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2021-01-03 03:10张辉承
考试周刊 2021年92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解题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这一学科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拓展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接下来高考所重点考查的方向。如何提高学生在解题方面的能力,是高三教师必须探究的重要课题。这些年来,教师把思维导图策略运用到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究在高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并对其在应用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思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政治综合题;解题

高中思政作为一门高考升学的重要课程,如何学好思政,主要是抓住它的学习方法,而解题方法的掌握、归纳和总结又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解题方法上欠缺,存在很多误区。有些老师抱怨学生课堂上不肯记笔记;有些老师要求学生要去背诵大量的知识点,却得不到想要的效果;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试,让学生潜入题海中,最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事与愿违。是不是学生太懒惰?是不是学生对思政产生畏惧感?为什么学生一拿起题目就无从入手?笔者认为,寻找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应成为高三老师奋战高考备考一线的重要课题。

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这一科目在全国卷基本上都是综合考查主干知识,根据当前时政热点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部分学生对于综合题往往都是应付了事,又苦于课堂上时间有限,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在解题思路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思政原理和规律,学生当时听明白了,但是课后遗忘率却高,认识也模糊。一节课下来,问学生学了什么,可能就记得零零散散的细节,整节课的框架是什么都不清楚。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情境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往往都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甚至一考就空”的局面,甚至考前的二轮、三轮复习依然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上述问题至少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思政知识零零散散;第二,思维跟不上,不能灵活运用,甚至出现思维混乱。

笔者在多年的高三备考中经过不断摸索,认为思维导图是高三复习的有效方式。1971年由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创立的思维导图(Mindmap),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它简单而有效,通过“画”的方法对思考和创作的过程进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好思维导图,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题效率。思维导图就是老师把学生需要学习的复杂内容简单化,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逻辑化。板书时只写主干知识的关键词,学生记笔记、背下来就会很容易了。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从思维导图入手,像导航仪那样引导学习,就不至于出现“一做就错,一考就空”的情况了。如果老师教学时能够把知识图形化(可视化)、生活化、趣味化,学生就会更喜欢学习思政课了。

根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策略,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显著而有效的提高。

二、 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和利用教材固有的层级性。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主干信息,大胆取舍,然后提取主干信息中的关键词。老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要提供给学生基础的思维模板,让学生有方法可循,才能够事半功倍。

(一)运用思维导图对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构建

在课堂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由点至线,再由线到面,层层深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简洁的板书来完成。(图1)

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不断现场强化和回忆知识体系结构图,并在课本上空白地方画上相关的图。同时课后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画知识体系结构图。通过课堂和课后反复加强巩固,最后让学生做到对所学知识理解的体系化、层级化、逻辑化、结构化。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板书和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知识框架的构建,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又让学生明确了知识的重点及内在联系,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

(二)运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深加工

教材中有大量信息,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提取有效信息,过滤掉剩余信息。同时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有效加工,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率。这既缩小了记忆对象的绝对数量,又能够加大信息浓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对知识进行构建时,通过图示解释更为有效。比如笔者在复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知识点时,采用图2的思路对课堂材料深加工。

(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探究型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进行探究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核心素養。利用思维导图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它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进而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把握住细节,设置不同梯度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增强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时,必须明晰探究的思路,要采用归纳式教学顺序,从具体的材料入手,然后渐进到一般性概念。通过讲解知识体系,以案例为线索,巩固所学的概念,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思想政治这一学科还有它的特殊性,就是经常会在试题中涉及时政热点,也可以把思维导图运用到时事简析上。时事简析是对学生进行时事的掌握及知识点的相对应的考查。用思维导图线索性地理解时事,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以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活化知识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构建以“时间——事件——主题与意义——书本知识联系”为线索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时事材料的理解与把握。

以思维导图为依托的课堂探究型教学,强调活动过程的学生主体性,同时过程中要求师生之间互相配合。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并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

(四)思维导图在非选择题解题中的实际运用

从近两年高考备考中,笔者发现如果教师能够把思维导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上,学生会越来越喜欢思政学科的,因为他(她)能够在实际解题中获得成就感。主观题解答时,提供给学生“思维的模板”,让学生在模板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完善。学生在解答具体题目时,思维模板只是起基础的导航作用,还要在模板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具体的运用步骤如图3。

上述步骤可以分三阶段:1. 自主完成。仔细审题,在试题的设问和材料上标出关键词,将所想到的观点均用关键词记录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形成简单的思维导图;2. 小组合作。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小组上进行交流,小组再综合各成员的观点,完善思维导图,形成小组的思维导图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3.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板书出主观题的设问,然后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提问对所设问题的理解以及思维导图设计的初衷。然后教师把学生关于问题的所有观点用关键词板书出来,形成集体的思维导图,再进行剖析,最后作总结。

三、 思维导图在高三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思考

虽然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但绝不是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必须跟其他策略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习的任务做好判断与选择。例如比较复杂的材料分析运用思维导图就有明显的作用,但是简单知识则效用不大。教师在引导学生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能事事亲力亲为,而要侧重于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范例,鼓励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构建,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另外,学生层次不尽相同,在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上要有所侧重。对后进生要注重整体知识的构建,引导他们自主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对成绩好的学生则要侧重于思维导图在知识探究中的作用,引导他们构建探究思路,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从而提升其对知识探究的能力与水平。

思维导图是当前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高考备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思考分析、学习,而且还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映松.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东莞市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文,2009.

[2]王实玲.思维导图:高三政治主观题“堂练堂评”的有效方式[J].广东教育,2010(2).

作者简介:

张辉承,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潮阳区后溪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巧用平面几何知识妙解题
巧旋转 妙解题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