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菱鸿
摘要:在对大学生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暂未获得足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确保学生可以在积极心理学干预下加强对自身的认识,明确幸福感获得途径,以此提升学生幸福感,增强其自身建设力度,以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
一、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诠释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内在的积极品质如勇气、善良、感恩、勤奋等,可以在不断奋斗和创造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每一个人都具有内在的积极品质,教育的过程只是在于引导和激发,唤醒其主体意识,使他们对幸福的感知、体验能力得以实现。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是获得幸福感,而非减少心理缺陷,引导大学生掌握如何提升幸福感的能力。
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为教育目标,教师必须理解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诠释,认识到其中意义,才能更好地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进而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能显著抑制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形成和提升生命意义感,能较好地反映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晴雨表。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幸福状况及影响因素
(一)经济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
学生在大学阶段,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经济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幸福感,是限制学生提升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的课业相对于高中时期较少,具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其他事物,而学生喜爱的事物往往需要金钱支持,但是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使得学生在物质方面得不到满足,以此降低了学生的幸福感。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持的费用数额并不低,其依旧无法体验幸福,是因为其没有发现幸福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大学扩招人数逐渐增多,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在职业选择时,更多是希望进入社会获取一定的经济能力,但是自身实际条件和社会需求情况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会就求职业过程中遭受失败挫折,由此体验到不敢面对现实的恐慌心理,对未来前途彷徨迷茫,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幸福感。而就业带来的压力不仅来自社会,更多的是来自对自我存在认知偏差,缺少真正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法正确地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无法进行自我调节,导致学生的幸福感无法提升。
(三)情感困惑对幸福感的影响
大学中的恋爱往往是较为脆弱的,不能承担足够的社会责任,多数的恋爱具有不稳定性,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缺少处理感情问题的合理方法。这种情况下,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情感困惑,在学生恋爱失败后,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严重者会在恋爱失败后做出极端的事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不仅对阻碍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也会形成不良社会影响。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在18~22岁之间,情绪具有多样性、冲动性等特点,不能及时合理调适自身情绪,在出现恋爱失败后,出现自卑、失落、痛苦等情绪,不仅降低幸福感,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对大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重视这方面对学生幸福的影响。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幸福感教育
(一)开展感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幸福观
在明确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幸福的作用及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的因素后,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就应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进而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使得学生在学校的正向影响下,逐渐提升自身的幸福感,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幸福感研究中的情感快乐论取向,在开展幸福感教育时,同时开展感动教育,使得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认识到自身已经处于较好的物质环境及情感环境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并非环境恶劣,而是自身不具备发现幸福的眼睛,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学生内省思考,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使得学生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减少学生在情感中的失落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以此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信仰
在高校通过积极心理学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教育工作中,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信念,进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将幸福感教育融入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学生存在就业压力时,要为学生明确其就业目标,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优势,更有方向地扎实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进而在就业时可以提升自信心,减少学生的忧虑,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信仰,转变学生存在拥有权力、金钱可以提升自身的幸福的理念,降低學生在无法获取名利及金钱时出现的失落感。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工作下,多数大学生不具备具体的理想及信仰,往往认为考上理想的大学就是完成自身的理想,而在进入高校后,学生就失去信仰和奋斗目标,幸福感明显下降。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完成自身目标后体会喜悦感,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以此提高学生的幸福感[2]。
(三)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在幸福感教育工作中要积极地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方面,注重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此发现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帮助学生转变自身不合理的信念,引导学生逐渐完善自身人格,拥有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感。然而传统的单一说教方式,是无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因此,要积极开展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普及,进而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另外,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中收获友情、经验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论
大学生幸福感教育工作目前处于一个起步探索阶段,暂未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系统化工作模式,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利用积极心理学的优势,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通过在幸福感教育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感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信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学生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具有明显作用,能够让大学生得到更多的幸福体验,鼓励大学生去探寻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慧英.浅议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2):96-98.
[2]王铼,姚月红.积极情绪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6(00):37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