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莉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1-017-01
摘 要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体教融合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俱乐部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索青少年俱乐部与中小学校协同发展的路径,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及对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
关键词 体教融合 青少年俱乐部 发展路径
一、体教融合相关概述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肥胖率不断增高、近视低龄化趋势加剧,使得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体育总局、教育部于2020年9月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将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的重大任务中。《意见》指出应支持学校成立相关体育俱乐部。为响应国家号召以及深化体教融合改革的推进,本文以体教融合为视角对青少年俱乐部与中小学校协同发展路径进行理论探索。
二、青少年俱乐部与中小学校协同发展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优化中小学校各项目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
调查可知,中小学在体育师资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体育专业教师运动项目分布不均衡等现象。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对青少年运动专业技術及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作用。在师资力量不足的中小学,学生的专业技术掌握度就不高。而对于专业化的青少年俱乐部来说,职业化程度高的各专业教练相对较多,如果能够吸取更多的校外职业教练参与到中小学校园日常运动训练及发展中来,对青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2项基本运动技能显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各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往“拔苗助长”式的训练模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负面影响较大。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提升青少年的训练水平会导致青少年身体伤病现象增加,这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运动生涯,也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造成一定伤害。青少年俱乐部统一化的训练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制定分阶段的科学化训练模式,重点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技战术、身体素质及体能训练等差异安排训练量及训练时间,培养运动兴趣,如此可提升青少年的技能掌握水平,为国家输送竞技人才。
(三)有助于学校及青少年俱乐部自身发展
基于体教融合的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后备人才为宗旨,在联动过程中,就传统特色校而言,通过与俱乐部资源的整合、共享,优化提升其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促进教学、训练、竞赛模式的改革;对于俱乐部而言,提高其师资力量和学员招收的数量。随着比赛活动的增多和成绩的提升可提高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的知名度,使其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经费资助。随着参与人员的增多和体育项目的推广,更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融合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二者的融合,实现资源互通和真正的接纳与融合,形成良性互动。
三、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俱乐部发展路径
(一)中小学与青少年俱乐部应建立共同发展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性,中小学需要结合自身现状以及当地青少年俱乐部的教学资源、发展现状等,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由于青少年俱乐部自身的训练较为规范、训练的质量较高,能促进更多的青少年参与校园运动中,也能够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和团结拼搏的精神,真正发挥校园运动育人的价值。
(二)完善协同发展保障机制
要完善中小学校与青少年俱乐部协同发展中政策、资源整合、师资、场馆设施、利益补偿、人员薪酬等方面保障机制。首先,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相关部门所制定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促进学校及青少年俱乐部有规可循。其次,资源整合保障是指将资源组织、协调整合在一起,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最后,对教练员的工资和课时费、教师的训练费等进行规划。
(三)完善的青少年俱乐部教练评价体系
在中小学校与青少年俱乐部进行校园合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练的评价,采取多种评价模式并行的方式,从多方面展开高效管理,不仅要重视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对青少年俱乐部教练的评价,同时要参照家长、青少年和其他校园研究专家的相关见解,给予青少年俱乐部公平、公正的工作评价。这样才能使训练教练产生良性竞争,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模式,促进中小学校与青少年俱乐部之间的校园合作更加完善。
四、结语
加强中小学校与青少年俱乐部的合作能够充分融合校园教学和训练资源,优化校园的发展结构,实现中小学校校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对中小学校与青少年俱乐部合作开展校园发展的优势与有利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发展思路和对策,期望能够为中小学校园事业的稳步推进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剑,顾宁.深化体育改革促进体教融合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20-11-25].http://sports.people.com.cn/big5/n1/2020/0518/c382934-31713146.html.
[2]梁凤波.体教融合的价值取向与“融点”探索[J].体育学刊,2020,27(05):87-89.
[3]王登峰.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1-4+12.
[4]惠陈隆,冯连世.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现状分析:成效、问题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01):9-16.
[5]马玉芳,李勇.关于我国实施“体教融合”的体制难点及制度设计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5(03):88-9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