自己的性格,了解所学专业和未来可以从事职业的关系,对自己的专业有初步的认同和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在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职业需求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估,找出自己知识、技能、能力和所从事职业或相应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大三强化就业形式和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的宣传,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提供就业信息,通过专门的就业培训,提高职业意识,能够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帮助他们掌握求职技巧,适当解压,使他们能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找到合适的工作。[4]另外,高职贫困生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不容易与他人沟通,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处事能力差,这些会影响到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就需要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不仅关注贫困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谋求长远的职业发展。

(三)对焦需求,全面发展

了解职业的需求是高职贫困生成功就业的前提,学校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他们。一要关注他们的专业技能。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企业需要的是他们的实操能力和学习的能力,最好能没有磨合期直接上岗,以降低成本,创造更大的收益。高职院校在实训、实践课程中要更加关注贫困生的学习,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到企业观摩和实践的机会,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二要关注贫困生的就业心理。提高贫困生的职业意识,对自己的工作和岗位有正确的认识,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引导其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地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三要关注贫困生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了解他们在班级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拓展渠道,全力促进

就业需求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着学生能否就业,能否就好业。除了通过高校招聘会这个主渠道,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为贫困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信息的推送,如根据贫困生的专业和所在地找到适合他们的就业信息,通过微信平台或其他APP直接推送给贫困生,这样就过滤掉一些无关的信息,更加有针对性,使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获得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要鼓励贫困生到基层就业。宣传国家基层就业的政策和信息,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对家乡也有深厚的感情,可以鼓励他们到自己的家乡就业,将自身发展和家乡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2014年我国教育部提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各方面的对接。高职学校也应推进这一培养模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办学,使贫困生能够到学校合作的企业中学习,也有机会到合作的企业中就业。另外,提高贫困生的就业意识,鼓励他们主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联系,毛遂自荐,增加就业的机会。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贫困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增加创业机会,提升创业能力,使贫困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进一步拓宽高职贫困学生的就业渠道。如果高职院校有精准扶贫定点帮扶地还可以开展校地合作,将定点帮扶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与本校贫困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结合,真正实现联动交互的“造血”式扶贫。

四、小结

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工作就是要发挥其教育扶贫的作用,要提高“精准性”就应该体现在培养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上,上述的形式和途径都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即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自我管理等方面的一般就业能力,也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特殊就业能力,通过就业这一线索,将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