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青岛市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对策研究

2021-05-24 08:47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支配青岛市城乡居民

柳 宾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等措施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青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始终处于主导位置。因此,增加工资性收入对于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完善、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展、增收形式日益多元,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1]

(一)可支配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从1949年到2019年,青岛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9元增加到45452元,年均增幅1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4元增加到54484元,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元增加到22573元,年均增长9.4%。

(二)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青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渐由单一的工资性收入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为辅的多元收入模式转变。2019年,青岛市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优化为59.8%、19.1%、8.5%和12.7%。其中,工资性收入不仅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成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见表1)。

二、青岛市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薪酬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青岛市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2019年达到人均27164元,但与北京(41214元)、上海(40025元)、深圳(51617元)等一线城市及厦门(39472元)、杭州(34136元)、南京(36044元)等同类城市相比仍然偏低。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夏季各城市平均薪酬排行榜,青岛仅排在第26位(见表2),远低于一线城市和杭州、南京、厦门、宁波、武汉、成都等同类城市以及无锡、长沙、郑州等竞争激烈的城市,在山东省内低于济南。此外,青岛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先进城市差距呈进一步拉大趋势。以上海和深圳为例,2015年,上海和深圳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分别比青岛高10431元和17602元,2019年则达到了12861元和24453元。

薪资水平是决定一座城市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青岛人才流失问题逐渐引发社会关注,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工资水平较低。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排行榜中,青岛居16位;在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中青岛排第4位,由青岛流入上海的人才占上海吸纳人才总量的4.3%,在上海流入人才的13个行业中,4个行业薪酬位列第一,8个位列第二。

表1 2015—2019年青岛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统计表 单位:元

表2 2020年夏季求职期平均薪酬城市排名 单位:元

(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且城乡差距较大

近年来,青岛市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见表3),且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见表4)。[2]依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资料,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为1.5∶1左右,且低于1.6∶1,超过2∶1的极为罕见。2015—2019年,青岛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一直在2.4∶1以上,工资性收入比则一直维持在2.6∶1以上(见表4),在同类城市中属于比较高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有悖共享发展理念,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都具有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3]

表3 2015—2019年青岛市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 单位:%

表4 2015—2019年青岛市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情况统计表

(三)工资性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面对正在加速到来的“双循环”时代,作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消费水平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水平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工资水平高的城市消费水平就高。根据2014—2019年统计数据测算,青岛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工资性收入均呈正相关关系,尤其与工资性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见图1),说明工资性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有关研究结果也表明,如果不考虑消费信贷,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消费水平的硬约束。受收入水平的影响,青岛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偏低(见表5)。[4]

图1 2014—2019年青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与消费支出对比

此外,作为社会商品购买力实现程度及零售市场规模状况的主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反映着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现实状况。2019年,青岛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城市中排第13名,与国内经济实力和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见表6)。

(四)工资性收入增长形势趋紧

统计数据表明,青岛的工资性收入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见图2)。在全球疫情持续扩散、外部风险挑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青岛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困难因素依然较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压力较大,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与此相应,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难度较大。

表5 2015—2019年相关城市人均消费支出统计表 单位:元

表6 2015—2019年相关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表

图2 2015—2019年青岛市居民工资性收入与GDP增速对比

三、青岛市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偏低

劳动报酬主要表现为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和单位社会保险付款,这一指标可以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来衡量。在同等人均GDP水平条件下,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高就意味着居民从经济增长中获得了较高的福利,也表明企业和居民税负较轻。在国际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平均为44%,我国基本在42%到45%之间,2019年为43.35%。但一直以来,青岛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不仅低于同类城市(见表7),而且低于全国水平。

(二)经济循环效率不高

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用于财产性支出和非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异越大的地区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越低,收入差异越小的地区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越高。长期以来,青岛市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部分同类城市水平(见表8),既说明青岛本地经济循环效率较低,也说明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的收入差异较大。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青岛市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青岛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8197元,在19个大行业中,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为最低行业的3.34倍(见表9)。

表7 2015—2019年相关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① 单位:%

(三)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工资水平以及工资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归根结底取决于当地产业发展特点、优势和阶段,取决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广州、深圳、南京、厦门等城市不仅薪酬水平高,而且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也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电子商务、医疗保健、互联网、网络安全、物流快递等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观青岛,近年来虽然在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但“四新”经济引领、新动能真正主导发展尚待时日,技术型产业缺乏优势,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资本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过高、国企和外企比重较大、民营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薪酬水平的提高。

表8 2015—2019年相关城市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② 单位:%

表9 2018年青岛市分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单位:元

(四)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支撑不足

近年来,部分省市为增加居民收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苏州,先后出台《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工作意见》等,提出了一系列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措施,有力地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青岛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力度较小,尤其在地方政府具有自主权限的地方性津贴补贴发放及激发重点群体活力的相关投入等方面差距更大。

(五)工资性收入正常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2018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当前,青岛市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虽然在不断探索健全和完善工资分配机制,但从总体上说,工资决定和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如平衡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平衡工资增长与地区GDP增长的各类机制等。同样,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也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四、提高青岛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提供更多高薪优质就业岗位

2020年4月发布的《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了“力争到2022年,建成核心要素齐全、融合应用引领、产业生态活跃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发展目标。工业互联网建设对劳动者技能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专业人员的就业门槛,对于构建新型就业体系具有重大意义。2019年,我国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模型数突破1110个、工业App达到2124个,部分平台已形成了超过万人的开发者社区,通过输出智力资源,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促进了就业模式的转变。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的《2020新基建中高端人才市场就业吸引力报告》显示,工业互联网人才平均月薪达1.81万元,居新基建五大细分领域之首。

青岛应充分利用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的定制解决方案平台,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加大引进工业互联网高端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吸引和集聚工业大数据分析、软件研发、机器或自动化设备、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等高端专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汇聚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业模型、工业App等可复制、可推广的工具及解决方案,不断降低工业互联网用人门槛,助力中小企业就业人员提高数字化水平。同时,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领域创新创业机制,探索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新型劳动关系,带动下岗职工、残障群体等弱势群体就业,促进全市就业质量的提升,进而带动全市工资水平的提高。

(二)抓好“两区”建设,夯实城乡居民增收基础

上合示范区和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是国家为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战略举措。“两区”建设对于青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和推动产业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应该抓住用好“两区”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加强区内区外联动,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设施建设,加大面向全国、全球“双招双引”力度,加快资源集聚,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发展,努力把青岛片区建设成青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引领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区,进而实现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城乡居民增收的基础。

(三)深化创新创业型城市建设,以创新创业带动居民增收

2018年9月26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经营的市场主体,直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关联产业就业岗位增加,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实现创新、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作为全国“双创”领跑型城市,青岛应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通过完善思路举措、强化政策支撑、搭建工作平台、创新投入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措施,进一步做优创新创业环境,大幅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更加优质的服务,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并通过科技含量高的创业带动覆盖范围广的就业。同时,要通过创业培训、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平台建设等,鼓励更多市民加入创业队伍,其中,尤其应想方设法促进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促进全市居民有效就业、切实增收。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扩大就业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民营经济在拉动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据麦可思研究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14—2018年,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50%上升到54%,高职高专毕业生则从65%上升到68%。在青岛,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的“生力军”和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军”。截至2020年6月,全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162.84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98%;每万人拥有民营市场主体1714户,位于深圳(2478户)、西安(2195户)之后,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2019年,全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新吸纳就业60.96万人,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总量的81.81%,2020年上半年新吸纳就业30.66万人,占全市新增就业总量的80.71%。当前,应按照《青岛市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确定的攻坚计划和任务,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商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抓“资金”、减“税费”、保“土地”、建“队伍”、落“政策”,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努力搭建民营经济服务平台,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量。同时,不断健全鼓励和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带动就业增长主力军作用,加快形成民营企业带动就业的新格局。

(五)加快农民就业和增收步伐,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通过深化农村教育培训改革,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训模式,促使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目的的教育培训工作走上良性循环道路,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增强其非农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农村转移就业者的工资水平。[5]二是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村“非农”就业水平,从而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同时,要不断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探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一是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让企业有更多利润分配给职工,实现企业职工收入水平提高与企业效益增长的良性互动。二是立足职工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为广大工薪阶层特别是较低收入人群增收提供政策支持,推进企业员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三是规范劳动合同。借鉴苏州经验,引导企业与职工签订以工资增长为重要内容的专项集体合同,确定工资增长的幅度,使工人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四是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具有自主权的地方津贴补贴政策,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增长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和房价、物价上涨幅度。五是切实激发重点群体活力,探索和完善市属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注释:

①本表数据系根据各城市历年统计公报整理。因受GDP统计口径影响,2019年青岛市人均GDP(124282元)低于2018年(128459元),故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高于实际数值。

②根据国家和各市2015—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

猜你喜欢
支配青岛市城乡居民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云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
跟踪导练(四)4
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探究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