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思考

2021-01-04 09:04程玉环王新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盘活闲置村民

程玉环,王新

(安徽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存在的误区

1.1 农村闲置资源的界定

闲置资源本指暂时没有利用的资源,本文把闲置资源分为显性的闲置资源和隐形的闲置资源。显性的闲置资源指农村大量空闲的农田、池塘、房屋、土特产等肉眼可见的资源,隐形的闲置资源指农村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工艺、独特的乡土乡情、因缺乏工作机会而闲置的劳动力等潜在资源。究其根本,本地居民对当地文化认知的缺乏、长期信息阻塞、交通不畅、经济落后、人口流失等导致了农村资源的闲置。

1.2 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存在的误区

近些年来,针对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实践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诸多失败的实践,总结这些失败的案例,汲取经验、规避误区,找准艺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正确方向。

1.2.1 思想观念上的误区

误区一:根深蒂固的“轻农贱农”思想,即盲目地认为城市比农村好,建设城市的经验可以照搬借鉴。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逐渐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农村传统的社会形态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农村逐渐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城市化成为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于是有人提出了“文化下乡”“家电下乡”等策略,如果始终用“下乡”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建设乡村,那么就注定了乡村的建设得不到好的发展[1]。

还有人认为国外美丽乡村建设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完全不顾及中国乡村本土的文化特性,把国外发达国家的一套照搬过来,导致了乡村建设“不城不乡”“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怪现象。

误区二:追求单一的旅游经济,忽略了本土文化个性。一般普遍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有百利无一害的。旅游业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是乡村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盲目地追求经济的增长,以经济综合体的模式来建设乡村,有悖乡村振兴的初衷。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地取得经济效益,但对于乡村原生态文化的传播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不仅破坏了原有的乡村生态,还让大量的旅游商品唱了主角,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因此,盲目地发展旅游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并不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长久之计。

例如安徽地区一些乡村为了追求旅游经济效应,打着“徽州文化”的旗号大面积改造村舍,盲目地追求套用江南马头墙式的村舍建筑,遏制了真正的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如图1。

1.2.2 实践方式方法上的误区

误区一:盘活手法单一。乡村在盘活乡村资源时,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将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浅显地理解为新农村建设,纯粹地模仿甚至照搬照抄城市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外观的相似。不切实际地大搞村庄合并和大拆大建,通过道路硬化、平房楼房化、村子亮化、景观绿化,使乡村“城市化”。这种单一的盘活手法忽略了乡村原有的特点和优势资源,把盘活乡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外观上的改造。

误区二:乡村的资源盘活流于形式。在盘活乡村资源时,有些干部急于求成,为了“树典型”,搞不切实际的高效农业和刷墙式的房屋亮化,不调查、不探访,完全忽略了实际,乡村资源的盘活变成了某些干部邀功的面子工程。

误区三:忽略了村民的主体性,个人主义痕迹明显。艺术家对于乡村有着乌托邦式的幻想,有些艺术家会习惯性地将个人风格带入乡村建设中来,但这些风格往往又与现实中的乡村毫无关联,完全背离了村民的生活,造成了艺术强行介入的尴尬境地。乡村变成了设计师标新立异的秀场。

如果我们始终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乡村,片面的否定乡村价值,不尊重乡村文化、不深入调查研究,建设的乡村是没有灵魂、不切实际的。

图1 安徽不同地区的改造的村舍

2 艺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途径

2.1 成功案例途径对比分析

通过总结一些成功的案例不难发现: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尊重村民在盘活乡村资源中的主体地位,从人文、地产、景观、空间等各个方面入手能更扎实有效地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详见表1。

2.2 从人、文方面入手,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根本灵魂

盘活乡村的人文资源,首先要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没有优劣和对错之分,只有对本土文化常怀敬畏之心,尊重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才能真正地融入乡村,这是艺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基础。

其次,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帮助村民树立文化自信,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不竭之源。艺术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村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艺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服务对象,让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改造,鼓励激发村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从根源上盘活乡村建设。这也避免了外来思想的主观介入,减少了千篇一律的旅游观光村的概率。

著名的《许村宣言》曾提出:“希望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用当代技术修复,找出与今天的生活有关联的部分加以发挥和推广,建立起一个全新和完整的活动空间系统,恢复一个有精神灵性、有伦理规范、彼此关怀和仁德本性的现代中国乡村。”[2]

艺术盘活乡村建设不仅要建立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更要挖掘本土文化、延续本土文化,使乡村建设后继有人。与院校合作,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学习传统文化、工艺的同时,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借助年轻人的新思维、新理念为乡村助力。吸引新一代年轻人回乡创业,在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同时,还能提高农村生产效率,解决一部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问题。

2.3 从地、产方面入手,是艺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保障

很多地区因为村民外出打工或经商,大量的农房和农田被闲置。如何提高这些闲置的农房和农田的利用率,是艺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保障。

表1 成功案例对比分析

绍兴地区为了提高闲置农房的利用率,实行了“闲置农房激活计划”,该计划由政府主导,采用“产权淘宝”的模式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有关闲置农房的信息,在不改变房屋所有权的前提下对闲置房屋进行租赁[4],租赁后的房屋根据租赁者的需要改造成度假屋、民宿、茶室、工作室等。目前,这个网站的注册人数已达到数万人。绍兴政府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从绍兴到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共享,避免了市场的盲目性,保证了信息的精准对接和资源的精准利用,带动了农村人口的回归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实现了双方共赢。

有效利用互联网成为盘活农村闲置地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2.4 从空间改造入手,为艺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注入活力

艺术盘活乡村的空间资源,提倡艺术载体的多样化,可以将艺术延伸到乡村的各个空间,如:公共空间、建筑空间、景观空间等[5],创造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一般可以总结为:点状的空间改造模式、线状的空间改造模式和面状空间改造模式[6]。

点状的空间改造模式:例如腾讯公司主导的“腾讯为村”项目,利用本土特色文化修建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在当地修建改造艺术区、工作室、搭建艺术小景等。点状的空间为当地注入了活力。

线状的空间改造模式:多以连贯的道路规划为切入口,如韩国首尔骆山公园的梨花洞壁画村,由70 多位艺术家在墙壁上、楼梯上创作壁画,不仅起到了路线引导的作用,还为这里增添了艺术气氛。如图2。

图2 韩国首尔骆山公园的梨花洞壁画村

面状的空间改造模式:如台南市土沟村“农村美术馆”。“农村美术馆”并非某一栋美术馆建筑,而是整个村便是美术馆:农舍是展场、稻田是画布、农夫是艺术家、农产品是艺术品[7]。围绕“农村美术馆”,开展了十年艺术典藏展览、村之屋当代艺术展、田园艺术播种计划等一系列联动计划,分别从公共空间小品、建筑内部空间和景观空间的改造实现了土沟村的复兴,如图3。

图3 土沟村利用闲置的农房改造的公厕

点、线、面的空间改造模式可根据地区特点灵活运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存在。

3 梅街镇如何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

3.1 梅街镇现状

贵池梅街镇文化底蕴深厚,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如今却成了“空心村”。很多村民出门务工,导致很多农房、祠堂、农田、池塘、茶林、山头等无人问津。这几年,梅街镇也在不断地为盘活乡村的闲置资源而努力。例如梅街镇倾力打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以青山庙、姚氏宗祠、九华漂流为龙头,以傩文化为平台,打造集生态旅游、“农家乐”、傩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傩文化旅游园[8]。这一系列的举措给梅街镇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对于农村闲置的资源仍然没有比较切实有效的处理办法。

根据发现的误区,对比分析了成功案例,总结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方法,为梅街镇闲置资源的盘活提供借鉴。

3.2 艺术盘活梅街镇闲置资源的思考

从人文方面入手。①与村民沟通,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收获建设意见,展现文化个性。帮助梅街镇的村民增强自信,树立信念,文化自信是所有建设的灵魂。加强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不能单一的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待,要尊重村民的意见,尊重民风民俗。②抓紧傩文化做文章。梅街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有着“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戏之乡,又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恋于此,更有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留下“鸡鸣发黄山、幕投虾湖宿”等著名诗句。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将艺术介入梅街镇建设之时,可以紧抓梅街镇的傩文化,举办一年一度的民间艺术节、傩文化节等,邀请各界学者、民间艺术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前来参加,通过媒体加以宣传。③引进人才。当地政府与当地高校合作,多开展民俗文化设计活动,利用高校学生活跃和先进的理念为梅街镇注入新鲜血液。

从地、产方面入手。①由政府调控,依托“互联网+”模式,租赁空闲地产。租赁后的房屋根据租赁者的需要改造成度假屋、民宿、茶室、工作室等。这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也带动了农村人口的回归和经济收入的增加;②对于闲置的农田、鱼塘,发挥地区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经济。③“承包制”互利共赢。所谓“承包制”事实上是为城市里的上班族打造,上班族可以承包农村的空闲土地,可以雇村民为承包者种植,在闲暇之余可以随时来乡村体验农耕的乐趣。这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迎合了城市的上班族远离喧嚣的情感需要,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年轻人回乡发展新型的产业模式。

从景、空间改造入手。结合梅街镇的具体情况,运用“点、线、面”的空间改造方法。点状法:设置傩雕塑景观小品,彰显地区文化特色;把空闲民房改造成民宿或者开放式的陈列馆、公共空间等,如图4 所示。线状法:在梅街镇街道绘制壁画、田间设置地景艺术,作为串联街道、民宿、陈列馆等的路线的指引。面状法:把整个梅街村看作博物馆,村里的每个人、每户人家、每一亩田地、每个祠堂都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围绕博物馆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傩文化艺术节、摄影展等。每个部分各具特色,环环相扣,让人沉浸其中。

图4 土沟村改造后的闲置农房

猜你喜欢
盘活闲置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不做闲置主妇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镇平县审计局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380.05万元
“五侨联动”盘活 社区侨务出新
还得靠国庆档盘活 2019年10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