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宁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 青岛 266555)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主要功能之一,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服务水平的高低,其中高职院校老师的科研素养是主要因素。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养不仅是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拟从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学报的角度谈学术刊物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学术素养的作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作为反映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的学报,教师可以从学术刊物上汲取学术成长点,从而提升自身学术素养。
教师的学术素养培育提升工作是所有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高职院校面临自身办学历史较短、经验积累不够、师资不强的现实,又面临高质量生源紧张和教学任务繁重的压力,同时又处在中职和本科学校之间,如何形成自己的科研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是高职院校面对的重大课题。要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必须研究高职院校教师学术素养的一般范围是什么,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情况的现状、优势和短板是什么。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应该是进行应用型研究,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目的是提高学校的实力和影响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水平现状是:科研能力整体较弱,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资源少,缺少有竞争力的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多,横向课题处于起步阶段,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较少,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研究特色不明显。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情况,大多数研究成果的着眼点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素养的对策和路径、科研素养的评价指标和体系等方面,基本上是谈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薄弱,缺乏行之有效的科研激励与评价制度。
学术素养,顾名思义,即一个人在学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学术素养是研究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以及学术伦理道德组成。体现在:分析问题关键点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信息接收加工能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加工试验研究能力、合作研究能力、撰写论文和科研报告的能力、学术研究态度和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等。从理论上看,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元素是信息源和信息载体,而学报的本质决定了高校科研成果最大的信息源和信息载体就是高校主办的学报本身。因此,从信息源和信息载体的角度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取得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量化评价,是一个新的研究点。从实践应用上看,研究透了学报和高职院校教师学术素养二者关系,可以在高职院校内针对教师科研素养方面的短板进行相关沟通和交流,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
笔者随机选取了深圳、南京、广州、武汉、无锡、天津、北京、宁波、长沙、杨凌的10所高职院校,分别以A1、A2、A3、A4、A5、A6、A7、A8、A9和A10表示,这些高职院校均主办有公开刊号的学术期刊,作为统筹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情况的窗口,笔者对这10所高职院校近5年科研论文产出情况进行了整理。数据统一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高级检索,成果时间为“2016-01-01至2020-12-31”。数据见表1。
表1 2016—2020年高职院校教师论文发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5年发文篇数前5名为A1、A4、A10、A3、A5,而平均发文数前5名为A5、A10、A6、A8、A4,有四所高职院校的5年平均发文数低于2篇,按照一所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科研人员一般高于其他职工人数的惯例统计推算,四所高职院校5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发文量不超过4篇,即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年发不了一篇学术研究成果。
从学报刊发内稿篇数占学报发文篇数的比重看,A1、A3、A7、A2、A9学报发校内稿件的比重较高,占40%以上,其中A1学报刊发内稿比例达75%,A3、A7、A2学报刊发内稿比例在50%左右。A4、A5、A6、A8学报的内稿比例较低。内稿在学报稿源中占比高,说明学报所在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以论文形式表现的学术理论成果,这些成果的整理、汇集、发表和传播的任务,主要是由高校学报这一载体来承担。[2]高校学报仍是展示所在高校科研情况的一个窗口,学报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符合高校学报开办的初衷——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
高职院校的科研是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逐渐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在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重点领域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有利政策,但是,在整体上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薄弱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师学术素养依然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术意识是指系统、全面、专业地认识事物,采用科学、客观、合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学术意识不强具体表现在科学研究中不严谨、主观臆断结论、对问题不求甚解等。从学报收到的稿件看,有的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论文选题不精,成文困难。缺乏对问题的整体把握,选题往往陈旧,创新度不高。宏观职教理论论文少,微观教学总结论文多,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少,比如职业教育史、中外职教理论比较研究、职教发展趋势、职教政策研究等。微观教学论文多,指写经验性论文,教学总结、心得和体会,多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缺少理论升华。高职院校的应用型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教研相长,使“教”和“研”相互促进,需要有较强的学术意识,既要深入教学实践,又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提升教学水平的成长点,从而在从事教学领域能系统、全面、专业地认识教学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总结提升,达到促进教学的研究目的。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研究论文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加强这方面研究。
高职院校的学术理论刊物数量少,一些学报是从原来的合并院校接收过来的,新创刊的学报少,这和高职院校庞大的整体不相称。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目前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共有1423所。高校学报是展示所属高校科研水平的一个窗口,大部分本科高校至少主办一份学术期刊,但有公开刊号的高职院校学报大概只有200多家。笔者统计了2018—2019年中国专科院校排名前50名的学校主办公开刊号的学术期刊情况,这50所高职院校中,有20家没有学报,有14家是季刊,有16家是双月刊。高职学报的数量偏少,这也显示出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较弱。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半壁江山,数量多,但在科研上一直处于劣势,总体水平不高,没有较大的发展,这和很久以来高职院校重实践轻理论的氛围有关。教师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评价,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水平,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解逐步加深,重科研和重实践并不矛盾,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会逐渐向好发展。
1.写作不规范。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投稿存在不规范现象。论文规范是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内容,一般认真的作者在投稿前会查看投稿期刊的要求,按照投稿期刊的要求规范投稿,这是提高投稿命中率的基本要求。有的作者投稿却无视投稿期刊的要求,论文要素不完整,撰稿不规范,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图表、作者简介、参考文献等不符合学报要求。这种情况反映出投稿作者治学不严谨,是科研态度问题。
2.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报在对稿件进行初审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作者一稿多投、一稿多发,有的多篇论文内容几乎相同,变换一下表达方式再次发表。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教师缺少科研平台,学术资源有限,科研积累不够,一些老师找不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不了科研梯队,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的确很难,但是,学术不端行为是红线,是基本的学术底线,科研人员应自律。
学报编辑部能够同本校教师近距离地沟通和交流,其在培养作者学术素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培养作者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提高作者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提升作者的写作水平和学术表达力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3]
高校学报是一种由高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联结教学和科研的中介和桥梁。教学和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学报正是高校师生显示才华和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它是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信息媒介之一,它为本校教师提供发表更多科研成果的机会。学报编辑部应该走出去,深入二级学院,专门沟通有关选题、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等问题。一方面为学报做好宣传,征集优秀稿源;另一方面,提升本校教师的论文写作素养,为学报培育潜在的优秀作者。
学报刊载的论文大都是科研人员最新的科研成果,是作者对当前热点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具有一定的学术独创性,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信息库。从学术研究方法上,高职院校教师要学会从名刊、名栏、有代表性的文章中汲取科研的方法、写作的技巧,并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指出,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4]该方案从国家层面对高校学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学报要向教学研究倾斜。对高职院校学报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学报新的成长点。前文已述,高职院校的教师多发表一些实践层面的论文,理论深度上有欠缺。那么,随着高职院校学报办刊方向向教学研究倾斜,那么,对高质量的教学研究类论文的需求无疑会增大。高职院校的老师要抓住机会,发挥教学实践的优势,多思考,多研究,争取发表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文章。
在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的机构设置一般在科研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同校内管理部门配合执行国家关于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办法,将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分门别类,协助相关部门制定更合理的考核政策,发挥职称晋升政策导向激励作用。一般而言,学校为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规范各项政策,拟定一个涉及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考核奖励政策,如果设计得好,的确能让各方面的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充满活力和希望;反之,会导致相反的结果。一个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考核文件必须和职称评聘、岗位竞聘、年度考核挂钩才会起到激励作用。有的高职院校在上级将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高校之后,根据校情校际,制定了本校职称聘用办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体现了职称评审作为“指挥棒”的魔力。在日常考核中,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严格按照文件执行惩戒。
当然,高职院校学报在发挥刊物的引导功能提高本校教师学术素养水平的过程中,除了同教师进行科研选题和学术规范的沟通外,还必须强化自身建设,严格遵守审稿制度,在日常编校工作中结合学术规范典型案例加强同作者沟通,通过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换更好地为校内教师及广大作者服务,从而开拓学报优质稿源,构建作者、学报、编者三者的良性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