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里的老人

2021-01-03 04:01马学全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院里铁蛋张大

马学全

刘老太太

咕——咕咕、咕咕、咕……

听到这声音,就知道刘老太太在招呼她的鸡。刘老太太养着三只鸡,两只母鸡,一只公鸡。母鸡羽毛雪白,冠子红艳艳的,身子肥嘟嘟的。那只公鸡,金红色的羽毛油光闪亮,冠子巍峨挺拔,两爪雄健有力,气势威猛。

喂鸡,是刘老太太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她先打开鸡笼,让圈了一晚上的鸡下地,疏松筋骨,活动脚爪。在这期间,刘老太太已经给鸡们把早餐准备好了。她把头一天摘下的菜叶洗干净,用刀切得细碎,再拌上麦麸,用开水烫一下,搅拌均匀,放在一边晾着。接下来,刘老太太才开始洗漱。待她洗漱完,鸡食也凉了。刘老太太把鸡食端过去放到鸡笼跟前,却没看到鸡。

咕——咕咕、咕咕、咕……

刘老太太朝着巷子另一头招呼了几声。鸡们听到刘老太太的声音,连飞带跑回到刘老太太跟前。

又野去了?你这个坏家伙,不知道守家,就爱到处逛。刘老太太在训她的公鸡。公鸡虽然听不懂刘老太太的训话,但却是个尽职的“丈夫”。在两只母鸡贪婪地享用刘老太太准备的美食时,公鸡只是象征性地叨几下。两只母鸡吃得嗉子都偏到了一边,却仍在一下又一下叨食。刘老太太看不下去了,就又训公鸡,别光顾着招呼它们了,你自己也吃呀。接着又训母鸡们,没饥饱的货,就知道吃,也不让着点。鸡们吃饱了食,在旁边的碗里叨几口水,便在院子里优哉游哉地散起步来。过了一阵,刘老太太就把它们赶进了笼子里。

刘老太太吃完早餐,搬了个小凳子坐在屋门口,她的鸡笼就在门的一侧。刘老太太打开收音机,边听秦腔,边看着笼子里的鸡。过了一阵,鸡笼里传来咯咯哒、咯咯哒的叫声。刘老太太把手伸进鸡笼,摸出一个热乎乎的鸡蛋。脸上笑眯眯的,对着鸡笼念叨着,嗯,一看就是大白下的,二白,你的呢?可不要偷懒哟!

刘老太太把鸡蛋拿进屋,放在一个篮子里。过了一阵,鸡笼里又传来咯咯哒、咯咯哒的叫声。刘老太太把手伸进鸡笼,又摸出一个热乎乎的鸡蛋,是个双黄蛋呢。刘老太太喜滋滋地说,咱家二白就是争气,隔三岔五就下双黄。接着,她又数落开了,我说二白呀,你可要悠着点,别累坏了身子。刘老太太很少吃鸡蛋,她把鸡蛋都攒起来。攒够一篮子,就拿到街上,换回来油盐米面醋,还有喂鸡的麦麸。

刘老太太七十多歲了,瘦骨嶙峋的。邻居看到她拎着一篮东西,慢悠悠地走在路上,打算要帮她。刘老太太笑呵呵地说:不用不用,我老婆子拎得动。邻居也笑了,真不用?不用,你们上班的人时间紧,你尽管忙去,我有的是时间,慢慢走,不着急。邻居前面走了。刘老太太继续迈着碎步往前走。

刘老太太没生过儿女,老伴前些年就走了。老伴比刘老太太大十多岁,退休前是货车司机。老伴去世后,刘老太太每月领着一些抚恤金,听说她还存了一笔钱,给孙子娶媳妇用。刘老太太哪来的孙子?说来话长。刘老太太的老伴,年轻时在老家成过家,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后来三个孩子妈得病去世了。

刘老太太年轻的时候,也算貌美如花。那时候,人们把司机称作跑长腿的,天南地北地跑,兜里还不缺钱,谁家姑娘要能嫁个跑长腿的,那可是三生修来的福分。年轻时的刘老太太,一心要嫁个跑长腿的,后来就认识了老刘。老刘那时候已经四十岁了,认识刘老太太后,结了婚。

婚后不久,刘老太太就怀孕了。那天,老伴不在家,恰巧家里没水了,刘老太太就挑起水桶去担水,结果不小心踩到一块冰,连人带水桶摔了个四仰八叉,肚子里的孩子也没保住。老伴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自那以后,刘老太太再没怀过孩子。

老伴对他的儿女们好。两个女儿出嫁,嫁妆都是她准备的。儿子娶媳妇,又是办彩礼,又是置家当,没少花钱。老伴在世的时候,儿女们时常来看他们。老伴的孙子铁蛋,聪明活泼,一张小嘴巴特能暖人心。每次铁蛋来,刘老太太就带他上街,给他买好吃的,还给他买玩具。

老伴去世后,他的儿女们就不来看刘老太太了,但铁蛋每个寒暑假都来。刘老太太逢人就说,那是她孙子。但知道的人却把嘴一撇,什么孙子,还不是冲她兜里的钱。铁蛋好久没来看刘老太太了,听说去外地上大学了。

那天,刘老太太又拎着一篮子鸡蛋上街。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刘老太太躲避不及,被淋成了落汤鸡。回来后,就开始发烧。打了针,吃了药,仍不见好转。左邻右舍来看她,刘老太太说她想孙子了。人们问他有没有孙子的联系方式。刘老太太没有孙子的联系方式,只有老伴儿子的地址。有人给刘老太太老伴的儿子写了封信。刘老太太一直不见好转,人们担心她熬不过这个夏天。

放暑假的时候,铁蛋和他爸来了。见到铁蛋,刘老太太一下子有了精神。她强撑着从床上爬起来,杀了那只公鸡,炖了一锅。看到铁蛋父子吃得满嘴流油,刘老太太满脸的皱纹里都是笑容。吃完饭,铁蛋他爸就走了,铁蛋留下来陪刘老太太。铁蛋和刘老太太一人一个小凳子,面对面坐在门前,铁蛋给刘老太太讲他的大学,讲大城市的事。刘老太太听得认真,并不时问一句。

刘老太太渐渐有了精神。

暑假快结束的时候,铁蛋他爸来了。铁蛋和他爸,把刘老太太的东西收拾停当,带着刘老太太走了。

刘老太太走的时候,跟邻居们说,儿子接她去乡下,乡下空气好,地方也宽敞,她要养更多的鸡。刘老太太去乡下后,人们再没听到她的消息。

吉老爷子

大院的西北角,有一片空地,是人们茶余饭后活动的场地。在这里,有一个篮球场,还有几个水泥乒乓球案子。篮球场上,活跃的通常是青壮年,而在乒乓球案子前,则时常能看到一个须发银白的身影,他就是吉老爷子。

吉老爷子快八十岁了,背微微有些驼,瘦骨嶙峋的,好像一股风都能把他刮跑。但这个瘦如麻秆的老头儿,却是大院里许多小孩子的偶像。别看吉老爷子平时萎靡不振的,只要握起乒乓球拍来,他就变了一个人,扣球、削球、拉长球,不管对方发的球速度有多快,力道有多猛,都逃不过吉老爷子的火眼金睛。大院里所有的小孩子,都领教过吉老爷子的球技,也都是他的手下败将,也都愿意跟他学打球。吉老爷子家里,时常围着一些小孩子。

吉老爷子,是大人们对他的称呼。小孩子,则叫他吉爷爷。

吉爷爷,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打球的?吉爺爷,你是怎样练出这么好的球技的?

吉老爷子呵呵笑着,用鸡爪子一样的手指捋了捋银白的头发,再捋捋银白的胡须,讲起了他的打球史。

吉老爷子出生在大城市,他家附近就是体育馆,体育馆特别大,里面有篮球馆、足球馆、乒乓球馆及象棋馆等等。吉老爷子小时候不爱上学,就爱打乒乓球,三天两头逃学去打球,大人发现后,揪着耳朵把他送回学校。吉老爷子讲到这里,呵呵笑了,你们可不要学爷爷,逃学可不是好孩子。小孩子们也嘻嘻笑了,吉爷爷,您小时候可不是个好孩子!吉老爷子笑得更灿烂,眼泪都快要出来了。是啊,吉爷爷小时候的确不是个听话的孩子。

后来,大人看到他痴迷乒乓球,就送他去体校专门打球。到了体校,吉老爷子如鱼得水,再加上教练的悉心指导,球技更是突飞猛进。十三岁那年,吉老爷子参加了全省青少年运动会,拿到了乒乓球冠军,被选拔到省体工队,还参加过全国运动会。

哇,吉爷爷,您真是太厉害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发出感慨。吉老爷子继续讲道,厉害啥呀,吉爷爷那时候心高气傲,自以为天下无敌,殊不知强中自有强中手,那次参加全国比赛,结果被打得稀里哗啦,名落孙山,都没脸见教练了。

那次比赛完,吉老爷子说啥也不想在球队待了,他也不想留在大城市,于是来到这里,当了一名工人。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要是打过乒乓球的,都跟我切磋过。吉老爷子挑了挑眉毛,对孩子们说。

吉爷爷,您为啥半途而废?您要是坚持打下去,肯定能当上全国冠军、世界冠军,对吧?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

说的是啊,爷爷当年要是坚持打下去,没准真能打出成绩来。可那时候太浮躁了,浮躁你们懂吗?

孩子们有的摇头,有的点头。有的先点头,接着又摇头。吉老爷子说,好了,不说这些了,咱们打球去。

孩子们簇拥着吉老爷子来到水泥乒乓球案子前,吉老爷子问他们谁先上。孩子们争先恐后,轮流跟吉老爷子切磋。对付这些初出茅庐的生瓜蛋子,吉老爷子只用一两分功力就绰绰有余。吉老爷子边跟孩子们打球,边给他们讲解打球的要领。孩子们的球技一天天有了进步,大人们都说,这吉老爷子,是咱大院里的活宝,有他在,孩子们都不乱跑了。

其实,吉老爷子当年之所以离开球队,完全是因为吉奶奶。就是那次参加全国比赛,吉老爷子遇到了吉奶奶,见了一面,他就深深喜欢上了这个端庄秀丽的姑娘。上场比赛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全是吉奶奶,对方发过来的球,他无心应付,结果场场败北。队领导气得大发雷霆,问他到底怎么回事。他说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吉老爷子给队里抹了黑,背了处分,越发没心思打球了,后来便申请退役,来这里找他心爱的姑娘。

吉老爷子在厂里上班的时候,年年参加区上市里举办的运动会,给厂里争了不少荣誉。他还当过一段时间的业余教练,教出的学生,有的拿过全市青少年乒乓球冠军,有的得过校园球星的称号。

退休后,吉老爷子每天雷打不动的事情,便是打乒乓球。每天早上,吉老爷子早早起床,洗漱完,吃完早餐,工人出门上班的点,他也出门了。吉老爷子骑上自行车,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黄背包,里面装着乒乓球拍,还有他的水杯。吉老爷子是区总工会活动室里的常客,更是明星,大家都以和他打球为荣。要是哪天吉老爷子没来,大家就会觉得打球少了趣味。

年岁渐大后,吉老爷子便不去工会活动室了。大院里的活动场地虽然简陋,但有孩子们的笑声,吉老爷子觉得更快乐。

好多年过去了,一拨又一拨的孩子们长大了,吉老爷子还是那样子,打起球来气势压人,丝毫没有衰退迹象。吉老爷子九十岁了,仍然耳不聋,眼不花,时常还能看到他打球的身影。吉老爷子九十二岁那年,不小心摔了一跤,再也没站起来,几个月后撒手归西。

吉老爷子的葬礼上,来了好几百人,有的认识,有的已经辨不出模样了,大家都是吉老爷子的球友。

人们都说,吉老爷子没白活,有这么多人为他送葬,值了!

张大奶奶

这盆君子兰我养了七八年了,每年春节都能开出一大嘟噜黄花。这盆月季,一次开十几朵大红花,还是带香水味的。这盆橡皮树,叶子一年四季光亮亮的,大家都说像假花。这盆仙客来,一年四季都开花,还有这盆文竹,别看长得细枝碎叶的,其实旺实得很,都开过几回花了……讲起自己养的花来,张大奶奶如数家珍。

有人问张大奶奶,有什么秘诀,为啥能把花养得那么好。张大奶奶说,也没啥秘诀呀。不过,她又说,养花就跟养孩子一样,你把心思用在哪里,哪里就能有收获。

张大奶奶说的是花,实际上是在夸她的孩子。张大奶奶一共生了六个孩子,三男三女。那时候,老伴一个人在城里上班,她和孩子们在农村,还有两个老人。尽管家里人口多,条件差,但张大奶奶精打细算,把一家人的日子张罗得红红火火。村子里,没一个不说她会过日子的。

张大奶奶的儿女们都争气,让她省了不少心。她的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高中毕业后,先后回到村里,老大当了教师,老二当了村里的文书,后来成了村主任。老三高中毕业,正赶上恢复高考,考上了省里的大学,毕业后进了机关工作。三个女儿,大女儿初中毕业当了工人,早早进了城。二女儿考上地区师范,毕业后当了老师。小女儿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后来又读了博士,在大学里当老师。

张大奶奶随老伴进城的时候,除了小女儿还在读书,其他几个儿女都已成家。厂里分给老伴和张大奶奶两间平房,一间做客房,一间住人。

张大奶奶人虽然进了城,心却有一半留在了农村,她惦记农村地里的玉米、麦子、茄子、辣椒、南瓜、黄瓜、番茄和西葫芦。城里没地种,张大奶奶的心里就空落落的,她把窗户下面巴掌大的一片空地,开辟成自留地,种了几株玉米、几株麦子、几株辣椒、几株番茄,还有几株茄子。左邻右舍看见了,问张大奶奶,你种了大半辈子地还没种够?张大奶奶笑了,我就这命,看不到庄稼,心里就不踏实。

城里长大的孩子,分不清韭菜和麦子,也没见过茄子、辣椒、番茄长在地里的样子。张大奶奶的这几株作物,一度成了大院里的孩子认识农作物的活教科书。张大奶奶门前的这一点绿,持续了好多年。

大院是城里最早的家属院,院里的十几排平房,因年代久远,早已成了危房。春天来了,政府的危房改造工程也启动了,要把大院里的平房拆了建楼房。大院里住的人,只能搬到别处暂住,待楼房建好再搬回来。

老伴已去世多年,儿女们打算给张大奶奶在别处买一套楼房,省得搬来搬去的。张大奶奶不想去陌生地方住,一来习惯了和大院里的人来往,二来熟悉周边的环境。儿女们就近给她租了一处平房,独门独院,院里还有一块菜地。张大奶奶开心极了,她种了一畦水萝卜、一畦黄瓜、一畦西葫芦、一畦辣椒、一畦茄子和一畦番茄。有了菜地,张大奶奶便有了事干,给菜地除草、松土、浇水,菜苗们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日益茁壮。

水萝卜长大了,张大奶奶拔了一棵,洗干净,咬一口,脆生生的,甜津津的。她给儿女们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尝鲜。黄瓜长大了,茄子长大了,番茄也熟了,张大奶奶叫儿女们回来品尝。儿女们都说张大奶奶种的菜味道鲜美,比市场上买的好吃。张大奶奶乐得脸上都开了花。

大院里的楼房修好后,张大奶奶又不想回去住了,她喜欢上了这个小院。儿女们找房主商量,想把小院买下来,房主不卖。张大奶奶恋恋不舍地搬离小院,住进了楼房。

又一个春天来了,张大奶奶却没地方耕种,儿女们建议她在阳台上种菜,并从地里给她挖来土。张大奶奶在十几个花盆里,分别种上了茄子、辣椒、番茄。张大奶奶细心呵护著她的菜苗,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却没结出多少果实,张大奶奶倍感失望。

过年的时候,儿女们给张大奶奶买回来几盆花。每天,张大奶奶把花当孩子一样呵护,又是浇水,又是修枝的。喜阴的花,她就放在阳光少的地方,喜阳的花,则让它充分接受阳光照射。有的花需要每天浇水,有的花十天半月浇一次就行。每种花的习性,张大奶奶都了如指掌。

几度春秋,几度花开,不知不觉,张大奶奶家几平方米的阳台,被她打造成了一间小小的花房。阳台上,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姹紫嫣红,满屋芬芳。每天侍弄花儿,成了张大奶奶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张大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时常能看到花儿一样的笑容。

八十六岁生日过后不久,张大奶奶无疾而终。那张慈祥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责任编辑/文媛

猜你喜欢
大院里铁蛋张大
“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倒立
我就叫铁蛋
铁蛋的吃瓜季节
张大勤
《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
超级健忘症
曼彻斯特电影大院里的童工
醒悟
音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