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青 于净 王忠 张瑞剑 吴日乐 张建平 邢栋
在经济条件的推动下,社会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公众能够接受到的医疗条件也更加理想,大众对于很多疾病的认知程度也在提升,能意识到疾病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也会积极至医院检查疾病并接受治疗[1]。其中,恶性肿瘤作为严重类型疾病,对于人体抵抗力、免疫力、功能循环等的破坏非常强,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死亡[2]。随着健康宣教的普及,恶性肿瘤检出率得到明显提升,医疗资源也应相应提升,才能满足社会居民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3]。本研究分析小剂量荧光素钠和荧光显微镜在颅内恶性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2019 年本院收治的80 例颅内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实验研究,患者年龄19~75 岁,平均年龄(33.84±14.69)岁。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年龄满足标准;②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颅内存在恶性肿瘤。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器质性器官病变;②近期出现过脑卒中;③造影剂过敏;④妊娠早期;⑤脑基地、脑干等部位存在肿瘤。
1.3 手术方法 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后,将10%的荧光素钠稀释为1%的溶液,并对患者静脉注射5 ml 药物,实时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出现皮疹等情况。观察15 min 后患者无异常,可以缓慢静脉滴注10%的荧光素钠药物,随后完成给药工作。剪开患者的硬脑膜后,需将显微镜更换为荧光模式。当到达患者颅内肿瘤实质位置后,发现患者颅内肿瘤呈现为一种黄绿色的荧光情况,而周围组织颜色染色不够均匀。
整体手术流程均由资深外科神经医生进行,两名外科医生均需根据人体正常脑组织结构以及肿瘤部位进行区分,在荧光显微镜的指导下判定肿瘤边界,随后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手术后需避光,并根据2016年治疗指南,采用放射治疗以及替莫唑胺药物进行后续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实验室病理检查结果、肿瘤切除情况、随访结果。肿瘤切除程度判定标准:患者手术后72 h 内进行影像学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增强磁共振成像(MRI)以及CT 平扫,以此确定患者的肿瘤切除范围,并采用开放源码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患者颅内残余的肿瘤组织。
2.1 病理检查结果 实验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0 例患者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 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瘤9 例、胶质母细胞瘤41 例、肉瘤8 例、转移瘤6 例以及髓母细胞瘤4 例。
2.2 肿瘤切除情况 80 例患者的肿瘤均被荧光素钠物质有效染色,肿瘤全切除42 例,次全切除20 例,部分切除18 例。
2.3 随访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18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0 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未出现荧光素钠给药副作用,且患者存在的巩膜黄染、皮肤黄染、尿液变黄等情况均在手术后24 h 内消除。
在颅内恶性肿瘤中,胶质瘤发生率最高[4];其次是淋巴瘤,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该疾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5]。脑胶质瘤目前具体病因不明确,考虑与分子遗传学、放射线长期接触史、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脑胶质瘤可以分为4 级,1 级、2 级属于低级别的脑胶质瘤,也就是预后比较好的脑胶质瘤,而3 级、4 级属于高级别的脑胶质瘤[6]。1 级、2 级的胶质瘤可以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而3 级、4 级的脑胶质瘤预后比较差,主要是因为位置比较深,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粘连比较紧密,所以无法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往往需要配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延长复发的时间[7]。
颅内恶性肿瘤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头痛头晕、肢体偏瘫以及不能言语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8]。由此可见,颅内恶性肿瘤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眼球活动障碍、言语障碍、肢体瘫痪、走路不稳、感觉异常、饮水呛咳、精神异常、嗜睡、昏迷等症状。颅内恶性肿瘤的类型主要包括星形细胞胶质瘤、少枝细胞胶质瘤、室管膜瘤等。脑胶质瘤由于肿瘤的占位效应及神经功能损伤,可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及偏瘫、癫痫发作、失语、复视等表现[9]。治疗上主要是以手术治疗、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生长迅速,难以手术全部切除,但这也并非绝对,有些良性肿瘤由于长得位置深,发现时已经很大,手术就不能将其全部切除。而有些恶性肿瘤,由于生长在不是很重要的脑组织中,手术几乎能将其全部切除,甚至治愈。
随着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低级别、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其接受手术切除的效果与患者预后存在密切联系,可以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对患者进行肿瘤切除的部位十分重要,护士需注意肿瘤切除的实际范围,明确恶性肿瘤的边界,以此保证手术切除的有效性。当前临床需明确肿瘤边界,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干预措施。现阶段,虽然神经导航以及术中超声灵活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但患者术中MRI 检查以及荧光引导技术的效果较好,但其存在费用比较昂贵的缺点。荧光素钠并不参与人体内受到血脑屏障破坏的代谢,其与各个组织的结合牢固性较低,且毒性比较小,对其进行静脉注射后,可以立即检测到肿瘤物质。虽然荧光素钠被作为一种安全的分子广泛用于临床中,但其存在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眩晕、低血压、支气管痉挛、荨麻疹等情况均有相关报道。
本世纪10 年代初,国外学者Acerbi 等学者将荧光素钠作为引导物质用于手术治疗中,以此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在患者麻醉诱导后,对其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且可以切除80%的肿瘤,同时中位随访时间大约为10 个月,6 个月后,患者的生存率大约为71.4%左右。荧光素钠属于水溶性阴离子酸性染料,它和食品中做寿桃常见的赤藓红(四碘荧光素钠盐,酸性红51)属于同一类型,酸性环境和强碱性沉淀不溶,在中性和弱碱性环境中溶解并有可视的荧光反射。在棉麻织物上固色可以通用酸性染料的氰胺-甲醛体系也就是固色剂Y,也可以使用芳香胺或者脂肪胺来使其上染。荧光显微镜作为一种将紫外线作为光源的仪器,其可以在照射物体后,让其出现荧光情况,进而充分暴露观察物质。同时,荧光显微镜还能研究细胞的吸收、运输以及化学物质实际分布等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0 例患者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 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瘤9 例、胶质母细胞瘤41 例、肉瘤8 例、转移瘤6 例以及髓母细胞瘤4 例。80 例患者的肿瘤均被荧光素钠物质有效染色,肿瘤全切除42 例,次全切除20 例,部分切除18 例。患者术后随访6~18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0 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未出现荧光素钠给药副作用,且患者存在的巩膜黄染、皮肤黄染、尿液变黄等情况均在手术后24 h 内消除。孙连杰等[6]研究结果显示:51 例患者中,胶质母细胞瘤33 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6 例,转移瘤4 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3 例,胶质肉瘤3 例,髓母细胞瘤2 例。术中荧光均显影,明显提高肿瘤边界的可视化。肿瘤全切除32 例,次全切除13 例,部分切除6 例。51 例无任何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术后随访5~16 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 个月。术后KPS 评分提高16 例,下降15 例,与术前相同20 例。本文研究结果与该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颅内恶性肿瘤患者在切除肿瘤时采用小剂量荧光素钠以及荧光显微镜,可以有效判定肿瘤边界,提高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