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审计创新路径探析

2021-01-03 10:17车兵华
商场现代化 2021年22期
关键词:财务审计技术创新企业管理

摘 要:现代化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开始逐渐向智慧化、平台化方向发展,相比于传统审计模式,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引导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化配套审计管理模式的探索。在以大数据、技术平台为代表的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审计需要从技术手法、监管体系乃至内部控制等管理角度进行模式创新,保证企业财务审计真实有效。

关键词:财务审计;企业管理;大数据;技术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诸多领域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革,其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应用逐渐广泛。财务审计是针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管控的手段之一,近年来部分不法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舞弊造假问题呈现出数量逐渐增多、隐匿性增强的发展趋势,与之相对应的财务审计方法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手段的武装,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技术革新以及技术背景下的管理配套,将成为未来财务审计创新的主要通路。

一、财务审计平台化技术应用背景

现代财务审计根据审计主体进行区分,一般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审计和企业外部审计两种形式。其中企业内部审计主要由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计划,针对企业阶段性财务情况,开展审计工作。本文所展开研究的财务审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审计为对象。

与第三方审计机构不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虽然独立于企业管理系统之外,但是仍然受制于企业本身环境。通常情况下,集团企业内部分支众多,企业涉及到的财务环节众多,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环境相对复杂。企业在开展内部财务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因部门协调问题,导致出现信息孤岛。各环节之间无法就实际财务状况进行信息互通与共享,最终导致财务审计工作投入较高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但是效率极低且无法达到审计目标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平台层面的财务审计应用工具开始出现。其中较为典型的当属由美国引领的财务共享模式,该模式在复杂集团式企业中,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各层级、各环节的信息互通,是一种具有显著集成优势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应用下具体的财务审计工作可以借由平台数据的调用来完成财务数据整理,同时计算机在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手段也极大地解放了传统审计数据管理中重复、机械的工作内容,半自动化的财务审计模式使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且拥有更高效率。近年来,财务共享模式逐渐在我国企业当中得到广泛推广,成为财务审计水平提升的重要技术支持手段,在当前的国内企业财务审计当中占据主流。

二、传统财务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中财务证据获取困难

大部分企业的审计机构设置都独立于管理系统之外,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审计中需要通过进驻到相关业务单位当中,进行财务信息搜集和相应的审计工作。一些集团企业中审计人员一般由总部向下委派至下属单位。这种模式下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企业审计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审计工作集中在年末,因此短期内审计任务会由于人手数量和审计任务繁重而导致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紧张,审计人员很难进行深入有效的财务信息挖掘,对于业务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的审计判断也相对浮于表面;其二是部分单位或部门因自身原因,会在接受审计过程中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隐瞒或粉饰,导致审计人员很难第一时间掌握真实财务数据,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结合业务特性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判断,加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传统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技术落后,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的仍然是较为初级的数据工具如Excel等。部分实地审计也使得审计工作需要投入较高的前期成本。

2.部分审计报告的整体质量不高

审计报告是企业对于当前财务状况进行判断,同时对后续企业发展作出战略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在传统审计环境中,部分审计部门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整体质量不高,其中对于财务状况分析不够深入,对于存在问题的探寻不足以及缺少建设性意见等问题长期存在,这类审计报告无法发挥出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引领企业发展方向的实质性作用,最终成了“走形式”、“走过场”。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较为典型的原因在于审计对象过于复杂和审计人员的业务了解判断能力不高等两个方面。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缺失,职能部门彼此之间存在业务、管理方面的交叉重合。也有些企业涉及到较强的业务专业性,缺乏行业背景的人员很难对这类部门的财务状况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漏洞作出准确判断,这导致审计工作面临分析不畅、工序不同、判断差错等问题。审计人员方面主要面临短期人员配套不足、审计人员需要依据国家审计署调控进行工作调整等问题,导致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出现下降。部分审计人员存在胜任力较低、缺乏职业操守无法坚持独立性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或不愿尽职尽责。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作用,导致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报告的整体质量不高,无法发挥审计工作的实际效用。

三、传统财务审计弊端下的审计创新思路

1.平台模式对于传统审计弊端的解决

平台模式下的财务信息数据的集成,极大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同时也带动了企业在财务审计方面的工作方式的全面升级。基于财务共享平台特征,企业财务审计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财务审计需要进行財务数据获取方式的调整。传统财务审计中审计部门所获取的财务信息来源于财务主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提供,由于信息孤岛效应,审计部门所获取到的财务信息有很大可能因其他部门自身原因,已然经过了调整和修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同时所涉及到的诸多财务数据缺少灵活性,信息覆盖面积也相对较小。例如在针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当中,传统审计部门需要通过档案室进行会计资料查阅,除了部门主观层面的数据修饰之外,也有可能因档案管理不力出现缺损。相对复杂的企业结构中,不同部门在相同财务数据的记录方面也有可能存在差异,这就导致财务审计工作除了需要针对既有财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还必须对财务数据情况进行甄别,最终导致财务审计工作量不断增加,审计成效却并不理想。而平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财务数据的平台整合,为财务审计数据信息获取提供了便捷条件。

其二,技术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财务审计流程。企业传统的财务审计通常由审计部门委派人员进行实地盘查,而在较大规模的集团企业当中,企业下设机构、分公司可能分处不同地区,审计工作开展需要克服地域辐射半径大、环境差异显著、业务类型众多等客观问题。传统审计当中常常出现的因地区背景、业务类型等因素所导致的信息差异和审计结果差异,影响企业的审计质量。基于平台的信息整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地域差异、业务类型差异的负面影响,审计工作流程不必再设置较为繁琐的实地盘查工作程序。

其三,参与企业财务审计的相关审计人员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财务审计技术的全面升级,对于行业人才的复合能力、多专业度有着较高要求。今后从事财务审计的审计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财务审计知识,对于审计对象的业务运营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力和判断力,还必须具备现代信息数据库的管理能力,能够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平台技术,同时还需要具备财务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相比于传统财务审计工作,财务审计技术的创新使行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也间接提升了综合财务审计能力、强化了财务审计风险防范水平。集团企业运用财务共享中心开展财务审计工作,财务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在当前审计岗位当中的胜任力水平。后续在进行人才招聘中,则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能力的审视视域,保障人才高素质水平能够与现代化财务审计需求相吻合。

2.信息化财务审计创新的技术支持

其一是需要搭建云平台数据库。信息平台的数据管理系统运行离不开安全程度高、共享能力强、计算分析结果拥有极高精度等要求。集团企业在进行平台搭建过程中,受限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通常需要借助云计算中心创建云平台数据库,以此在保证财务数据平台完美运行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为企业降低一定的技术成本。云平台数据库通过云端数据来实现数据集中,通过网络进行数据资源的整合和跨地域的数据派发。在当前的信息网络技术中,云数据库需要根据数据量的要求,进行内存和算例的提升,从而支持多端、多用户的同时接入。财务审计人员则可以直接通过终端进行平台信息预览或下载,直接运用平台工具进行财务数据的审计分析。

其二是需要融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端所进行的海量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够实现更为精准的数据判断。相比于传统财务审计需要应对大面积的财务资料,信息平台的创新应用使得数据都能够在平台数据库中进行储存、筛选、下载和管理。后续的财务审计创新则需要在现有的功能基础上,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库内财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审计工作所涉及到的数据分析类型众多,审计开展时需要根据不同财务数据类型进行审计方法的调整。而在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下,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数据分析工具,并进行深入的数据遍历和数据关系判断,最终构成一条基于多数据信息的线索链,使原本隐含在数据内部的经济活动情况得以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审计人员对异常数据进行原因判断,避免出现未识别财务风险问题,实现对于以往财务审计繁琐工序的优化。

其三是需要運用嵌入式技术。传统财务审计中审计方式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落实到具体审计情况中,事后审计很难对企业经济活动、财务管理状况等作出实时判断,对于一些隐藏性的风险问题无法第一时间有效识别。而基于信息平台植入嵌入式审计应用模块,能够实现审计工序与系统之间的完全协同。企业内部被审计部门的审计程序嵌入,可以完成对于该部门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帮助审计单位精准把控对象部门的经济活动动态和阶段性的财务状况。随着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嵌入式的审计工具开始受到广泛的市场关注,部分制造业开始进行该技术的内部应用,为审计创新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今后审计工具的完善还将极大丰富工具的应用场景,除了现有的部门植入外,还能够与系统数据库之间进行对接和数据共享。模块化的数据管理模式还能够实现企业财务数据的细分,使审计嵌入能够与营销渠道环节、供应链环节、人力资源环节等不同财务管理环节进行有效结合,极大地丰富财务审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四、财务审计技术创新下的制度配套

诚然,以财务共享平台为代表的财务审计技术创新在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当中作为高效率、高精准度的优势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但是技术硬件创新本身并不能够全面解决企业财务审计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其本质原因在于缺少与技术升级相适应的制度配套。可以认为,构建企业财务审计的创新通路,需要以创建技术优势、创新技术管理审计手段两个方面来共同进行。针对财务共享平台创新模式下的财务审计,企业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升级,以实现与技术手段之间的适配。

1.创建非现场审计相关制度标准

平台化财务审计技术创新带来信息获取和管理模式的改变,相应的,在制度层面也应当建立起与集约化审计应用相适配的体系标准,来保障财务审计工作能够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制度的标准化建立就是依托现有财务共享平台推出的财务审计管理标准,标准内容主要包含集约化财务审计的工作机制和基本的运行逻辑,财务审计人员需要在开展信息化审计创新中,依托制度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完成度管控和质量查验,保障平台化审计功能落到实处。

非现场审计制度需要定制财务中心共享数据的下载规范和下载章程,设定财务数据的下载权限,明确资金、核算、保障、经费预算等应当作为主要的数据端,根据审计阶段安排,定期进行数据上传。审计人员需在获取管理员权限后,由数据仓库进行财务数据下载,通过资源池进行数据调阅和数据分析。

2.完善审计报告管理流程

审计报告的编制和最终出具需要由制度监管来进行质量监督,质量监管体系则应当以共享平台技术特征为基础,应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来参与管控。企业首先应当依托大数据技术标准,建立其共享中心的数据规则,在完成端口的数据提取后,财务审计人员需要进行风险识别作业,同时对大数据仓库中审计数据进行调用,开展数据分析工作。完成数据分析后,需要建立中间表,利用中间表和数据分析结果,对此前审计当中存在的疑点或其他问题进行查询校验,最终依托数据执行程序,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整个过程管控中,主要的管控目标在于技术应用的流程条件。其中数据挖掘环节主要通过构建模型来进行数据导入分析,在当前的技术手段中,涉及到数据分析挖掘的技术应用如DSS、SQL查询等手段,都能够有效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度,为审计工作提供质量保障。借助制度标准的形式,制定审计流程表,要求审计人员依据流程环节,有计划、严格地开展审计分析,从而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水平,发挥审计报告在企业管理和发展规划调整方面的重要作用。

3.提高财务审计人员职业素养

除了针对性地进行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吸收之外,针对财务审计人员在审计创新背景中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样需要借助制度配套的方式来实现保障。对于企业来说,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就必须开展针对审计人员从技术到职业道德全方位的培训提升,提高在创新应用下财务审计岗位工作的胜任能力。

其一,要强化信息技术、智能平台应用能力的集中培训。对于现有的审计人员,应当从审计人员对于企业财务共享平台审计运用情况的了解,结合他们的基础水平,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同时,针对前沿技术和后续的技术调整,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到针对审计人员的指导培训当中,由行业专家根据行业现状和行业发展的经验,对审计工作后续发展方向进行解析,使审计人员能够开拓视野,形成自主地参与自我提升的动力,不断强化自身对于创新性审计工具的应用能力。

其二,要建立针对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审计人员独立性的缺失来源于其自身道德素养低下,无法保证自身公正客观地参与到审计工作当中来。虽然法律层面有对于审计人员违法犯罪的惩处标准,但企业自身也应当建立其识别机制,对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定期考察,排除隐患。此外,在人才招聘方面,也应当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品质考察规范,注重人才技能水平和道德素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制定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增强人才综合素质。

4.完善后审计阶段执行标准

制度体系的构建需要保障技术创新下审计功能落到实处。审计结果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审计意见与公司发展相结合,督促存在财务问题的单位或部门积极进行整改调整。作为后审计阶段审计功能的重要保障,审计意见的出台和执行在审计系统当中并不能够借助技术创新的方式来提高效率,必须由制度创新来进行保障。后审计阶段中审计意见通常需要交由上级领导进行意见审批,领导结合公司战略和审计结果,对审计意见进行适当的内容调整,最终向被审计部门出具最终的执行意见,被审计部门需要根据意见落实调整计划,并上交书面材料对调整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汇报。

在后审计阶段的制度创新中,可以结合非現场审计制度标准创立执行跟踪机制,由审计部门对审计意见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跟进。非现场审计所运用的动态嵌入式监控能够对财务数据的变动情况进行阶段性的分析,企业可以建立进度考核表机制,要求审计部门根据不同阶段进行数据轮询,被审计部门则需要进行及时应答,提供财务数据信息内容。审计部门可以借由对资金回收周期、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变化情况,对当前被审计部门的调整状况和取得结果进行实时监控,确认制度标准的实际落实情况。

五、总结

现代企业财务审计工作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解决传统财务审计中存在的信息获取不便、流程繁琐、质量不高等问题。企业财务审计根据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可以制定技术手段创新和管理制度配套创新相辅相成的新路径。其中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财务共享等高效率信息平台提升财务信息数据的集约化整合程度,降低财务审计信息获取中暴露出的获取困难、信息失准等问题,同时借助大数据手段实现平台化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财务审计还必须依托技术优势,建立起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以标准化制度条件保障技术工具在财务审计工作当中有效运行,切实发挥作用。双管齐下,实现财务审计的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1]解媛媛.内部审计视角下医院内部控制信息化构建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21,40(05):84-87.

[2]上海市审计学会课题组,钟琼,王倩莹,沈一铭,冯敏.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建设研究[J].审计研究,2021(02):3-9.

[3]郑石桥.人工智能对审计取证的影响:一个理论框架[J].财会通讯,2021(07):17-20+110.

[4]刘磊.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研究[J].财会通讯,2020(23):139-143.

[5]丁淑芹,李姿含.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审计研究——信息技术风险识别与应用视角[J].会计之友,2020(20):15-20.

[6]闫慧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研究[J].农业经济,2020(04):72-73.

[7]张亚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大数据审计框架探究[J].会计之友,2019(21):21-24.

[8]闵婕,曾欣韵.基于“互联网+”的审计函证流程信息化实施探析[J].财会通讯,2019(22):113-116.

作者简介:车兵华(1972.09-  ),男,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本科,高级审计师,研究方向: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

猜你喜欢
财务审计技术创新企业管理
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分析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之我见
西部农村村级财务审计思考
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探讨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