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应当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自主游戏是幼儿园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游戏的着眼点立足于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自发活动、自主选择和个别差异。“童心”视域下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正是以儿童观的教育理念融于实践的探索,游戏应该是怎么样,应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和自主,孩子们的需要是什么等。因为相信孩子的能力,由此不断地提升幼儿自主游戏的经验。
关键词:童心;户外;自主;游戏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李贽曾提出“童心说”,他认为“童心”是生命与人生的根基。彰显对个体生命自我的内在关心与呵护,强调权利之“我”的主体性。虞永平教授说:“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户外自主游戏的着眼点就是幼儿,基于儿童视角,我们在积极地探索,如何让孩子自主游戏,保持童真,开心游戏,快乐成长,并真正落实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上。
一、 幼儿为本,推动发展
(一)让幼儿爱上运动、快乐运动
户外游戏是“好玩的”。好玩是孩子断定自己喜欢游戏最简单响亮的理由,儿童常常为了游戏而游戏,没有其他功利目的。游戏的重要特征就是愉悦性,“可以开心地玩”,幼儿可以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过程即目的”,乐享游戏的根本原因是游戏的过程带给孩子心理上的满足。
(二)科学布控,让运动更自主
科学安排每周定点游戏和混龄游戏时间表,和老师户外区域活动定岗表。实施“三定”原则,即定人、定点、定物。定人,给每一处区域安排固定的负责人和成员,观察指导幼儿游戏情况,及时调整、增添户体材料的投放。定点,专人负责固定位置的资源保障,在固定的区域管理相应的物品。定物,在游戏材料摆放收纳方面,我们注重游戏材料标识可视性,通过文字、照片、图片、颜色等标识,不断强化户外活动环境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
(三)保障充足并具有弹性的游戏时间
一般来讲,幼儿园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不间断的户外自主游戏时间,还可以延长至90分钟甚至更长。还要根据季节灵活调整户外游戏时间,如夏天操场太晒,气温处于高温情况,时间可以缩短。充足连续的游戏时间是保证幼儿真正投入和享受快乐游戏的基础条件,有助于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游戏准备、发展情节,以确保游戏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复杂性。
二、 开放多元,激发创造
(一)开放的游戏模式
自主游戏不是一种固定的游戏类型,而是一种尊重幼儿游戏理念的回归。户外游戏中要强调七个自主:自主选区、自主做计划、自主选择玩伴、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创设游戏场景、自主创造玩法、自主收纳玩具。真正让孩子在户外运动中自由、自主、自选,做到把游戏还给孩子。
(二)多元、变化的游戏环境和材料
1. 运动区域之间的相互组合
我们创设了骑行区、球类区、自主区、海趣区、挑战区、劳作区、建筑区七大户外自主游戏区域。各区既相对独立又环绕互通,相互联系、纵横交错,有机地为幼儿提供连续性、情境性的游戏环境。如:“走过独木桥”“穿过火线”“爬过网桥”“翻过天虎岩(小土坡)”的结合,孩子们自定游戏玩法开展“抢占山头”游戏,先走过竹梯架在轮胎上的“独木桥”,再爬过拉有网线的轮垫,再走过网桥,最终爬上小土坡,争抢上面的小红旗。各区域之间的组合没有固定模式,尝试通过随机组合,开展有效的户外运动。
我们还充分利用大型运动器械的多个部位,与其他项目组合成具有不同锻炼价值的运动区域。如在中间通道连接处悬挂瓜果,让孩子用撑杆采摘、竹梯攀高取不同高低的瓜果。利用大型运动器械的爬网、高处眺望小亭子、迂回过道小屋、滑道等,开展“枪激战”游戏。
2. 运动器械之间的有机组合
在自主区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根据幼儿的运动特点,鼓励幼儿将投放的运动器械进行整合利用,创造性地组合这些器械,使运动更加有趣、有效。如:不同尺寸的木箱上有大大小小多个小圆形、梯形、长方形的孔洞,可与木板、梯子进行各种不同的组合。游戏时孩子又创造性地把滚筒组合进来,形成自己的游戏。
3. 游戏同伴之间的巧妙组合
我们应该坚信游戏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和身体等各方面发展的最佳途径。在户外混龄区域游戏中,大带小的场景随处可见。在骑行区,一个大班的孩子载着两个小班的孩子在玩黄包车拉人游戏,经过较高坡道时,两个小班的孩子赶紧下车帮忙推车。在自主区,几个孩子自己组合抬花轿游戏,他们商量好让小班的孩子坐在轿上,大的孩子抬轿子。玩滚轮游戏中,两个孩子拉着一个孩子的手在练习走大滚轮。幼儿不仅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械,还可以自由结合,显然比一名幼儿单独玩有趣得多,还能与同伴一起分享运动的快乐,运动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4. 运动器械与幼儿之间的交叉组合
在户外混龄区域游戲中,幼儿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区域游戏,每个区的孩子都是混班、混龄的。如建筑区,在“运砖忙”游戏中,小班孩子把砖一块块地抬、抱、搬入手推车中,大班孩子负责推运手推车中的砖到目的地。在“起重运输”游戏中,让力气小的孩子完成装桶任务,力气大的孩子负责把装着泥沙的桶挂到吊钩上,通过铁绳的轨道送到目的地。他们分工合作,把一项工作圆满地完成。通过运动器械与幼儿的交叉组合,幼儿在与运动器械、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器材的组合一变,使用的方法一变,游戏的伙伴一变,游戏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而变。在不同的情境里,孩子们主意越来越多,玩法各式各样,玩得也越来越自在尽兴了,孩子们成了游戏的主人。
三、 追随幼儿,互动共生
(一)蹲下来,学会倾听与共情
教师蹲下来跟幼儿交流,会为幼儿带来物理空间上的平等感,但真正的蹲下来不仅指身体上的姿态,还应包括心理层面的平等,即教师发自内心地尊重、理解幼儿,把幼儿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不看待,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愿望,关注幼儿的情绪,体验幼儿的感受,与之共情。
(二)站在幼儿身后追随
在游戏中,教师更适合站在幼儿身后追随,而不是走到前面指挥。以童心视角观察、解读游戏中的孩子,营造尊重平等的师幼关系,幼儿更容易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教师形成平等的师幼关系。
(三)做同频共振的游戏伙伴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要变成小孩,才能成为小孩的先生。”所以,教师应该作为与幼儿同频共振的游戏伙伴,与孩子一起游戏,尊重孩子的游戏世界、理解孩子的游戏意愿、欣赏孩子的游戏创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
(四)允许失败,学会等待与欣赏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幼儿就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后反思调整,逐渐积累经验,建构对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的。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只有允许幼儿失败,幼儿才会毫无顾虑、有勇气地去探索、尝试,去迎接挑战。
四、 保障安全,适度挑战
3~6岁幼儿处于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不足,尤其是在自主游戏中,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因此,保障游戏安全,就成为支持幼儿大胆探索、适度挑战的前提和基础。
(一)“安全”在“挑战”中无处不在
1. 做好安全隐患排查
首先,游戏前由定点负责教师全面、细致地检查环境和材料的安全性,每周、每月不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维修。环境中所有的玩具设施都要紧固、牢靠,能给幼儿带来满满的安全感。重视幼儿个人安全因素,如活动前检查幼儿的服装、鞋带等。其次,游戏中各个环节的充分考虑与防护。如教师的站位是否能看到每个点孩子的游戏情况;器械的组合摆放是否稳、牢;在每个有可能存在危险的区域或器械下、旁,安放软垫、沙包等,以防患未然。
2. 建立安全常规
活动中有秩序和规则,是孩子开展游戏的安全保障。孩子是规则制订者,同时也是执行者。通过规则的提醒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需提示的地方张贴安全标记,让环境暗示教育幼儿,在游戏中对规则的内化和遵守,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
3. 积累日常体育运动的经验
加强幼儿日常基本动作的锻炼,不断积累运动经验,学习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和技能,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可以通过有效刺激不断完善与突破,运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从容应对自主游戏中的挑战。
(二)“挑战”是“安全”的高层次表现
在户外自主游戏活动中,只有将“挑战”之前所有的安全工作都做到位,做好充分的准备,“挑战”環节才能得以顺利地开展与实施。如在一个高处向下跳的动作,只有在幼儿熟悉向下跳的起跳、落地等一系列正确动作后,并且在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实施难度更大的“叠高”挑战环节。因此,只有当“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挑战”才有意义。“保障安全”和“适度挑战”并不矛盾,“保障安全”是基础和前提,“适度挑战”是幼儿身心获得发展的必然路径。
五、 体现美感,关注秩序
具有美感和秩序感的环境可以让幼儿精神愉悦和放松,而只有在愉悦和放松的状态下,幼儿才会更投入地游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一)融入自然的美感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快乐学校”就是“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是幼儿天然的游戏场,高大的树木、满地的落叶、麻绳与土质的小山坡处处充满着自然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原木色的秋千、攀爬架等设施与周围的绿植完美整合,有一种自然质朴的美感。在幼儿园创设一个贴近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元素、支持幼儿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游戏环境极为重要。
(二)收纳有序的美感
统一收纳柜和整齐有序的摆放方式,带来一种安静、美好有秩序的美感。在材料收纳方面,我们采用幼儿看得到、拿得到、收得回的“超市模式”,把材料存放在孩子唾手可得的低矮柜子中、地面上,使用稳固的容器进行存放,满足幼儿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轻松拿取材料的需要,让幼儿能够积极地与材料进行互动,并在游戏结束后轻松进行收纳。
(三)休闲空间的美感
关注个体心理环境,在游戏环境中创设幼儿独处的私密空间,刚柔相济,能带给幼儿心理多重感受,帮助幼儿在童年时期形成具有生态意义的归属感,体现一种自然、平和的美感。
如滑土坡底下的山洞,山洞内壁里面裹上一层柔软绿色假草皮,孩子经常躲在里面说悄悄话;户外沙地上用水缸改造的小屋和用麦秸草搭建的帐篷,可以满足幼儿独处和小团体游戏的需要;天然的小竹林与竹林中的小草屋形成相对私密的空间,给孩子营造相对封闭,狭窄的隐秘空间。这样的空间设计能够在激烈的户外游戏中为某些幼儿提供庇护,可以让幼儿坐在里面阅读、独自游戏,或者跟朋友一起游戏。
户外自主游戏时间,看到孩子们乐趣无穷的“忙碌”场景。我们更加坚信以儿童为本位,追随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给予开放指导,支持幼儿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实现对童心的回归与守望。
参考文献:
[1]聂莲.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活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吴丽芳.“童心”视域下的幼儿园区域游戏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2020(11):42-46.
[3]祝晓燕,李士彪.课程视角下户外资源利用的问题与思考[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1(6):21-23.
[4]董旭花.关注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性发展[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1(6):4-5.
作者简介:
郑真真,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