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娜
内容摘要: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大思政”格局正在形成,为更好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本文从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融入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融入现代汉语的对策建议等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为更好地开展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课程思政 探索 实践
现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主要讲授现代汉语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对于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以后肩负着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重任,一方面要运用好语言学的知识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必须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现代汉语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样承担着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本文尝试以语文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为例,从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三个角度,探究新时期非思政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一.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即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非思政课程教学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现代汉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有用的机器,而是培养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准教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属性上看,语言除了工具属性,还具有文化内涵。语言不是一般的交际工具,确切的说是兼具人文性的交际工具。由此我们不能只关注语言的工具价值,也要关注并深挖语言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二.课程思政融入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属于不同领域的老师,专业课主要由各院系的专业课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由公共课教师讲授,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壁垒明显。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公共课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只需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课程思政意识不强。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解读不够精准,认为只有讲授一些专业的、系统的思政理论部分才算实施课程思政。部分教师对现代汉语的认识,现代汉语属于语言类课程,语言不过是交流的工具,与思政无关,没有认识到语言课也事关意识形态,也负有對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不够。一些教师做表面功夫,仅停留在口头谈论的层面,未能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到课程的总体布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中。
2.现代汉语教学大纲中课程思政目标不清晰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专注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清晰的目标作指引,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对应着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但其思政目标却不清晰,没能很好地将现代汉语课程特点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存在着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层皮的情况。如果课程目标不够清晰,任课教师就很难把爱国主义、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个人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思政内容有效融入到专业知识讲授中,影响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效果。
3.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目前来看,现代汉语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时所涉及的思政内容比较肤浅,多停留在说教层面,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来讲,经历着图片、语音、视频等种种丰富的信息接收形式,说教的思政传播方式定会略显枯燥,事半功倍,有形式大于意义之感。没能根据现代汉语课程特点充分挖掘所对应的思政教育内容。如果挖掘不充分,虽然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体现,但会让同学感觉思政元素的融入比较牵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枯燥,思政效果不尽如人意。理想的课程思政应是思政教育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思政课上的“大道理”与生活中的“小事件”有效结合,达成育人的目标。
三.课程思政融入现代汉语的对策建议
1.教师转变思政观念
《礼记》云:“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文王世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更要以“传道”为根本使命。从古至今,不管是往哲先贤远见卓识的立言,亦或是最高教育部门发布的纲领性文件,无不要求和强调教师须德才兼备,既要授学生“谋事之才”,也要传学生“立世之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课程思政的执行者,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现代汉语课程教师思政素养的提高和思政观念的增强是推进课程思政进程的关键环节。
2.优化课程大纲,明确育人目标
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课程思政,它就是一项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与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引导融合在一起,达成“专业强”+“品德好”的人才培养的愿景。因此要重视优化课程大纲,清楚自己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在课程大纲中明确体现出现代汉语课程预期的育人效果。成立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研讨组,并请思政老师给予指导。明确育人目标,即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四个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要求教师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
3.结合专业内容,深挖思政元素
实施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是找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提升素养。现代汉语课程部分章节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如下:
语音——朗读与朗诵,素材选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青少年献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思政目标:让学生了解有声语言艺术的美学特征,“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是最好的表达、最好的承诺,广大青年必须矢志不变、用心践行。提升“我”的觉悟;端正“我”的态度;拿出“我”的作为。广大青少年要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文字——汉字,素材选择:歌曲《中国娃》引出汉字的间架结构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外国名人对汉语的称赞;思政目标:引出汉字蕴含的做人道理,同时展现汉语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引导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词汇——新词语的产生,素材选择:新词新语、流行语;思政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高速发展与祖国的巨大进步,激励同学们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语法——句法成分,素材选择:“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奉献所有 九死亦无悔”发言稿;思政目标:张桂梅不仅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同时也是所有教师的楷模,她的讲话定会给我们的同学——这些准教师们极大的鼓舞,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目标,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修辞——比喻辞格,素材选择:列举如十九大报告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緊紧抱在一起”的例句进行分析,请同学搜集包含爱国情怀、做人道理的比喻句并进行分享;思政目标:在同学们赞叹这些比喻句运用准确恰当、生动形象、别出心裁的同时又能感悟其中的哲理,引发思考,让每个同学都变成更好的自己。
现代汉语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远不止于此,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探索。
古人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是大学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最有效地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现代汉语课程中,找准切入点是关键,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真正做到守好这段渠,种好现代汉语这片责任田。
参考文献
[1]闫亚平.“修辞学”课程中枢链接之教学举措[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2):90-95.
[2]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3]闫亚平.当代大学生语言素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3):98-104.
[4]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5]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呼伦贝尔学院科研资助项目“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思政”理念在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19JYYB08。2019年度呼伦贝尔学院首届“金课”立项课程之《现代汉语》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