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琪 周金元
摘 要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论文分析了国内农家书屋建设的问题,以期给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提供启示。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以“农家书屋”为“篇名”共检索到期刊文献2107篇,选取“来源类别”为“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和“核心期刊目录”进行检索,最终得到405篇有效文献,并用CiteSpace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存在资金缺乏保障、图书种类单一、书屋模式固化、使用效能不足、重建设轻管理、资源共享不便等问题,提出强化经费保障、调整图书结构、建立反馈机制、增加宣传力度、纳入公共管理、构建数字平台等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 农家书屋 文化惠民工程 精准扶贫 公共图书馆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1.11.008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bookstore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bookstore. Taking CNKI database as source and “rural bookstore” as the “title”, 2107 titles were retrieved. The “source category” was selected as “CSSCI source journal directory (2019-2020)” and “core journal directory”. Finally, 405 effective documents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by CiteSpa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guarantee of funds, single type of books, solidification of bookstore mode, insufficient use efficiency, light management in reconstruction, inconvenient resource sharing and so on. Specific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ing fund guarantee, adjusting book structure, establishing feedback mechanism, increasing publicity, bringing it into public management and building digital platform.
Keywords Rural bookstore. Cultural benefiting projects. Targeted help-the-poor. Public library.
1 農家书屋建设背景及历程
乡村的文化建设问题从20世纪初期开始,就受到以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等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关注,并倾注了心血[1]。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提高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随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老一辈人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工程, “农家书屋”的建设缘自于2004年,当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总结服务“三农”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农家书屋”的设想。基于这一设想,开始于2005年试点,2006年“农家书屋”被写入国家“十一五” 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当月,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负责组织实施工程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2550个。
经过两年的试点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农家书屋工程的规模化实施和持续性发展,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并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实施的五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中,以解决广大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2008年1月,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多位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
2009年2月起,原新闻出版总署向中央呈报《关于加快进度、提前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请示》,并在多次会议上要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在此背景下,各省市加大财政投入,农家书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得到发展,到2012年底完成全国布点工作,共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覆盖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呈现出“农家书屋村村有”的局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农民的关心和推进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心。2013年,农家书屋开始探索数字化转型,建成各类数字农家书屋1.75万个,其中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超过1.5万个[3]。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可以说,农家书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就是具有针对性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和民心工程[4],也是实现我国农村的文化惠民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之一。对于乡村农民的生产知识技能提升、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积极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引领发挥出了重要作用[5]。
2 基于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的研究分析
自农家书屋工程开始试点起,伴随农家书屋建设十余年的建设过程,作为一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程,一直受到业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和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从文献发表的时间与所涉主题来看,2011年之前的研究文献,主要以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的建设为主。2011年之后的文献,侧重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和层级化研究,比之前的更具有针对性。从文献发表的地域来看,2006—2011年发文最多的是广东、江苏、甘肃、安徽,其次是河北、浙江,再次为湖南、四川、陕西、山东4省[6]。
采用CiteSpace对获取的样本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知识图谱分析(图1),可知农家书屋与“图书馆/室”“公共图书馆”“出版物”“出版社”“可持续发展”“公共文化”等概念紧密相关,出现频次也居前列,同时这些概念关联的属性反映为资金、模式、利用率、管理、数字化、一体化等,表现为逐步深入的层次关系,显示出强化资金保障、调整图书结构、建立反馈机制、增加宣传力度、强化公共管理、构建数字平台等对策指向。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核心是要通过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培育,最终推动广大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新的乡村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综合这些文献论述的主题,并通过知识图谱的分析,可知文献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首先,对农家书屋建设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的比较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2013-2014年。从代表性研究成果来看,被引最高的是金武刚撰写的《农家书屋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探析》,在此文中,作者认为农家书屋在现有模式下设施运营并没有保障,并与现有的图书馆体系功能重合,自身发展中存在重复建设、图书资源还不能较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服务形式单一、利用率偏低等问题[7]。另有臧运平等学者以山东省诸城市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案例为样本展开研究,在《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一文中结合农家书屋的建设,提出了从继承、创新两个方向来重塑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未来。
其次,对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深入研究,这是现有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热点方向。从研究时间来看,主要集中于2010—2014年,有吴月芽、刘丽、丛湘平、王宗义、杨鸿敏等多位学者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建设、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策略。近2年的此类思考研究,较农家书屋及农家书屋建设的研究多,尤其是2020年以来,文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扶贫攻坚视域下的研究更是热点。
第三,针对农家书屋现状、管理、服务等环节中呈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从研究时间来看,集中在2008—2014年间,但在此期间的研究呈现出延续性和后发研究不足的现象。从研究对象来看,以个案研究为主,地域上有湖南省、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等省份。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牛振恒撰写的《农家书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主要分析了农家书屋运行的管理人员和制度问题,并借鉴图书馆管理制度与方法,提出了加强管理人员和日常管理的对策。
3 农家书屋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经历了十多年发展,不仅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本领,而且通過加大优秀图书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了农民的文明意识、法治意识、科学意识、道德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保障了农民读书看报的基本文化权益,巩固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加强了党的执政基础。但从目前来看,农家书屋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后续建设和服务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资金缺乏保障,获取渠道单一化
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首先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王帆[8]、周文[9]等学者分别通过对四川省乐山市、广东省河源市等地近120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农家书屋建设资金与服务运行经费均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单一投入,98%的农家书屋每年只有财政下拨的2000元购书费,致使投入建设和运转的资金欠缺保障。其次,缺乏制度保障,导致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的建设,限制了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弱化了农民文化利益。其中,在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行中,管理员补贴、书籍采购、书屋维护和出版物更新等资金也落实不到位,配套的办公经费和读者活动经费更为缺乏。
3.2 图书种类单一,资源缺乏吸引力
面对当今农村群众对文化的多元化诉求,农家书屋虽然以服务“农家”文化需求为主,但在图书的供给上缺乏丰富的内容和类型,导致图书品种单一,更新时间长,可选择范围小,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李昌法对湖北保康县的276家农家书屋进行调查,表明大部分农家书屋拥有的图书种类都比较单一,其结果是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对农民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对年轻一代。不仅如此,由于经费的不足,有的农家书屋的图书分编欠规范、书目数据区域无共享。
3.3 书屋模式固化,需求反馈不及时
在当今“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读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具有即时性和个性化。但在农家书屋建设实践中,其管理模式自建立起,就是围绕纸本书籍为中心而展开,仍沿用传统服务模式,服务思维仅停留于借书还书。再加上建设管理方缺乏有效的需求反馈和检查监督机制,导致读者与书屋渐行渐远。农家书屋本是以“文化惠民”为目的,应随着时代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模式,从“以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服务思维模式。
3.4 使用效能不足,资源利用率较低
当今社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农村人口中大量青壮年离乡外出,阅读群体多为老人和儿童,其文化水平不高,加上人口流动性加大,农民或对书屋和阅读概念的认知固化,缺乏阅读习惯,导致对设立农家书屋的欲望并不强烈。虽然很多行政村建设了农家书屋,但开放时间不足,不接地气,常年坐等村民上门,未能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没有主动因地制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没有形成阅读品牌和品牌效应。大多数村民并不知道书屋的存在,图书的借阅率太低。有的农家书屋建设多转向物质环境建设,导致大量图书处于闲置的状态。
3.5 重建设轻管理,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家书屋的主管部门是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但其除配送图书外,几乎没有对其有效管理,而书屋的日常运行和业务指导又归属于当地文化部门、图书馆。但2007年《实施意见》发布时,原文化部却不在联合发文的八部委中,导致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缺陷。虽然全国的书屋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但许多地方的农家书屋据调查呈现人员缺乏、管理缺位的问题,其管理水平与现有的规模不相称,甚至处于无人问津的真空状态。王智洋[10]等人在其研究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农家书屋虽然经过了十余年的建设,但并未形成自上向下的有效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部门责权利并不明晰。在管理员队伍的建设上缺乏规范性和有序性,一方面农家书屋要由村干部兼管,但多分身乏术,只能完成最低要求的借阅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受限,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既不能对农家书屋进行科学管理,也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不加以纠正,将导致农家书屋成为无人无书的“空屋”。
3.6 资源共享不便,信息化建设滞后
从我国农家书屋的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其具体表现为农家书屋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这种现状必然会给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要适应“互联网+”趋势的需求,形成新的创新驱动,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数字资源的投入,打破农家书屋现有管理和服务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树立与各公共文化机构间的开放、共享、合作等理念,进行跨界融合,推动读者服务的移动互联化和数字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农家书屋的建设,逐步探索合作共建公共文化空间资源使用的新途径。
4 农家书屋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生活的根基,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与实施密切相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均多次强调了文化在目前乡村工作中的关键地位[11]。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公共空间和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服务场所,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填补了新闻出版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空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广大农村开花结果[12]。未来,如何推动农家书屋的进一步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关键在于强化经费保障、调整图书结构、建立反馈机制、增加宣传力度、纳入公共管理、构建数字平台。
4.1 强化经费保障,拓展资金渠道
按照“政府投资为主,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的原则,需制定和完善农家书屋资金管理和补充资金的筹集实施办法。如将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目标考核,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向社会募捐、部门捐建等形式筹集资金。在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的同时,政府也应成立专门的督查机构,及时了解资金动态,公示督查情况,推进资金保障工作的制度化,以便充分利用专项经费改善硬件设施,让农家书屋不仅是单纯的阅读的空间,更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休闲空间。省市县乡镇的各级政府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包括保障资金供给的责任和使用透明度的责任。
4.2 调整图书结构,注重更新資源
各地区基层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建设,担负起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的职责,提升他们的业务知识,提高选书的针对性、可读性与时效性。市、区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也要联动运行,组织图书流动车,建设图书漂流平台,形成定期补充、更新、分享图书的渠道,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在丰富图书类型时,坚持“贴近农村、服务农业”原则,不要搞“一刀切” [13],真正做到“文化惠民”。例如,2021年,甘肃省金塔县根据本地种植产业制定图书采购方案,根据产业和农民需求配送新书,做到“书跟产业走”“书跟农民需求走”[14],真正使得书屋在学习农业知识、提高种植养植技术、通过“智富”实现“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把政府的投资变现为实实在在的价值。
4.3 深化延伸服务,建立反馈机制
农家书屋最主要的本质特性是其服务性,服务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读者对书屋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但如何评价书屋服务的好坏,还需要把话语权交回到读者手中。书屋管理员可以使用社会调查的手段,对书屋环境与设施、图书数量与质量、资源获取便利性、服务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征集,及时获取读者对农家书屋各维度和指标的反馈,基于用户需求和用户满意度,及时对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进行整改。
“互联网+”背景下转型的农家书屋,将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阅读,为读者提供更高效和更高质量服务的场所。其中,个性化服务将是农家书屋的服务重点,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读者推送所需求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给予不同的阅读指导,尤其要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返乡农民工群体。此外,要积极地融入新的环境,拓展新的功能,而且还要认真研究当前环境中用户需求的变化,注重用户的参与,充分考虑用户对农家书屋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优化的服务[15],如江西省高安等市引入残疾人农家书屋管理员,充实书屋人员,实现“点对点,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为当地创造就业的机会。
4.4 增加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农家书屋不仅是一个学习空间,更是一个将资源、设施及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交流空间,对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有重大意义。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主动与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配合,利用资料、媒介、集市、节庆、文艺和电影等多渠道进村入户宣传,提升宣传效果。村干部和当地文化精英要在宣传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影响村民,使农民对农家书屋的作用和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农家书屋可以结合村级文化活动,举办展览、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大力宣传农家书屋特色藏书和教育功能,延长开放时间,丰富书屋的一站式服务,提升服务形象,增强群众对书屋的关注和信任。
4.5 纳入公共管理,夯实队伍建设
将农家书屋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中,参与到市、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内,并与乡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相结合,构建面向全农村人口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方面,发挥区、县图书馆的作用,建立起日常图书的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各项要求,对图书借阅、读者活动等方面进行制度性的规定,建立科学的图书借阅机制。另一方面,根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考评标准》《乡村文化振兴考核细则》文件要求,参与其年度检查与指导工作,加大书屋管理员与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力度,推动服务技能、服务态度、专业知识、信息加工能力到“互联网思维”的养成。
4.6 构建数字平台,探究合作共建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填平城乡数字鸿沟,这是农家书屋的历史责任,而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就成为其重要抓手。2019年,全国各地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技术手段和“两微一端”开展数字化建设的农家书屋已达12.5万家,比2017年底增加了4.8万家[16]。数字文化产业在新冠疫情期间更是逆流而上、表现出众,如四川农村的“乡阅24小时智能书店”,安徽省的“数字农家书屋”,实现了“农家书屋+博物館、档案馆”跨界融合,促进了三种机构在空间设施和服务的融合共享[17]。2020年,广西把农家书屋升级为数字网络图书馆。江苏省为省内98%以上的书屋配置了数字设备。
根据“十四五”规划的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目标[18],将农家书屋与市场、研学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文旅深度融合,鼓励农家书屋和基层各类设施、场所、项目相结合[19],打造一个全新的综合服务体平台,将成为农家书屋的新使命。建设“农家书屋+旅游景点”,打造“乡村游”“文旅云”的融合模式,推动农家书屋进入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家书屋+学校教育”,搭建“文教互哺”平台[20],推进农家书屋与党建、新农村、脱贫攻坚等相结合,将是建设新农村,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5 结语
农家书屋自2005年以后,经历了两次大发展的时期。在第一次大发展时期,农家书屋在2007年至2012年左右是以快速增长的规模发展为特征;十三五期间至今的大发展时期,则以内涵建设为主导,以数字化、融合发展为特征。从对农家书屋的实践和现有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中,我们可知在农家书屋的发展历程中需要有政策保障、管理体系、队伍建设和资源建设四个维度的保障和措施。政策保障决定方向和稳定的资金来源,管理体系是项目运行的制度保证,高素质的队伍建设决定了高品质的服务与规模,资源建设决定民众对服务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乡村发展的贡献度,四位一体,缺一不可。这四个维度既是存在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农家书屋应借此契机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相应的精神层面的建设[21],进入全面升级改造新阶段,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目标下,根据区域特点整合资源,把握着这四个主要维度,加强管理,坚持创新,吸引更多的村民好读书、读好书,引导、强化乡村民众对于公共文化事物的参与,使农家书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2]。
参考文献:
刘璐.现代视阈中乡村文化空间的危机与再生产[J].民族艺术研究,2020(2):102-110.
刘胜男.农家书屋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5(3):18-19.
张丽.农家书屋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1):25-27.
蒋群蓉,魏蔚.“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黄冈市黄州区农家书屋为例[J].办公室业务,2015(8):50,91.
田川流.乡村振兴中多维度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实现[J].民族艺术研究,2020(2):94-101.
薛调.近5年农家书屋研究论文热点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9):57-60,86.
金武刚.农家书屋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84-92.
王帆,王思懿,刘凤琴,等.农家书屋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乐山市农家书屋调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2):14-18.
周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2):6-9.
王智洋.中国语境下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变迁与重构[J].民族艺术研究,2020(2):123-130.
陈含章.农家书屋工程十五年:追溯、历程与建议[J].出版发现研究,2020(11):5-14.
徐耀华.农家书屋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2016(17):60-61.
王萍.让闲置书籍“活”起来[N].酒泉日报四版,2021-05-25.
宫昌利.图书馆服务思维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63.
张贺.农家书屋变身记[J].农村工作通讯,2019(18):55-5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以数字化推动农家书屋高质量发展[EB/OL].[2019-07-08].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54262.
央广网.农家书屋成为文化风景线[EB/OL].[2021-01-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185974694685166&wfr=spider&for=pc.
肖昕,景一伶.中国文化产业数字化政策及其策略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21(3):130-136.
王容美.乡村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方式的塑造与传统文化价值的转换[J].民族艺术研究,2020(2):111-116.
刘玲,齐诚,马楠.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8:146.
闫国.文化内生视野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和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2020(2):117-122.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罗安琪 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云南昆明,650500。
周金元 江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江苏镇江,212013。
(收稿日期:2021-05-20 编校:刘 明,陈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