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2021-01-03 20:50朱寅子邱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期
关键词:息肉多普勒胆囊

朱寅子 邱萌

胆囊息肉样病变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即指胆囊壁向腔内出现息肉样的凸起病变,包括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1]。但因临床、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其性质,故临床又将其称为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良、恶性两种,临床症状较轻,部分患者甚至无症状,少数会出现右上腹不适等,多数患者均于体检时发现。临床医生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对患者身体健康可产生一定影响,故临床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做到尽早诊治非常关键[2,3]。目前,临床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多采用超声检查,且实践发现,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不仅可以了解病灶形态与数量,还可提高诊断率。本研究针对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10 月本院外科收治的主诉为右上腹不适连续的300 例患者进行研究,300 例患者中行胆囊切除术121 例,均于术前开展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检查。121 例患者中男68 例、女53 例,年龄28~75 岁,平均年龄(51.57±10.11)岁。本次研究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者;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并均签署知情书者。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检查配合度及依从性较差者;不愿参与此项研究者。

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用超声仪为飞利浦Affiniti50彩色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2~6 MHz,线阵探头频率为5~12 MHz。所有患者在检查前1 d 晚餐后,不可进食,不可服用胆囊收缩类药物,持续最少8 h 到第2 日上午进行检查。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如有需要,保持坐位、站位或胸膝位。先用凸阵探头对患者的肋缘下、剑突下、右肋间进行多方位、多切面扫描,了解胆囊情况及其周围情况,若有病变,对病变处用高频探头行局部放大重点观察。对病灶的回声、边缘、内部及周围情况,以及有无血流信号等特征做记录。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确诊病理作为金标准,对联合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在胆囊息肉病变诊断中的符合率。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诊断分析 121 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病理结果分别为:胆囊结石49 例;腺肌症5 例;胆囊壁结构紊乱2 例;息肉样病变65 例,其中胆固醇息肉40 例、炎性息肉22 例、腺瘤2 例、腺癌1 例。

2.2 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分析65 例患者经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息肉样病变62 例,诊断符合率95.38%(62/65),其中3 例误诊为泥沙样结石。

2.3 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及病灶形态分析 超声联合诊断声像图特征为基底狭窄或基底较宽,呈球形、桑葚状或乳头状,病灶数量不等:其中稍高回声患者16 例,高回声患者43 例,等回声患者2 例,低回声患者1 例;基底宽患者16 例,基底窄患者7 例,呈桑葚状、团状或乳头状患者39 例。病变直径:胆固醇息肉病灶直径为(5.22±1.33)mm,炎性息肉病灶直径为(3.36±1.34)mm,腺瘤病灶直径为(9.06±1.60)mm,腺癌病灶直径为17.3 mm。

3 讨论

目前,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与环境污染,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病率逐渐上升。胆囊息肉样病变即为胆囊壁向腔内出现息肉状生长的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即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出现息肉样隆起病变,临床认为其多为良性疾病,少数为恶性[4]。临床对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其出现可能与胆固醇代谢不良、慢性炎症有关。且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一般无症状,多数患者均于体检时发现,有症状者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放射,也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全身乏力、发热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梗阻性黄疸表现,如尿色加深、巩膜黄染等[5-7]。近年来,临床统计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等,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常见。临床认为,直径在>15 mm 的胆囊息肉样病变者恶变的可能性较大,对患者生命会产生严重威胁。因此,早期明确诊断非常关键[8]。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发病原因为全身脂质代谢出现紊乱、慢性炎症反应,其中炎性息肉是由炎症反应所致,胆固醇息肉是由全身脂质代谢与局部炎症反应所致,使得病灶特征出现叠加,从而增加诊断难度[9]。因此,临床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非常重视。高频超声、腹部多普勒超声均为无创性检查,对患者影响小,可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早期诊断效果[10]。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多数赖于CT 或是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其中以超声为首选。但胆囊息肉样病变组成原因各异,其的出现,与慢性炎症、代谢障碍等刺激因素有关。其中最常见的与胆固醇代谢障碍、胆固醇性息肉有关,再加上环境的局部改变,如慢性炎症、胆囊功能减退等,使得胆固醇于胆囊黏膜内出现沉积,从而形成胆囊息肉样病变。此外,由于胆囊炎症的反复出现,胆囊黏膜损伤、修复交替开展,使得病理组织检查时可发现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还出现纤维细胞,即出现修复性改变。故在诊断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诊断。目前,高频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检查时,其可具体地观察息肉范围与周围组织情况,同时还可对病灶进行局部放大,提高病灶直径测量准确性;通过观察胆囊壁情况,以此来减少误诊率及漏诊率[11]。但其对深部组织显示能力表现欠佳,特别是在胆囊颈部及其附近病变检查中,显示能力较差,图像模糊;腹部多普勒超声可更加全面地对病灶及其血流情况进行观察,准确了解病灶部位的供血情况,利于诊断,为临床提供合理的诊断信息[12],但由于其探头频率较高,分辨力较低,难以清晰显示病灶细节。将高频超声与腹部多普勒超声相结合,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病灶及其周围情况,弥补单独使用凸阵探头扫查的不足,有效提高超声成像的诊断准确率;同时联合诊断后,通过超声造影技术,可以了解病灶的血流信号与血管循环,弥补高频超声检查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减少误诊及漏率的出现。经本次研究,对65 例确诊患者进行观察,发现联合诊断仅出现3 例误诊,说明超声联合诊断符合率较高。将3 例胆固醇息肉患者误诊为泥沙样结石,主要是因患者病灶直径<4 mm,且呈高回声,与泥沙样结石超声特征区别不明显。故在今后诊断中,需要结合相应的检查,以此来减少误诊。

综上所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息肉多普勒胆囊
多普勒US及DCE-MRI对乳腺癌NAC后残留肿瘤的诊断价值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儿童双胆囊畸形伴胆结石一例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中的效果观察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21例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哪些胆囊“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