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古诗文当以“趣”为主

2021-01-03 07:22
关键词:诗句古诗文古诗

王 莺

古诗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之外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只要“模糊解读”,适当品味就可以了。至于诗词本身的结构、意蕴、情味完全可以在以后岁月的积淀中,更真切地去“触摸”。把握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当然也以“趣”为主了,学生可以开心地学,有趣地读,适当地品,多多地记。

一、诗解画意,画添诗情

别林斯基曾说:“诗歌的本质就在这一点,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解画意,画添诗情。

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而那些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五彩缤纷的水彩画,又给学生开辟了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天地。学习写景、咏物类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进行形象思维,由画入诗,身临其境,反复吟诵。这时,学生便以浓浓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欣欣然走进诗歌的意境。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我让学生边读古诗,边欣赏图画,找找图上哪些景物是诗中画到的。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那烟雨迷蒙中,渔翁独钓的图景,引发了学生无穷的诗意。有人说:“老渔翁头上戴青色的箬笠,身上披着草绿的蓑衣,在江上钓鱼,自由自在的!”好个“自由自在”!把这首诗悠然脱俗的意趣点了出来!

画家画的插图再美,也无法展现学生从语言文字描述中形成的个性化的形象。想象的,尽管是模糊的,但又是最准确的、最能撼动心灵的。所以,我决定在引领学生透过课文语言进行精神之旅后,也引导学生“画古诗”——把诗文的文字形象语言转化为绘画的视觉造型语言。这个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窥探语文的过程。

在学习了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后,我告诉学生:“这是苏轼根据一幅画来写的诗,你是否可以为我们前阶段学过的某一首诗配个画呢?”孩子们大声叫好,但从第二天交来的作品中看出,情况并不好。于是我用“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些画坛故事启发了他们,然后说:“我们为诗配画的时候,要先想想诗里讲到了什么,哪些是要画的,哪些可以通过别的方法画出来,要让别人看到画,想到诗。现在再想想,我们学的古诗可以怎样配画?”“《春晓》可以这样画,诗人站在桃花树下叹气,地上都是花瓣,花瓣上还有露珠。鸟儿在天空中飞翔!”“也可以这样画,诗人躺在床上,竖起耳朵听,窗户被风吹开了。” ……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描述画面的同时,也在展示自己无穷的创造力;学生在添红着绿、描山画水的同时,也在感受诗的多姿多彩,无穷魅力!

二、曲助诗兴,诗借曲传

从古诗的历史形成来说,本身就是与歌融为一体的。那么,我们不妨尊重古诗与音乐与生俱来的缘分,在学古诗的同时把音乐引进来,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给古诗谱上曲后唱一唱,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古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朗读古诗,要字字清楚,有音节感,读出诗的意蕴。在对古诗略作讲解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示范并指出要点,如尾音适度增强,会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同时,教师用音乐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学习杜甫的《绝句》时,配上轻快活泼的琵琶乐,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学习《敕勒歌》时,配上韵味隽永的马头琴乐,将学生带进“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外草原……学生感情的琴弦被拨动了,他们会突破时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诗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

近、现代许多作曲家为古诗词谱写了新调,近年来的流行乐坛中也有许多歌手把古诗谱上曲来唱,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唱这些古诗词,另一方面也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将古诗填入自己熟悉的歌中唱,用喜闻乐见的歌曲来演绎古诗。这里的唱当然不同于音乐课的唱,因为不用关心歌喉音色、是否悦耳动听,只关心有没有传递出古诗的韵味。这样的方法倍受学生喜爱,既娱乐了身心,还背了诗,学习了知识,同时,大大增强了记忆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三、故事引诗,模糊阅读

孩子最爱听的是故事了,在古诗文中采用故事引路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我就讲了一个故事:“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高兴地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可能是主人也出去春游了!”“因为园子太大,主人没听到!”下面的小听众开始参与了。“诗人也猜呀猜呀,最后他猜想大概主人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踩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诗人在花园外面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地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非常高兴,心想: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接下来读得兴趣盎然。

故事引路,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虽然没有品词析句,但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不自觉地跟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联系,发挥想象,建构起个体的诗的意境。这时同学们头脑中出现的意境也许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又有何妨?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朗读等手段去再次体验、建构。和“故事引路”相似的是“看动画,读古诗”,将抽象古诗情境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刻意花精力去听教师逐字地讲解,只知道个“大概”即可。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心理是开放的,没有任何压力。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滋润。

四、观景吟诗,学以致用

要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就要让学生感受到它与现实生活的接近。熟读、理解、背记了的诗句,别让它们关在学生脑中,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

带学生去恐龙园春游时,教师刚说了一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就引出了学生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有家长告诉我:“早晨叫孩子起床,催了三遍还在伸懒腰,嘴里说‘春眠不觉晓,又要起床了’!”美术老师惊讶地对我说:“今天,我给你们班的学生欣赏水彩画,他们居然异口同声地背起了《江南春》。”让诗能走进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学生就能在简单应用中得到乐趣无穷,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除了抓住生活场景让学生“用诗句”外,教师还可以用文字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诗句与白话文创设的情境有相通之处,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有时是直接引用诗句。如:“来到庐山,走在山间小路上,抬头一看,在高高的山间散布着零零落落的房子,真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有时是活化诗词中的意境。如“伴随第一声春雷,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走来。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她神奇的剪刀,裁出‘离离’的原上小草,裁出‘碧玉’般迷人的柳叶。那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是她神奇的画笔,她描画出红胜火的江花,她描画出绿如蓝的江水。春天真美!”由纯粹的学古诗到改造古诗诗句,并学以致用的过程,不但让学生明白了自己有些认识和感受其实古人早就在诗中有过相当出色的表达,有时不妨借而用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的积累。

学生学习古诗词更有赖于环境的熏陶、活动的促进、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与古诗文“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后,学生自然会用诗人般的眼睛来看万象,用诗人般的耳朵来听万籁,渐渐进入“文学”化的境界。自然、社会、人生,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呈现出别样的色彩!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文古诗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