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颜 张军朋
摘 要:教材中每一节设置的课堂导入栏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总体基调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以2019年版人教版和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为例,以Turney等人提出的导入功能为基础,结合学习心理学研究内容构建分析框架,对新版高中物理教材的导入部分进行对比分析,从多个角度讨论新教材导入部分的有效性和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教材分析;课堂导入;高中物理教材
中圖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12-0018-3
2019年,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应的高中物理教科书正式出版。新课标强调教材的育人功能,注重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1]。我国高中物理教材以模块、章、节的体例编写,其中节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单位,在每一节课题中,课堂导入是基本组成部分。良好、有效的课堂导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积极性,推动教学有效进行。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导入部分效果如何,教师怎样进行合理运用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1 分析框架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活动,传统物理课堂通常包括五个环节:复习—导入—讲解—巩固—小结[2]。本文所述“导入”包含新教学内容开始前教材所有的复习和引入的内容。
Turney等人在《Sydney Micro Skills》一书中提出导入的功能为:引起注意、激发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3]。以此为基础,本文构建教材导入部分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
教材导入部分可以通过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每个维度分为若干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的目的越具体,内容越有趣,越容易引起学生注意[4],因此将“引起注意”维度划分为目标明确程度和内容有趣程度两个方面;学习自觉性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组成部分,因此将“激发动机”维度划分为对求知欲的激发和学习自觉性的唤起两个方面;最后将“建立联系”维度划分为每节课新知识与之前所学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部分与正文部分的联系。
本文以201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5-6](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和粤教版)为样本,基于教材导入部分分析框架对两版新教材第一章导入部分进行细致分析,教材导入部分示例如图1所示。
2 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导入部分特点分析
2.1 引起注意维度分析
2.1.1 目标明确程度
在导入部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具体要求,从而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通过教材分析可以发现,两版教材导入部分教学目标构建相对模糊。在选取的分析内容中,仅粤教版第一章第二节明确指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为“位置、位移和路程”,其他章节导入部分均设置为引导学生思考的形式,如粤教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先引入几个与运动描述相关的基本概念”[6],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如何准确地描述它们的运动呢?”[5]这样的导入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内涵和物理意义,但导入部分学习目标构建不够清晰,不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了解具体水平要求,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2.1.2 内容有趣程度
本文将“有趣”界定为“有兴趣,有趣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喜爱”。基于此,内容有趣程度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情境创设、配图情况和排版方式。
在情境创设方面,两版教材都能通过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等创设多种情境丰富导入内容,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和探索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配图情况方面,人教版每节都会搭配相应的插图,粤教版则是选择性地进行配图。插图鲜明的颜色更能吸引学生对书面材料的注意,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内容,促进学生头脑中的意义生成和构建[7],教材充分利用好插图这一功能可以增加导入的有效性。
在排版方式方面,人教版整体配色采用淡蓝色,并配有水波纹路装饰,在矩形的文字框中配以圆形的图片,而粤教版对导入部分文字并没有进行特别的排版设计。相比之下,人教版排版更能体现对称美、和谐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时疲惫和焦虑的情绪。
2.2 激发动机维度分析
2.2.1 求知欲激发
求知欲是对知识强烈探索的欲望。两版教材都注重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导入情境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之间形成“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的是,人教版每节课都会提出明确的问题,如第一章第四节“你觉得……能描述这种不同吗?如果不能,应该怎样描述呢?”将具体情境融入提问之中,能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疑问进入课堂,而连续追问的设置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粤教版导入形式更加多样,不一定直接提出问题,也通过自然现象、有趣故事、新、旧知识联系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的不平衡。
2.2.2 学习自觉性唤起
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社会意义,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8]。如前所述,两版教材都能在导入部分构建真实问题情境,粤教版构建出“探险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探险”“驾车超速”等情境,人教版构建出“描述汽车所处位置”“运动员运动快慢”等情境。相比较而言,粤教版构建的情境更具社会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相关知识可以解决此类真实的社会问题,更能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3 建立联系维度分析
2.3.1 新、旧知识联系
教材能够联系前后知识,根据知识的发展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间的关联和逻辑性,构建结构化的概念體系,如两版教材在提出“加速度”概念时均利用前一节课“速度”概念引出。值得指出的是,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通过提问“你还记得初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吗?”[5]将初、高中的“速度”概念进行联系比较,帮助学生思考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深化知识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2.3.2 导入与正文间的联系
通过教材分析可以发现,导入与正文部分存在联系的章节仅有人教版的第一章第四节,在导入部分构建火车和汽车运动情境后,在正文部分依然以汽车和火车速度继续进行说明,教材内容的连贯有序也能帮助学生有序构建知识。而在其他章节中,两版教材导入与正文部分基本呈现脱节现象,以粤教版第一章第二节为例,教材导入部分构建“探险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探险”的情境,明确引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位置、位移和路程”,但是正文部分却又从“生活、生产和技术应用”开始说起,并未提及导入部分的情境内容,造成导入与正文部分脱节。
3 研究启示
通过教材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版本教材在不同维度上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设计教材导入部分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上维度,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导入形式,在导入部分明确学习任务,通过社会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自觉性,增强新、旧知识和初、高中知识的联系,设计出更有效的导入环节。而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时也要充分了解教材的使用价值和不足之处,利用好教材资源的同时也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导入设计,推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7-68.
[2]程靖. 职前中学教师数学教学基本功的发展——围绕课堂导入的个案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Turney,C.Etal.Sydney Micro Skills[M]. Sydney:Sydney University Press,1975.
[4]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4-28.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32.
[6]熊建文.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1-30.
[7]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26(03): 20-23.
[8]孙晓康.中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