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梅
古诗带给人们无穷的遐想和深远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带领小学生感受诗人情感和思想,是古诗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每首古诗都有不同的解读层面,不同的解读带给孩子全然不同的感受。诗眼是解读的切入点。很多诗的诗眼,早就有了比较权威的观点,带给读者的解读总是比较固定。然而细品很多诗歌,就会发现,对诗眼的不同解读,会赋予古诗更加丰富的内涵,能带领读者深入诗人内心,多角度感受诗歌的灵魂。这就是“别样的诗眼,别样的诗情”。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古诗,在教学时很多老师会抓住“垂”作为诗眼展开教学。围绕钓鱼,引导学生抓住孩子的形象,体会孩子钓鱼天真可爱的样子。一句一句地去通过解读“蓬头”“稚子”“侧坐”“草映身”“不应人”等词语来评析孩子学钓鱼的调皮可爱的样子和专注礼貌的品质。然而这样的教学是松散的,有串讲的意味,感知的形象也是零碎的。所以准确地抓一个诗眼引领学生理解感悟很重要。纵观全诗,其实其中的一个字作为诗眼是再恰当不过了,扣住“学”字感知小儿形象,有独特的品读 视角。
教学《小儿垂钓》时,我首先抓住“学”让孩子思考:在这里“学”的意思是什么?显而易见是学习,学习钓鱼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学钓鱼将会不会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儿童心理的揣摩充满趣味。其实孩子在学钓鱼时初步学会时是最有兴致的时候,那种投入、痴迷是最深的。那么在古诗中,这种投入、痴迷又体现在哪儿呢?
师问:蓬头稚子学垂纶,你从哪儿读出了他在学钓鱼呢?
生:草映身。
师:为什么呢?草映身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生:草映身就是用草遮住自己的身体,不让别人发现,也是不让鱼儿发现。
师:哦?不让别人发现,不让鱼儿发现,就说明他是刚学钓鱼吗?
生:是的,正因为是在学,或者刚刚学会,所以对于钓鱼的环境特别敏感,希望是躲在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不被打扰,全神贯注等鱼儿上钩。
师:对啊,如果是钓鱼高手,会那么在意钓鱼的环境吗?会一定要找个草能遮住自己的地方吗?
生:不会。
师:是啊,正是这孩子投入专注地学钓鱼,才会那么在乎钓鱼的环境,才会躲在草丛中侧身而坐,这钓鱼小子多可爱啊!
正是因为一个“学”字,才把学生领到了对钓鱼孩子心理的探究上,而诗人恰是借助“草映身”来表达初学垂钓的稚子神奇活现、调皮淘气的形象。
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用语精妙。诗人善于抓住儿童心理,把孩子学钓鱼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在教学时,“遥招手”“不应人”特别适合学生去琢磨领悟诗眼。这两个词语的教学要放到古诗的情境中去体悟,让孩子借助生活经验自己去思考。前文的“学”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既然是在学钓鱼,一个初学钓鱼的孩子,将会不会时,对于钓鱼该如何专注是需要生活体验来帮助理解的。这时候我会问孩子们:你在生活中学什么最开心?又是如何学的呢?孩子们告诉我学自行车啊、学魔方啊、学下棋啊,刚学会时特别激动,天天要练手,其他什么事都打扰不了我学习的劲头。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作支撑,再回到古诗中感悟“遥招手”和“不应人”,孩子们思考后觉得应该是远远地摇摇手,不答应问路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的理解呢?因为这孩童正在学钓鱼,而且可能是刚学会,正是钓兴正浓的时候,说不定鱼正要咬饵呢,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哪顾得上别人问路啊,哪舍得招手和人说话啊,眼前的鱼才是最为重要的呢。这才是一个初学钓鱼的可爱稚子的形象。所以扣住“学”,抓住儿童心理,才能跨越千年,感受到诗人眼中那个“蓬头稚子”的天真 烂漫。
《小儿垂钓》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正确解读也不容易,教师教学一定要善于抓住诗眼,带领学生品味诗的精妙,真正走进诗的意境,让流传千年的古诗焕发出经典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