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霈 安义德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1-037-02
摘 要 近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发布树立“健康第一”理念的相关文件,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素质和体质的重视程度。为此,各大高校近年来也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希望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大学生各项素质全方位发展。而本研究通过对“京津冀”地区工科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设置的调查研究,了解其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并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体格健康发展,为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工程”在育人方面作出贡献。
关键词 工科高校 体育课程 设置现状 京津冀
一、工科高校的特点
工科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除品德、美育之外,还应有专长的训练,包括工程技术知识讲座、电气技能竞赛、机械科技竞赛、科研论文撰写比赛等,并由此构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系统。把学院文化建设与产业文明、行业精神有机融合起来,培育出的人才既有志向、有品德、有文化,还有理论知识、有实际、有特长,并表现出了知识综合型和专业化的整体统一。高等院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术传统、思想方法都是经过几代人相沿成习,而形成的校园文化传统反映在高等院校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和文化设施,此外还有校园标识,如校训、校歌、校徽等以及具有时代性的学校文体活动和学生竞赛活动等上,而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必须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工科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挖掘出新时代的新事件、新活动和新人物,继续开展文化变革与创造。比如,学校建筑外观设计上具有工科的独特风貌,并挖掘出一大批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优秀校友的事迹因而广泛传播等。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京津冀区域高等院校密集,教育资源充足,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所以,在这个问卷调查中,在京津冀的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40所工科院校工作的体育教师共发出了45份答卷,回收42份,回收率达93.3%。其中有效问卷共4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了100%。
2.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2010等应用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3.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课程领域的论著,以及近十几年来有关京津冀工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京津冀地区工科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的类型分析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汇总与统计分析后,将京津冀工科院校的体育选修课设定教学模式细分成了五类型,即基本型、选择型、俱乐部式、选择附加式、综合型等,而各种类型别选修课设定教学模式间缺乏绝对的区分标准,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教学评估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容交叉。在所调查的工科高校中,体育课程设置模式的具体类型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础型。基础类的公共体育课一般是在大一开设普修课程,大二选项课程,共开课了二年的公共体育课。
2.选项型。选项型公共体育课是在2年中均开设选项课,无其他附加项目的设置模式。
3.俱乐部型。俱乐部式公共体育课是指依据学习者的趣味喜好,自由选择服务项目,修满一定学分后即可,共开设了二年的设置模式。
4.选项的附加型。选项性附加型公共体育课的选择将贯穿二年课程,同时根据本校的实际要求和环境在各选择课程中提供共同的项目。
(二)京津冀地区工科高校课程内容比较分析
教学重要目的是解答教什么样的提问,而不是解答如何教育的提问,因为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和教育实践之间的重要媒介。课程的设计、实践和评估,均要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成果进行。学校体育教学一般以实践性课程为主,其教学内容选取既要兼顾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强调体育教学实践和评估的实践性,原则上以学生掌握的基础性、实用性、趣味性等为中心,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校内的体育教学资源,如体育设施资料等,再看其是否符合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开展的要求。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4年教育部新颁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规定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開足开齐体育课,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可见,国家队高等院校体育课的设置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我们对京津冀地区工科高校的开展体育项目进行梳理并进行比较。
1.开设运动项目的比较分析
据调查结果,由于目前实行“俱乐部型”教学设置模式的学校只有一所,所以并不能同时对该教学模式作出基本项目和其他项目的分类。
下表为关于按四种教学模式类型设置基础服务项目和其他专业服务项目的统计分析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从设置的基础服务项目总量看,传统单一的学校运动优势服务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等运动球型服务项目,仍然是学校各种教学设置模式的重点内容,但一些较新型的学校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运动芭蕾舞等也经常出现在了各种教学模式的基础服务项目中。从设置基础服务项目的总量来看,首先以“选择型”设置的服务项目居多,然后分别为“选项附加型”“综合型”。从学校提供其余服务项目的特点来看在“选项型”教学设置模式中部分学校还提供了一些发展类服务项目,如定向体育,在各类模式学校所提供的其余服务项目中,学校还发现了部分休闲运动服务项目,如轮滑、瑜伽等。
表1 四种教学模式类型设置基础服务项目和其他专业服务项目的统计分析表
课程类型 基本开设项目 其他开设项目
基础型 篮球、足球、健美操、排球、乒乓球、武术、网球、田径、羽毛球、太极拳、体育舞蹈 形体、散打、跆拳道、瑜伽、轮滑、速滑、棒球
选项型 足球、排球、健美操、篮球、武术、乒乓球、太极拳、羽毛球、网球、跆拳道、散打、体育舞蹈 瑜伽、田径、形体、拳击、健美、保健、橄榄球、摔跤、定向运动
选项附加型 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散打、排球、篮球、健美操、体育舞蹈 拳击、太极拳、田径、跆拳道、轮滑、橄榄球、女子防身术、羽毛球
综合型 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形体 武术、太极拳、散打、田径、保健、体育舞蹈
2.课程内容各模块学时分配的比较分析
体育锻炼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机部分,毛振明教授指出体育锻炼课程是所有以体育教学为目的,以体格锻炼、体育锻炼技术掌握和教育竞技等为表现,通过体育活动进行综合整体加工后的,能够在课堂下运行的具体实施教育内容的统称。随着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体育运动基础知识课程也越来越得到学校十分重视。其应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调查成果来看,京津冀区域高工科院校的体育教学设置模式课程内容各模块的课时配比,基本上满足了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条件。而围绕课程内容模块的课时配比问题上,在对专家的采访研究中结果显示,学校运动教学应该以技能教育、身体素质锻炼为主,同时也要重视运动基础知识的传授。认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身体素质这三个模块,相对合理的理论课时配比是2:5:3,所以适度增加的理论学时数将成为京津冀区域高工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1.各种类运动课程的设置模式,均设有篮球、排球、足球等中国传统运动球类项目;健美操等新型体育项目也属基本项目开设范围内;“选项型”模块所设立的基本项目数量最多;定向运动等发展型项目主要出现在“选项型”模式中;“基础型”模式还提供了若干地方性特色项目;在各类模式中所提供的其他项目中,还出现了轮滑、瑜伽等休闲运动项目。
2.京津冀经济区内工科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等三个模块;在各种类型的体育动教学设置模型中,三个模块的总课时比例比基本上满足了教育部规定的条件。
3.加强与京津冀经济区内不同工科院校间的地域性协作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共同研究高工科专业院校在公共与体育学科设置的发展方向;改变了教学观念,根据最先进的高校体育思想,按照高校与社区体育的共同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设置工科院校公共体育必修课,并确定了课程目标,形成较完备的教学结构系统。
五、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课程的教学是我国高校课程中不可分割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有助于学习者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好的锻炼习惯等,这也是其他科目教学中所无法学习到的。尤其在“新工科”“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重要政策措施深远影响下,在这一个时期更急需有作为的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素质,而身体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素质中重要一环。所以,为了提升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京津冀区域、全国以及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现实意义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朱丽叶,范沛磊,张程,等.大学生课外运动状况及其对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以京津冀部分高校为例[J].现代商业,2018(26):3.
[2]杨君建,柳文杰.“京津冀”地区普通高校田径课程开设现状與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15):2.
[3]张鑫.京津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