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婷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系 江苏镇江 212000)
“双师型”教师可以概括为两种:双职称和双素质。“双职称”指教师既具有教师系列职称,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双素质”指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具备实践教学素质。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要开展校企合作,适应产业发展,所以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中职机电类专业教师来说,“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外,还应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掌握生产技术,熟悉生产过程。此外,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全民线上教育也为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信息化技术水平,适应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成为“双师型”教师不能回避的课题。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类教师占比较大:1.从本科院校直接招聘的年轻教师。虽然他们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他们对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熟练程度有限,教育教学知识更是甚微。2.具有一定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经过几年教学经验的累积,此类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但同样会因为缺少企业实践,导致无法承担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教学任务。3.跨学科的专业课教师。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紧跟区域产业发展,学科调整较频繁,导致部分老师跨学科教学专业技能不足。[1]
中职校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培养学生,教师负责知识理论教学,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企业实践和学生操作技能教学;二是企业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但由于疏于管理,和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的工作比较流于形式,只完成“表面”实践任务,但是对于教师的技能和生产实践认知能力提升效果甚微。另外,教师的各类培训针对教学能力、专业建设的内容较多,针对提升技术技能的培训较少,这也是造成专业课教师技能技术水平欠缺的重要原因之一。[2]
由于目前国家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没有统一标准,这就导致了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据可依,不自觉降低了培养要求。很多学校只通过有无“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认定一位教师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甚至出现教师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所教授学科不符的时候,也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就忽视了“双师型”教师的真正内涵。
部分学校对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下企业锻炼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管,只需要提供实习证明即可认定此项工作已完成,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因此部分教师不愿牺牲休息时间去企业实践。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3]
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要求教学内容能更好地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并重”的职业教育特色,这使得学校教师必须走进企业,了解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从实际工程项目去选择教学课题。且允许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参赛选手加入比赛,企业导师走进课堂,负责学生的技能教学、技术指导。从近两年的获奖作品来看,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和教材的开发,无不体现了深度的校企合作,这也是参赛队伍取得优异成绩不可或缺的一块。
机电专业课教学目标是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深入分析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不在已落后的技术知识和不符合课标的内容上浪费教学时间。新的教学大赛比赛方案中,明确要求参赛队伍提交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该课程的课程标准,选题也应符合这两个要求。这就使得参赛队伍在选择课题,或是教学内容时,必须清楚该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水平,教师应该通过反复解读文件、与企业专家多交流、走进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该专业在该区域内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并根据这些要求,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4]
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粉笔+课本”的课堂缺乏了趣味。疫情防控期间,全民线上教学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机电专业课程部分知识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图片无法展示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适时加入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信息化教学大赛要求教师能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比如多媒体、APP、网络等手段,拓展教学资源,让课堂具有更高的乐趣性和科学性。教师在参赛过程中,深入挖掘信息化手段和资源,辅助教学,能让参赛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大提升,同时也督促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相关资源。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能水平、巧妙的信息化手段和创新的课堂形式都是机电类“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整体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