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青
教育研究领域有一对冤家: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两者互不对眼。搞理论研究的人觉得技术研究肤浅,没有深度,因此常常对技术研究鄙视、轻慢。搞技术研究的人觉得理论研究故作高深,不务实,说得天花乱坠,但大多数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这样的暗斗,不知道始于何时,又会止于何时。在我看来,双方都是弄错了“ 斗争”的焦点,误以为研究讲究的是文章好看、耐看,而不是如何更好地改进教学实践。就理论研究而言,即便再抽象深奥,若不能改进教学实践,又有什么价值呢?近年来教育学原理方面的新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对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可能还不如苏联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著作有用(那都是来自实践的真知)。而对于技术研究来说,即使再浅显、再没有内涵,如果能对教学实践产生积极作用,这难道不是教育研究所欲求的目的吗? 所以,评判教育研究优劣的标尺应该是:能否改进教学实践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学实践。除此之外,其他的标尺大概率是虚枉、装饰、无意义的。
日本同行的做法也许很值得学习。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 一书中说:“ 我每周到各地的学校访问,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 年一直如此。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正因如此,才使书本中讨论的学生“ 手势”“ 润泽的教室”等,读来亲切而又令人感动,因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课堂中、教室里的故事。日本东京大学牧野笃教授指出,东京大学一直尝试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终身学习研究室走出大学,在千叶县柏市的居民区推进“ 多世代交流型社区建设”项目,组建当地老龄者的多世代交流型社区建设委员会,促进居民交流的社区咖啡厅开展活动,切实推进社区建设。
我不知道日本同行的研究是否都如此,但这两个案例足以展现他们的教育研究方式。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曾有何克抗、李克东等老一辈技术人,他们走进学校和课堂,亲临实践一线。何克抗老先生背着书包坐在教室听课的场景,依然清晰地印刻在很多人心中。今天,这样深入一线探寻“ 真”问题的研究者,能有几人?
有学者指出,教育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实践性,以我的理解,是指不能一地味强调理论,而要把实践、经验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满足于在书斋中“ 指点江山”的“ 应然”研究,大多是“ 屠龙术”。有朋友甚至说,美国没有所谓的《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 等论著,但我们能说美国的教育研究不发达吗?
所以,重抽象深奥、轻指导实践的教育研究,是迷失了方向。这从小的方面来说,是研究风气的不正;从大的方面来说,则是贻害国民,切不可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