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陶瓷缠枝纹中植物图案变式研究

2021-01-04 09:04黄志星黄成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样式牡丹纹样

黄志星,黄成

(安徽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0 引言

自明代以来,工艺美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作为工艺美术之一的明代陶瓷在此环境下得到了重大的发展。明代陶瓷在造型上传承了宋代以来的传统样式,风格清雅淳朴,在关注日用美学的同时也注重陶瓷的实用功能。在装饰纹样上,传承元代青花纹样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山水人物和外来文化图案题材,形成独具时代特征的明代陶瓷纹样。特别是在明代封建制度和市井文化的影响下,缠枝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成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在瓷器装饰上被广泛使用。

1 明代陶瓷缠枝纹样的植物图案类别样式

植物图案是表现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主要形式之一,缠枝纹是通过藤蔓型卷草纹与花卉纹进行延续和深化,具有审美性和生命的延续性,也体现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在传统植物纹的发展过程中,唐代开始形成缠枝纹的基本样式,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缠枝纹形成逐步稳定的样式。据《大明会典》记载,明代立国,事事皆上仿唐宋[1]。所以到明代,缠枝纹在效仿前代的基础之上进入成熟阶段,纹样题材组合多变且寓意丰富,具有程式化的效果。《中国陶瓷史》中提到:“缠枝纹是明代甚为流行的一种纹样,多见于明锦和明瓷中[2]”。明代缠枝纹样式以花头为中心,花头题材主要为牡丹纹、莲花纹、菊花纹、茶花和灵芝等,形成缠枝牡丹纹、缠枝莲花纹、缠枝菊花纹、缠枝茶花纹和缠枝灵芝纹等装饰纹样。随着明代陶瓷工艺的壮大,缠枝纹被用于陶瓷装饰上且愈益流行,使明代陶瓷装饰纹样具有变化性、丰富性和时代性。

1.1 多变的缠枝牡丹纹花头样式

牡丹自古以来都有富贵吉祥的寓意,表达古人对富贵美好的向往。由于其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喜爱,在这种统治思想的影响下,牡丹纹开始盛行起来。牡丹作为古代主题装饰纹样滥觞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之际[3]。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牡丹在服饰中被大量用作装饰纹样。然而这一时期牡丹纹是缠枝纹中植物图案的重要题材之一,在陶瓷上也被广泛使用。缠枝牡丹纹在陶瓷上的装饰呈现花头硕大,花瓣有复层样式且花瓣边缘为云曲瓣,注重一定的写实性。牡丹纹花头主要有俯视面样式(图1)、正侧面样式(图2)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侧面样式(图3)。三种牡丹纹花头纹样相互组合,使其避免单一的装饰效果,增添陶瓷空间趣味性。明代缠枝牡丹纹以其多变的花头样式和富贵吉祥的寓意在陶瓷上被广泛地运用,深受古人的喜爱。

1.2 佛教艺术影响下的莲花纹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中国化,佛教与中国百姓生活的结合愈加密切[4],在佛教艺术的影响下,莲花纹开始盛行。自唐代以后,莲花纹与古人审美意象相结合,走进世俗生活。到明代,佛教艺术与市井文化相互渗透,出现大量莲花纹装饰题材,莲花纹作为缠枝纹花头主要花卉图案,在陶瓷上运用广泛。明代初期,莲花纹具有写实性,花瓣呈麦粒状但细节较少,花型呈含苞待放且未绘有花蕊(图4)。明代中期,莲花纹注重装饰性,花瓣纤细、明快恬静,有云区瓣且绘制圆润,绘有半露花蕊(图5)。特别在明代后期,莲花纹注重概括性,花瓣呈葫芦形样式且向内的云勾状线条装饰,绘有全露花蕊(图6)。从花卉变形艺术来看,明代缠枝莲花纹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花瓣的样式变形,从写实性向概括性发展,体现明代装饰纹样趋于简洁性的发展特点。由此可见,莲花纹的大量使用,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融合,而且体现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相互渗透。

1.3 纹饰简约的菊花纹

菊花自古被认为能亲身益气,象征健康长寿,还被比作花中“隐逸者”。在明代洪武、永乐和宣德这三个时期,菊花纹在陶瓷上广泛运用。在《中国陶瓷》中提到“扁菊花纹尤为多见,这是洪武时期釉里红和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之一[5]。”明代缠枝菊花纹特点为菊花花头以椭圆为外形样式,中间花心为勾双线椭圆形且画有斜线网格纹样。花瓣为两层,内层花瓣不填充颜色,以勾线的形式表达,外层花瓣勾线且填充颜色,但一侧有少许留白。从整体形态来看,整个菊花纹花形饱满,纹饰简约,具有宁静典雅之美(图7)。同时菊花纹以其隐逸超然的寓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寄情于物,物皆有灵的思想,寄托古人的宣泄和超脱精神需求,促使菊花纹长期成为明代陶瓷主要的装饰题材。

1.4 端庄高雅的茶花纹

茶花纹流行于唐代,多作为藻井的装饰纹样。然而到了明代,茶花纹流行于陶瓷装饰上,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作为缠枝纹主要题材的茶花纹,有缠枝牡丹纹和缠枝莲花纹的特点,特别与缠枝牡丹纹相近。茶花纹的花瓣边缘有云曲瓣,比较牡丹纹和莲花纹,可以发现花瓣没有牡丹纹的复层样式,花蕊与莲花纹花蕊相似,呈莲蓬式。茶花纹有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绘有花托和花萼(图8)。由于茶花具有执着奔放、高雅端庄的美好寓意,与文人雅士豪放自由的品格相契合,促使饰有茶花纹的瓷器进入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明代陶瓷主要的植物题材纹样之一。

1.5 道教文化影响下的灵芝纹

在明代,道教文化以其神学思想观念融入生产生活之中,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灵芝在古代被道教认为是祥瑞之物,具有延年益寿、吉祥如意的寓意,被称为“仙草”。在明代陶瓷缠枝纹中,流行与前代不同的缠枝灵芝纹样。灵芝纹是以“仙草”为题材的一种吉祥纹样,明清时期逐渐被工匠应用在陶瓷装饰上[6]。灵芝纹与云纹相类似,有向内的云勾状线条,线条流畅精细,层次丰富(图9)。缠枝灵芝纹以其特有的精神寓意,充分展现古人对神学思想的崇拜,寄托古人羽化升仙的精神追求。

明代工艺美术受到兴盛的市井文化影响,促进了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通过对前代的缠枝植物纹的延续和创新,花头图案类别丰富,表现形式多变,为陶瓷提供了丰富的装饰语言。以祥花瑞草的陶瓷装饰题材,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态度和体现明代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也表达出明代礼乐制度与伦理思想的融合。综上所述,明代陶瓷缠枝植物纹在装饰的视觉效果和对美好寓意追求的相互融合下,以隐语来寄托情感,注重装饰效果的意蕴表达,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陶瓷缠枝植物纹样。

2 明代陶瓷缠枝纹样的植物图案空间形态

明代陶瓷缠枝纹是这一时期工艺美术繁荣的重要体现。缠枝纹通过花头与扭曲的藤蔓和卷草纹结合,骨骼呈规则曲线分布,具有样式的协调性和空间的主次性。明代缠枝纹多以连续的装饰纹样,在空间形态上不仅呈现繁复变化和有序的组合关系,也产生整体延续的视觉特征和秩序关系。缠枝纹的植物图案以其严谨的空间秩序和结构逻辑,在空间中呈现不同的形态表达和形式美为主的美学特征。

2.1 多元形态的明代缠枝纹构图样式

追溯缠枝纹构图的发展,从早期单一形式到不再受固化思想约束,构图样式逐渐丰富。然而缠枝纹在明代走向世俗生活,构图样式巧妙的在写实性与写意性之间转化。明代缠枝纹在前代的植物缠枝纹的基本构成形式下发展变化,形成了“S”形、螺旋形、“冏”形的构图样式,体现了植物图案的自然生长形态与传统构图方式的结合,也是纹样多元创造与兼收并蓄的表现(表1)。“S”形构图选取同等弧线形的藤蔓相接,接头处绘制主题花头装饰纹样,该骨骼为缠枝纹提供了单向和多向的构图样式。“S”形骨骼不仅增加了装饰纹样的韵律感,而且为有限的空间创造无线循环的视觉感。螺旋形构图是明代缠枝纹的另一种主要构图样式,选取等距螺旋式的藤蔓相接。螺旋形的中心绘制装饰题材的花头样式,螺旋形的外接头与另一个螺旋形相接,且呈上下镜像的样式横向相接。从螺旋形骨骼构成形式看,藤蔓的粗细特点和不同的生长序列使规则的构图样式更具自然化。在“冏”形构图表现形式上,主要特征是从一个圆圈的边缘向中心展开三个钩线或者是四五个钩子(最早是三个钩子)。三个钩子又发展为三组同样式的纹样[7]。特别在明代的“冏”形构图样式中,常与植物的藤蔓、卷草纹叶相结合,在螺旋形的纹样结构中融入“冏”形的样式,卷草纹为“冏”形的构图表达,形成富有韵律的构图样式。

2.2 明代缠枝纹与陶瓷器型相适应的特征

明代陶瓷是明代古人造物思想的表现,不仅造型典雅,而且装饰纹样气韵生动。据《天工开物·陶埏》记载,明代陶瓷具有人工表异,陶成雅器之美。作为具有典型性的明代缠枝纹在有限的陶瓷器形上,通过空间布局的形式使陶瓷装饰纹样富有变化,同时让二维图形在空间上表现无限的延伸感。以“S”形、螺旋形、“冏”形三种主要的构图样式为主,在陶瓷器形上多采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布局。通常在明代缠枝纹的碗、杯、盘、碟等陶瓷的内外壁上和口沿上采用二方连续的空间布局,来削弱图案的繁缛感,表现出横向无穷延展的空间感。然而四方连续的空间布局多用于壶、罐、瓶等瓷器上,使横向和纵向上呈现出空间的延伸。在明代,独立纹样也是缠枝纹常用的装饰手法,多用于开光和分区的装饰,多装饰在壶瓶类的肩或腰部,以及盘碗类的内底[8]。以菱形、圆形等开光和分区的框内绘制缠枝纹,便于缠枝主题纹样的切换和多题材的展示。由此可得,明代缠枝纹根据陶瓷器形的不同样式,使用不同的空间布局,丰富陶瓷纹样的装饰性和审美性。

通过对明代陶瓷缠枝纹骨骼研究与分析,其研究表明:(1)骨骼的三种构造是植物自然生长形态与艺术美法则的融合表现,以理性的构成形式表达随性的自然生长形态;(2)利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图形组织方法,强调陶瓷空间的秩序性与无限的延伸性;(3)根据陶瓷器型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骨骼构图形式进行纹样组合;(4)明代陶瓷缠枝纹骨骼形成一定的装饰体系,充分展现缠枝纹的整体性,花头装饰题材随着骨骼的变化而变化,形成统一而富有变化装饰效果。

3 明代陶瓷缠枝纹样的植物图案创新设计

表1 明代陶瓷缠枝纹主要构图样式

在明代陶瓷缠枝纹中,植物图案因题材丰富、纹样多变、组合有序,以特有的装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装饰纹样。对明代陶瓷缠枝纹植物图案提取与转化的设计研究,把植物图案归纳整合成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纹样。结合环境设计的装饰表现手法,将缠枝纹的文化内涵与创物智慧运用到环境空间的软装设计搭配中,使空间表现出更高的文化层级。明代缠枝植物图案在传统装饰纹样上呈现规则性和整体性的视觉感,对缠枝植物图案元素的提取,运用构成法则进行创新设计。通过以明代陶瓷缠枝牡丹纹为例,对其进行变式创新设计实践研究。

3.1 写实与抽象统一的花头设计

明代缠枝牡丹纹承载着古人对世俗生活的美好寄托,是精神世界的客观认知与主观想象的融合。缠枝牡丹纹作为明代陶瓷植物图案的主要花头纹样,主要有俯视、正侧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三种样式。其中花纹最突出的特点是写实性。以平面构成原理为基础,弱化写实表现力,增加平面模数化。对牡丹纹进行简化与概括,减少花瓣云曲状波纹的数量和花瓣上写实的细节,去除花瓣填色留白边的效果,用线描的方式进行花瓣绘制,形成简洁的表现形式。对花瓣进行组合,以“菱形”“正四边形”“五边形”为外形框架,形成具有对称性和程式化的二维牡丹纹图形(图10)。创新设计的牡丹纹以写实性为基础,对花纹样式进行归纳,形成写实性与抽象性统一的花头装饰纹样,进而形成完满的装饰效果。

图10 牡丹纹创新设计

3.2 二方连续与适合纹样的构成形式

缠枝纹是明代传统装饰纹样的特色代表,构成形式具有秩序性与美学性。明代陶瓷缠枝纹通过曲线的骨骼来连接花纹。以缠枝纹的“S”形、螺旋形、“冏”形为基本骨骼结构,弱化骨骼繁复的细节,运用二方连续和适合纹样的图案组织形式,在不脱离原有的框架结构之上,以简洁的曲线强调延伸感和植物生长的动态感,形成符合现代设计图案的组合样式。在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将牡丹纹花头与缠枝骨骼组合,通过现代设计原理进行图案构成表达,改变传统缠枝纹组合样式,这不仅是秩序组合的过程,也是图形美学的建构过程。骨架以线条粗细变化来丰富装饰效果,使其在继承明代陶瓷缠枝纹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又具有现代设计的美感和简约的装饰效果,在有限的结构样式上展现新的审美意义,形成具有现代审美价值与精神需求的图案构成样式(表2)。

3.3 缠枝牡丹纹在环境空间中的设计运用

表2 缠枝牡丹纹创新设计

传统文化设计构成与创新运用是将“和而不同”的价值属性进行融合,形成物尽其用,物以载美的美学认知和价值表达。将明代陶瓷缠枝牡丹纹进行创新设计,改变缠枝纹惯性的构成思维,赋予其在环境空间中的装饰载体。以设计构成与创新为基础,将新的缠枝牡丹纹设计为具有装饰美和寓意美的软装物件,并且运用于环境空间之中,形成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中式软装搭配。创新设计下的缠枝牡丹纹“S”形构成样式用于中式雕花木屏风中,具有秩序的反复性和严谨性。创新设计的图案与传统家具结合,加强现代语言与传统表达的对话。运用透雕工艺使木屏风具有现代简洁规整又不失传统的文化魅力。将缠枝牡丹纹螺旋纹的构成样式运用于中式的布艺装饰上,通过布艺的轻盈特征进一步展示缠枝纹的柔美性,为布艺增加趣味性。然而“冏”形的缠枝牡丹纹具有和美完满之意,以独特的构图样式作为装饰艺术品和地毯装饰纹样,打破传统连续性的构成样式,通过花纹的大小进行对比来丰富环境空间的装饰效果和赋予纹样新的内涵,以软装拼贴效果图进行空间展示(图11)。

图11 创新设计下缠枝牡丹纹在环境空间效果图

以明代陶瓷缠枝牡丹纹为例进行创新设计研究,通过对花头与骨骼进行简化和重组,形成新的缠枝牡丹纹。创新设计下的缠枝牡丹纹以空间构成手法为主导,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顺应环境空间中不同的使用功能,做到适合而用。将传统文化融入环境空间之中,满足现代环境空间的美学需求和空间品质的诉求。

4 结论

陶瓷缠枝纹是明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代装饰纹样的典型代表。缠枝植物图案作为主要的表现题材,具有程式化和形式美的特征。对明代陶瓷缠枝植物图案进行变式研究以及图案样式的创新设计,不仅是对传统装饰文化的缅怀,而是将缠枝植物图案进行现代创新设计研究并融入环境空间设计之中,对明代手工艺进行新的活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满足空间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空间的精神满足感,同时也发挥传统文化记忆的功能。换言之,通过对明代陶瓷缠枝植物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和跨界研究,为现代环境空间中增添文化底蕴,让具有时代特征的明代缠枝纹在现代环境空间设计中传承延续。

猜你喜欢
样式牡丹纹样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三不够”牡丹节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赏牡丹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南国牡丹
绿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