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平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教师、教材编写者、文本作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其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尤为重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 细读 对话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载体自然是语言文字本身,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品味泼墨处
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会发现,文本中有些可以一带而过的地方,作者偏偏详细描写,作泼墨处理。阅读文本时一定要细细品味这些泼墨处的妙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第9节写林冲在山神庙里偷听陆谦、差拨、富安三人的谈话: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了!”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这部分文字是林冲伏在庙门内听到的,是霎那间,完全可以一带而过,作者却作了泼墨处理,详细的描写林冲听清了陆谦等三人的全部对话,而且是听得一字不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通过细细品味这里的泼墨处理可以发现林冲通过偷听洞悉了贼人的全部阴谋。林冲是在风雪之夜的山神庙里,陆谦等三人放火成功,他们正得意忘形,根本就不会想到深夜冷落破败的山神庙里会有人,更想不到会是林冲,因此他们的谈话毫无顾忌。而林冲仅隔着庙门,当然听得一清二楚。三人的对话立即点燃了林冲胸中的复仇烈火,他不顾一切地挺枪杀仇人。有了这里的偷听才有了林冲的杀人,也才有了后面林冲的无路可走而上梁山。这次偷听的内容使林冲思想和性格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最终走上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道路。
二.聚焦忽略处
阅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时,我们发现文本中有些内容如果不是可以关注可能我们很容易忽略。如能读出文本中的易忽略内容,也就读出了文本的深意,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
在阅读鲁迅先生的《祝福》[2]时,很多学生会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来把握文章,并对这些情节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好些地方在阅读时是很容易忽略的,但又是很重要的,如文中祥林嫂在第二次回到鲁镇讲“阿毛被狼吃掉”故事的79-80节文字为: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这部分文字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忽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这段文字想要表达什么?
再如第18节有一句话“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启发学生深思:鲁迅先生在这里写“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有什么用意,可以省去吗?学生通过对这些容易忽略的地方的思考,会真正理解祥林嫂的地位,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
三.探究矛盾处
有的文本在某一部分相同内容的表达上,从文字上看前后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地方又恰恰是需要深入阅读探究的地方。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矛盾之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进行文本细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3]一文在第12节中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第14节中当宝玉问林黛玉“妹妹可曾读书”时,林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通过这两处同样问题同一个人却矛盾的回答的探究,知道林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应该是她真实阅读情况的体现,但是因为贾母回答林黛玉问姊姊们读书情况的话“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知道贾母对女孩子读书是持反对意见的,这才有了贾宝玉问林黛玉读书情况时,林黛玉与前面矛盾的回答。理解了矛盾回答的原因也就理解林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籬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文字林黛玉性格最主要的一面。
四.关注转折处
阅读文本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文本中有些内容,刚刚表达了一层意思,接着进行转折表达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转折的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表达上的差别,把握行文特点,提高鉴赏力,提升阅读的效果。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4]一文中有“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等语句,这些语句先是表达一个意思接着转折表达另一个意思,令人费解:鲁迅先生到底是想写还是不想写、是想说还是不想说、是有话说还是无话说。实际上作为一篇纪念性文章作者有话说不是重点,转折处的无话说或者不想说才是重点,如果学生能理解这些转折处的话语,就会理解文中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情感也就理解了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深意。
综观《记念刘和珍君》全文以及鲁迅先生同时期的一些文章和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对他的学生一向是爱护有加,“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对段祺瑞执政府十分痛恨,对流言家也是怨恨不已,对大众庸人则是失望透顶,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是在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甚至于不想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体会之间。说不出话来,是因为作者内心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即使说出来也无法完全表达这种心情;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和复仇意识充满内心,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在这里,“不说”是假,“说”是真,“不说”也是“说”,转折处见深意。
五.思辨无疑处
细读文本,有些无疑处貌似平常无奇平平淡淡,实际上字里行间富含玄机藏有乾坤,需要找出来反复咀嚼思辨。
杨绛的《老王》[5]苏教版语文教材初中和高中都入选了,选文内容完全一致,文章第6节: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这段文字初看上去平常简单很容易理解,细读下来会发现耐人尋味之处颇多。如作为妻子的杨绛尽然连丈夫“一条腿走不得路了”都不知道原因,可以提醒学生翻找“文化大革命”的资料,了解到“文化大革命”是个是非不分甚至是非颠倒的特殊时期,知识分子被打倒在地、被关在牛棚、被折腾批斗,接受所谓的劳动改造,尊严被肆意践踏人格被肆意侮辱,知识分子可谓是斯文扫地、社会可谓是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钱钟书先生的腿瘸了而妻子杨绛为什么不知道原因可想而知。学生通过翻阅资料自然能够领悟这一句是运用曲笔委婉含蓄地写出了钱钟书的不幸遭遇。再如为什么老王送钱钟书先生去医院不仅不愿意拿钱,还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对钱钟书先生的称呼为“钱先生”看出老王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些细节是学生思辨性思维训练的生长点,也是细读文本的切入口。
当然,学生文本细读的前提是老师对文本的细读,老师只有细读文本了解文本的艺术构思与传达出的作者创作意图等,才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读懂文本和读出自己的体悟,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让学生理解和喜欢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施耐庵.语文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鲁迅.语文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曹雪芹.语文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鲁迅.语文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杨绛.语文必修三[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新疆可克达拉市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