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锐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555)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方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具体指标都作了详细界定和说明,为实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标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机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顺应形势,进行全面转型与升级,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发展水平。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体系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发展理念滞后、基础建设不足、资源结构不合理、服务模式不适应教学需求等问题[1]亟待解决。
《方案》明确指出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作用,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大多制定了运行管理、阅览室管理、读者服务、借阅证使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日常的运行与服务,但还有许多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标准。例如,针对读者丢失古籍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价格较低的图书时,各图书馆一般规定按照图书价格的一倍到几十倍进行赔偿,而在具体操作时,工作人员很难确定读者应该赔偿多少。为此,应该根据图书年代、价值等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标准。只有进一步细化标准,完善规章制度,才能持续提升管理服务工作质量。
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面临工作人员不足的窘境,不少图书馆仅有十几人,有的甚至不足十人,具备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专业背景的更少。人员结构也不合理,老龄化比较严重,青年馆员数量较少。馆员继续学习、参加职业培训以及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由此受到严重限制。事实上,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相关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他们不仅应当加强图书馆学、情报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院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服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高校图书馆陆续向社会读者开放,并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由于硬件设施的局限性、馆藏资源的专业性、工作人员的不足以及主动意识的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开放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将会越来越深入,面向社会的服务将会越来越全面,高职图书馆的进一步开放也将深入推进,不断扩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科学的管理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前提和保障。一些高职图书馆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围绕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进行简单的部门设置,难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根据《2017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分析》,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馆长比例处于缓慢上升趋势,馆长的专业能力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2]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国家实施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顺势而为,转变管理模式,健全组织机构,细化规章、制度、标准,建立适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服务模式。
1.充分发挥读者在资源采购中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体系构建应以院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为定位,充分考虑专业结构、学科设置、行业背景、师资队伍建设等因素,因地制宜,避免资源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3]师生读者参与馆藏资源采购应当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采购读者最需要的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些图书馆还实施了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师生读者凭借借阅证到书商处选书,不必付款,直接借走即可,由图书馆负责结算。此外,要更多发动已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或企业员工参与到资源采购中来,赋予读者决策采购的权限,利用他们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增强采购资源的应用性和技术性。
2.打造校企合作全媒体资源体系。随着资源采购经费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日渐增多,形成了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中文资源与外文资源相补充的馆藏资源体系,为图书馆开展教育和服务工作提供了资源保障。而在新形势下,这些资源其实还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图书馆更需要采购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收集网络开放获取资源,搭建实时互动交流平台,开发微信、移动图书馆等可在移动终端使用的数字资源,建设全媒体资源体系,使得读者尤其是那些在企业实习的读者及企业员工读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多种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所需的信息。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时机,实现图书馆资源和企业信息资源之间的共建、共享和优势互补,联合打造对接企业和产业属性的行业知识库,实现资源建设效益的最大化。[4]
图书馆是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以服务为主导功能和永恒主题,其他一切功能都是通过服务来带动实现的。[5]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实习实训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图书馆的各类服务也应随之转型与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与作用。
1.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开展主动服务。由于人员、物资等多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图书馆往往沿用传统的、被动式的服务模式,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严重阻碍了图书馆职能的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利用移动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技术等新技术随时随地收集读者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更加精准的服务,实现服务工作的现代化、智慧化、多元化、主动化,积极转换读者服务方式。这里所说的读者需求不仅仅是本校的师生读者的需求,还包含社会读者的需求,尤其是本校合作单位的读者需求。
2.以现代技术为依托,丰富服务手段。随着信息、通信、网络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色彩越来越浓厚,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图书馆除利用传统手段完成日常管理、书刊借阅等基本服务外,还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在保障读者隐私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对读者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深层次信息,主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6]要利用网站、数据库、微博、邮箱等平台提供数字化服务,通过QQ、微信公众号、移动图书馆、抖音等载体提供移动服务,借助云舟知识空间服务系统提供移动式交互平台服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自助借还、信息咨询等服务。随着读者范围和业务内容的不断扩大,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技术手段,才能更加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提供所需信息,满足他们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3.以升级发展为目标,拓展服务空间。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主要是读者借阅、研究、学习的空间。近些年,很多图书馆通过建设新馆或对原有场馆进行改造达到服务升级的目的,引进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资源、资料、展览,打造文化共享空间;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打造创客空间;与院系合作,建立图书馆分馆,拓展图书馆物理空间,打通校园读者资源服务“最后一百米”。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继续进行服务空间再造,与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引入文化共享空间;与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人员、设备与技术优势进行创客空间的共建共享;将图书馆分馆建到企业,为实习生和企业员工服务,打造“泛在图书馆”;扩展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互动交流平台等网络空间的服务范围,升级网络虚拟空间。
4.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扩展服务范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图书馆发挥功能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佳,需要改进和完善。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图书馆社会服务应当不断扩展:在服务机制上,除校外读者管理制度外,还应该建立与企业合作、沟通的机制,以期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在服务对象上,除了社区居民外,要重点做好合作单位读者的服务工作;在服务方式上,要更多地采用网络、QQ、微信等移动式、数字式服务,摆脱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服务内容上,除了资源借阅、学习研究、开展文化活动外,还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建数据库,提供“一对一”的信息咨询服务。
目前,不少高职图书馆都存在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业务的开展及功能的发挥。图书馆应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根本,加大力度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全面发展的馆员队伍。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引进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加强馆内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强化专业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公开课等途径,促进馆员能力提升。[7]要建立“馆企合作”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定期派馆员到企业学习专业化、行业化知识,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对馆员进行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馆员技术技能、职业素养。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建设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传统图书馆已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图书馆正在探索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过渡和转型。[8]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应用智慧技术,对图书馆场所、资源、服务及馆员队伍等方面进行智慧化改造,构建智慧化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图书馆。[9]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便捷化、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满足在校生、企业实习学生及社会(含合作单位)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总之,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深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在管理机制、资源建设、育人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读者服务等方面谋求转型,才能顺应职教改革的需求,充分发挥其功用。与此同时,要加大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力度,实现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升级,融入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建设,更加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提供智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