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滕正辉
(1.青岛滨海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2.山东大学出版社 少儿分社,济南 250100)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动漫产业取得了广为瞩目的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同时,公众审美意识与文化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运用多媒体技术创作的新兴漫画正逐步成为漫画行业的主流。作为漫画从业人员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专业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落后和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亟待解决。漫画专业应当根据各自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着力加强新媒体技术的融合研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漫画产品的特色化和多样化,推动漫画产业的转型发展。
网络漫画,即webtoon,是网页(Web)和卡通(Cartoon)结合的产物。以资本引入为契机,我国网络漫画市场规模开始迅速扩张。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网络漫画用户已接近1亿[1],相较于2013年增长了4.3倍。从数据上看,我国漫画市场发展前景可观,但在其背后依然存有尚待解决的问题:漫画内容局限性大,读者群体偏向低龄化,教育功能单一,影响力有待提高。不少人对漫画存在误解甚至曲解。近年来,希望我国漫画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呼声日渐强烈。快看漫画、腾讯动漫、微博动漫、看漫画等主流网络漫画平台开始呈现强化现实题材的趋势。
漫画专业日益受到广泛认可。2004年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已有171所,相关专业数量更是达到了1877个。[2]社会培训机构中动漫专业相关课程的开设亦呈逐年上涨趋势。同时,动漫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递增,2019年达11.9万家,较2018年同比上升了32.5%。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漫画专业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不少高校依然将漫画定义为传统动画专业的分支学科,漫画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不在少数,开设漫画专业的院校则屈指可数。专业美术院校中开设漫画专业的也不多,且往往依附于动画数字艺术学院。定位失当,是漫画专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漫画理论作为区别漫画专业与动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漫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事实上,漫画理论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不能用艺术概论、美术史等传统美术理论课程代替。漫画理论主要包括漫画概论与动作规律两大部分。漫画概论又可细分为漫画历史、漫画艺术特征、漫画创作流程、漫画欣赏、漫画批评等。一门没有充足理论体系支持的学科,就似树无根,人无魂。高校漫画专业应将漫画理论作为核心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并在师资配备、课程改革和实训支持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
部分院校漫画专业基础课教学仍以传统纯艺术教学思维为主导,集中于基础绘画技法和基础造型思维训练,团队协作能力训练不足,与产业实际脱节严重,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作用[3],明显与漫画的学科特点背道而驰。漫画,作为一种服务于大众的艺术形式,其造型特征必然要符合多数读者的审美取向。[3]而纯艺术创作者将表达自身对艺术的感悟与理解放到首位,对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是否符合大众审美则并不在意。因此,漫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主流审美意识的把控能力。虽然漫画创作团队相较动画来说要简单得多,但依然需要成员具有突出的团队协作能力。漫画作者,即主笔,不但要与编辑就剧情走向、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反复磋商,还要同助手进行多次沟通。助手不同的绘画风格需要主笔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助手之间也需要合理分工与配合。沿用传统纯艺术教学以个人创作为核心的体系,人才培养显然很难符合漫画市场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漫画的承载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纸媒漫画所占市场比重大幅下滑,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网媒介进行传播的网络漫画。[3]随着媒体技术更新换代的加速,漫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必须进行革新与突破。手机条漫,互动漫画,引入AR、VR等沉浸式体验的新形式漫画逐渐诞生。然而漫画课程体系针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调整相对不足,实训重心依然放在讽刺漫画、四格漫画等形式上,且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多有重复。
近年来,韩国漫画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漫画应时而生。[4]网络漫画是一种将互联网与漫画有机融合的全新的漫画类型,利用电脑应用软件,以手绘板或手绘屏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制作,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读者可以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进行阅读。[1]依靠出众的移动网络速度,韩国智能手机使用率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列,20至29岁年龄段和30至39岁年龄段群体是网络漫画的主要受众。
网络漫画从一开始在网络上发布单页扫描作品的单一形式,逐渐发展为在页面中配以对话、音乐等多种视听语言的综合形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觉信息传递,而是辅以听觉信息的利用,给予漫画读者更加深切的情景代入感。有的作者已开始进行具有一定互动性的多剧情分支交互式漫画创作,让读者也能参与到剧情推进过程,不同的分支选择会导向不同的剧情发展方向,甚至决定某个角色的最终结局。2017年,网络漫画《相遇》更是将AR、音乐、动图、人脸识别等多种元素融入作品,极大地拓宽了网络漫画的表现形式。[2]
由此,对于漫画创作水平的要求被提到了全新的高度。一个原本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职业——漫画编剧,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在网络漫画发展的初期,漫画的创作主要是在个人网络空间进行,故事构思与画面绘制都由漫画作者独立完成。由于漫画篇幅普遍较短,且竞争不甚激烈,此种运作模式尚且可行。近年来,随着门户网站的投资注入,网络漫画的商业机制开始确立,一系列的商业化运作正在对创作方向和编剧水平形成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漫画教育体系依然以传统页漫为主,尚未引入条漫等新兴形式。传统页漫的阅读遵循左右翻动的阅读习惯,存在页面翻动中带来的情绪连贯性阻碍问题,读者需要确认向左读还是向右读。而条漫对读者则没有此类要求,读者滑动鼠标或触摸屏幕,漫画内容就会依次呈现,阅读顺畅度大为提升。相对于页漫的阅读形式,条漫的观看过程更近似于浏览,表现方式更为灵活,与新媒体技术贴合性更高。
漫画表现不再局限于单一视觉信息的传达,听觉甚至触觉信息都可成为表现手段。沉浸式技术的运用为漫画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此背景下,漫画本身与新媒介技术融合需求的提高对漫画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漫画创作者不仅要创作画面,还要针对不同情节或画面制作配乐、音效,为人物对白配音,创作角色专属歌曲,这些都是新时代漫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技能。基于此,漫画专业跨学科教学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多样化已经成为漫画形式发展的趋势,漫画创作不再是以往作者一人完成所有流程的模式。一部好的漫画作品的诞生需要多个工种密切配合。其中,编辑、编剧等角色越来越重要。一些网络漫画平台实施了“提前看需付费,免费看需等待”的机制,要求编辑必须实时关注读者对人物及剧情走向的观点倾向,并及时反馈给作者和编剧,以便对漫画内容进行及时调整。编剧则需要结合平台的付费机制,对漫画剧情推进加以把控,进行合适的“断章”,让读者对新章节的内容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如此才能吸引读者付费提前观看,进而创造更多的盈利。网络漫画的商业机制要求漫画编辑和漫画编剧的培养更加专业化。漫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当进行细化分类,一方面可以吸引对漫画有热情、有想法但并不擅长画画的人员进入漫画行业,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当今漫画行业对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
总之,新媒体时代,漫画专业教育需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特点,满足大众审美及市场需求,借鉴现有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适当完善,推进漫画形式及内容的多样化,探究更适合于网络环境的表现形式及技巧,扩大漫画的影响力,根据网络漫画的商业运作模式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网络漫画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