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魏维
(青岛城市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且要求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指出高等教育要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价值观塑造和情操培养。将立德树人工作和思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外语专业教育应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疏离现象,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心和综合竞争力。
课程思政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体现在各门学科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惠及一生的长效影响。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鉴,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身份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程思政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驾齐驱,共同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课程思政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重视对青年人才主力军的道德和文化培养,大学课程建设也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纲有序展开。
受社会职业导向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教学目标设计和内容安排侧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塑造关注较少,也无法将思政教学理念深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强加的少量思政信息毫无新意,且对就业和生活未产生任何切实影响。课程思政教学作为新的理念长期处于缺位状态,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也没有可模仿的模式,从教者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外语学习的对象是集文化内涵意义和现象于一身的某一种目标语言。语言学习内容包括掌握目标语的基本要素如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以及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能力培养。通过学习目标语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所附带的人文内涵如:政治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要素特点以及人文特色。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和成年后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出现困惑和迷茫,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存在模糊性、情感认同存在浅表化价值认同异化现象。而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外语专业学生更加频繁地接触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价值异化程度与专业理解及实践能力成正比。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例,他们大学四年大部分时间都要沉浸在英语语言基础学习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中。
大一大二专业课程设置以基础课程为主,衔接高中知识顺利过渡到大学专业知识,注重基本功培养如词汇积累、语法巩固、听说能力实践。以笔者所在的青岛城市学院为例,在学院国际化教学思路引导下的英语专业以雅思考试为目标及培养方向,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着力展开教学,第一学年课程为雅思系列基础课程;第二学年继续开展知识输出型系列课程-雅思写作和文化选修类课程。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进入专业视角,培养学生的目标语输入与输出能力,培养语言思维模式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大三大四专业课程以专业方向课程为主,提供专业细分及就业引导,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如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语篇功能分析、翻译实践及实用英语能力提升练习。迎合学生未来考研或就业要求进行分方向专业能力深度培养及提升。同时提升学生对目标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提高理解力和竞争力。第三学年课程为雅思系列进阶课程,第四学年以英语实践能力测验和评估为主要内容。课程设置重在夯实专业实践能力,以国际化考试、考研、就业为工具辅助提升专业整体优势。全时思维转换价值冲击和文化意识对冲是四年专业课程的共有特点,所有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异化信息的影响。
新生代学生喜欢愉悦感较强的体验式教学如:网络公开课、视频制作、特色各异的学习APP等以及线上线下参与式学习如表演、模仿或即兴创作等。频繁文化融合使得他们在深入专业学习时极易受到新文化意识的冲击,疏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会出现语言意识负迁移所并生的“母语文化疏离”现。有些学子渐渐迷失,无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对自己乃至对社会带来了弊端。此时外语专业教师的价值引领尤为重要,他们需要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及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引导青年学子用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培育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年轻的外语专业教师大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可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扮演西方文化代理的身份,盲目宣传西方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加剧了学生们的母语疏离。外语专业负责口语课程的外教更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极易存在误导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的教师则缺乏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找思政要点,也难以展开课堂和教学思政活动。因此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前提是首先要从教者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树立外语专业从教者正确的文化观,思想观和教学观,这样学生们才有机会从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正能量,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将文化传播出去。
要依托外语学习者“面向世界”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外语教学理念设计和教学内容传输中可大量使用传统文化为素材,从听说读写译的多维角度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成目标语与源语言对相同文化因素的多样阐释,力图打破文化壁垒实现真正的文化“对话”。在使用目标语就某一文化经典进行阅读、写作、辩论、口述和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发挥语言的工具性功能,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扬出去,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并提升文化自信心。
网络素材的多元化和学习形式的多途径都无形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也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内容,外语学习的取材可以因地制宜多元化。取材可依托当前以德树人的主要思想,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兴趣。从线上线下、课前课后、学前学后几个方面完整打造教学内容,能够端正学生道德思想、形成正确的政治觉悟并打造过硬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主动参与进学习中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用。
高校外语教师要从思想意识上明确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性,要主动探索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模式并从教师主观意愿出发,真正做到思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教育、政治观点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将思政教学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展开并推广。同时,教师应发扬求知探索创新的精神:提高专业基本功、开展科研工作以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学生的楷模使学生耳濡目染并内化。
外语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多读书读好书并将所学所得输出给学生。同时要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并有独特见解,将心得融合进教学设计及活动内容中去,为学生学习生活答疑解惑予以指导。同时关注党和政府重要政策变化及指导方针,关心教育改革的相关举措和原则,第一时间调整工作计划和学科内容,真正做到“德高为范、身正为师”,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七一建党100周年时所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要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以思政建设为纲,全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强国有我”的决心和力量、“请党放心”的信心和担当。在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信心,坚定爱国之心,做政治觉悟高、专业素养强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