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岳潭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山东 青岛 266555)
近年来,由于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不强,一些大学生往往难以正确应对学业、就业和人际交往中的挫折,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而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能和技艺,更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追求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是凝聚价值追求和前进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1],也是挫折教育的天然宝贵资源。
许多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一些现实问题依然阻碍着挫折教育的深入开展,亟待解决。
虽然已经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但一些高职院校实际缺少对挫折教育的独立化设计和整体性实施。挫折教育往往被归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课程与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不够明确。而将挫折教育分散到心理辅导、主题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多个环节的设计,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对挫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些学生只关注学习、就业,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既没有意识到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必要性,也缺少调整心理状态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情绪的有效手段。
不同年级学生面对的主要挫折类型不同[2],因而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分。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对教育对象不加区分,忽视不同学生群体在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学业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甚至只在大一的一个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院校虽然重视心理筛查,重视应急事件处置,但是忽视日常挫折教育,往往在因严重心理问题导致的事故发生时才会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课堂讲授、主题班会、报告会等形式,说教式色彩明显,也难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据调查,15%到35%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3],挫折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挫折教育缺乏统一标准和整体设计,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实际上削弱了教育教学效果。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相对不足,对挫折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迁移到实际生活中,难以沉着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挫折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科学归因,锻炼迎难而上、不断前行的精神和意志。[4]红色文化蕴含着目标明确、艰苦奋斗、百折不屈、坚韧不拔等精神内涵,对高职院校的挫折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人生价值反映着一个人的人生目的和意义,体现着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高职院校开展挫折教育,要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中国共产党就带领广大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红色文化蕴含着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人生观,是鼓舞大学生立足本职、不断奋进的价值基石与力量源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一再证明,任何事业的开展,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都需要敢于直面困难,并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倡导将红色文化融入挫折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对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进行正确归因,树立不回避、不逃避的态度,坚定不畏艰险、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的思想,将正确认知转化为积极行动。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高职学生处理矛盾与挫折的精神动力,也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挫折教育要教会学生科学认识和处理得与失、乐与苦、顺与逆、生与死、荣与辱等人生矛盾,学会以认真乐观、积极务实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实干创新、踏实科学的态度方法,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5],可以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将其融入大学生挫折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提升信念教育实效[6],还能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从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应对挫折的精神动力,从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中领会应对逆境的宝贵经验。
红色文化不仅包括勇往直前、献身革命的精神、思想、价值、观念,还包括革命战争遗址、会址、红色故居等实物。物化形式是红色文化精神的载体,是生动而真实的教育素材,可以增强挫折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拓宽课堂之外的教育路径。通过参观和学习,学生可以在一处处遗迹、一件件物品中体悟革命先驱的崇高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基因内化到自身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追求中。红歌、红色家书、红色诗词等红色文化形式也能激发学生昂扬的精神诉求,引领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架起通向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心灵桥梁,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借助新媒体和新技术传扬红色文化,可以突破课堂教学局限,加强挫折教育的直观性、立体感和代入感,提升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判断力,培养耐挫思维,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闪耀着理想高于天的信念、百炼成钢的意志、百折不挠的革命风范,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是高职学生树立正确挫折观的思想源泉。高职院校要将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实实在在地贯彻到挫折教育当中。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挫折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挖掘红色文化和挫折教育的深层关联,明确挫折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将挫折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从专业角度将红色文化内涵融入挫折教育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革命烈士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为国为民的英勇壮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内涵,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对所处的人生阶段、所经历的生活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明晰人生的奋斗规划。此外,要不断提高学生对挫折教育的重视程度,帮助他们在正确分析自己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育炼坚强的内心,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看待挫折。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和挫折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可以不断思考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对照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逆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红色文化课程和挫折教育课程建设。一方面,要将挫折教育独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开设逆商、情绪管理、感恩挫折、红色文化、长征精神等专题课程,对学生进行整体性教育,引导学生正视挫折,掌握克服挫折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思政课和公选课的重要作用,注重运用其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此外,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明确不同阶段的挫折教育重点。要结合大一新生的入学入职教育,开展校史校情教育、生命教育、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了解环境,正确面对可能遇到的挫折。面向大二学生开展人际交往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育,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确立抱负,正确处理好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尽快摆脱不良的挫折心理反应,不断提升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针对进入实习阶段的大三学生,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实习实训岗位特点,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市场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不断提升自我实现的能力。
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榜样人物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在艰难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文化体悟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主客观归因。一方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红色展馆、寻访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经典等活动,深切感知英雄精神,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促进思想提升与转化,增强践行红色文化精神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要通过设定必要情景,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英雄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勇于创新、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体悟人生逆境的作用,自觉地将顽强拼搏的精神迁移到学习、生活中。此外,要主动邀请地方部队优秀士官来院组织军训,通过练军姿、走正步、紧急集合、拉练等半军事化生活的经历磨炼学生的抗挫折意志;组织生存体验教育,锻炼生存能力和应对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勇气及良好的耐挫力。
诗歌、电影、戏曲、话剧等艺术形式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方位的支持,形成了一批跨越时代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精神,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体验。高职院校开展挫折教育要注重红色文化校园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传承红色经典,彰显经典作品的教育价值。一方面,要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物质文化,涵盖建筑物及道路的命名、人物雕塑的构成、文化石的题字、校史馆的陈列,营造看得见摸得着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普遍会遇到的问题,要立足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结合网络素材和技术手段,将红色文化呈现于课堂上、校园中、宿舍里。此外,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好体育课程和活动,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及挫折容忍力;开展以情景模拟训练和团体辅导为主的体验活动,通过竞选班干部失败、求职失利、失恋等场景模拟,帮助学生体验负面情绪和压力,激发克服困难的潜能。
高职院校应当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提升挫折教育的实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不断提升抗挫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