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母语负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以大学生德语学习为例

2021-01-03 05:38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中东欧语言学院李杨
区域治理 2021年47期
关键词:德语复数母语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中东欧语言学院 李杨

一、母语负迁移

19世纪50年代,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首次提出语言负迁移。他提出:“在语言习得中,负迁移是最主要的障碍”。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用错误研究和中介语理论来解释语言迁移现象。1971年,德国学者Grauberg研究发现,母语为德语的学生由负迁移导致的错误占全部错误的36%。在19世纪70年代,语言的负迁移再一次成为语言教学的热点话题。在中国,语言的负迁移现象研究实践比较晚。1994年,戴炜栋提到,任何英语学习者在长时间内都很难避免使用母语思维。1998年,文秋芳总结出,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在总错误中占51%。大学德语专业学生学习德语,多数学生是从零基础开始学起的。也就是说,在学生18岁之前基本上从来没有接触学习过德语。中文是绝大多数中国国内大学德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所以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将母语的语法结构运用到外语当中。有的学得很快,比如德语词汇“die Kummer”发音和汉语“苦闷”相似,所以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样的现象便是正迁移。学习到第二语言的较高阶段时,有些地方与母语相差很大,学习者会习惯性地套用母语的学习用法。比如,汉语中没有过去时态,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说德语的时候就会经常忘记要使用相应时态,这种现象则称为负迁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于外语的学习。

二、负迁移对大学生学习德语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词汇、句法、语用层面的负迁移。

(1)词汇层面。母语负迁移是德语学习的一大障碍,首先体现在对词汇的理解及应用上。由于国内高校在德语学习初期通常采用翻译法(Grammatikübersetzungsmethode)来进行词汇教学,所以在有不同的德语单词对应同一中文释义的时候,学生就会分不清楚两个单词的用法,混为一谈。比如“der Begriff”和“die Bedeutung” 两个词汇对应的中文解释相近,都有“意义”的意思,学习者往往会混淆这两个单词。其实这两个词汇的释义和内涵侧重点并不相同,“der Begriff”侧重于“概念、观念”而“die Bedeutung”侧重于“重要性、价值”。德语词汇与其所对应的汉语词语或许表面意思相同,但深层释义相异,两个民族的语言含义不可能一一对应。如果没有深挖词汇的意义,学生就会造成词汇使用上的错误。除此之外,另外一个的难点就是词汇的固定搭配,比如“benutzen”和“anwenden”虽然意义同为“使用”,但是使用的事物却有所不同。“anwenden”意思侧重于“使用”,常见的搭配是“Methode(方法)”“Technik(技术)”“Technologie(工艺)”等而“benutzen”往往指使用具体事物或工具,诸如词典、房间之类的。词汇中的固定搭配往往是一门语言独有的,想要学好固定搭配,就必须结合所涉及词汇在该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内在含义,以及其在句法及应用情境方面的差别。要避免将汉语词汇直接套用到德语的固定搭配中,因为两种语言的词汇释义存在差异,生搬硬套会导致意思不准,甚至出现错译、错用。

(2)句法层面。在学习德语的基础阶段,句法负迁移较为普遍。汉语和德语的句法结构差异大,德语句法遵循框架结构,动词是一个句子的中心,而汉语中的语法关系常通过线性排列词汇来表示,德语的句法结构通过增加词缀或者通过单词本身内部变化来体现。比如汉语“昨天我买了一本书”使用副词“了”以及时间状语“昨天”来表达时态,动词没有进行时态变化。所以学生按照汉语去套用会说出“Gestern kaufe ich ein Buch” 不进行相应的时态变化,而德语中要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动词作为句子中心,是一定要发生时态变化的,正确写法为“Gestern habe ich ein Buch gekauft”。大学生在学习与母语排列方式全然不同的德语句法构造时,会逃避性地选择套用母语的语法结构,产生负迁移,阻碍外语学习。

(3)语用层面。语用层面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写作和口语当中。汉语文章讲究迂回式,即螺旋型思维,而德语不同,德语的写作要求明确。比如,议论文注重列举论据,辩证讨论客观事实,不会过多地修饰,需要充分地论证。汉语写作时,学生常常会避开主题,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入手进行阐述,把主要内容和主旨留在最后,逐步达到高潮。因此,很多中国学生在写作时不会用主题句子,或者主题句子不明显,受母语文化思维的影响,喜欢在写作时绕圈子,使文章结构呈现螺旋型。在德语写作中,大部分学生在写作初期也会出现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也就是没有或者很少以相关事例或者数据去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写作方面的问题。在口语上,汉语表达也是比较含蓄委婉的,比如“吃了吗”“你去哪儿”在中国人心目中基本是一种寒暄、问候,但是在德国人眼里就是认真的问题,需要详细回答。当中国人拒绝他人,经常会说“下次吧”“改天”“再看吧”,而德语母语者往往不能够理解,这样在交流中也会造成一定的误会。不过,以上口语中的文化冲突将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缓解。

三、中国德语学习者典型负迁移案例分析

(一)名词单复数使用混乱

德语的名词复数特点是不同的单词复数规则不同。比如“der Lehrer (男教师)”的复数是“die Lehrer(男教师复数)”,而“die Lehrerin (女教师 )”的复数是“die Lehrerinnen (女教师复数)”。中文里的名词是没有复数概念的,再加上德语复数变化不规则,只能单个记忆,这导致了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即便是到了较高级别也会出现单复数使用混乱的情况。在平时的表达中就会出现“Wir haben drei Lehrerin(我们有三位老师)”(“老师”未变成复数形式)这样的表达。虽然说不影响理解,但是也是母语负迁移的一个体现。

(二)对于人称代词“你们(ihr)”的动词变位概念模糊

在初级学习过程中,对于人称代词 “你们”对应的动词变位,学生普遍掌握得较为薄弱,原因在于“ihr(你们)”不管是在阅读文章中,还是在口语中,或者是在写作中,使用都不如其他人称频繁。因此,学生对“ihr(你们)”对应的动词变位也使用得不多,需要使用“你们”的场景不多,再加上由于不熟悉,自己造句的时候也会有意去避免,所以使用起来就更加生疏了。这种现象在不规则动词变化上更加常见,比如说动词“wissen(知道)”,不少同学会在口语中说“Ihr weißt”(你们知道)而正确的说法是“Ihr wisst”。

(三)反义疑问句的回答方式

汉语和德语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反义疑问句上。德语反义疑问句的回答方式一直是中国语言学习者遇到的难点之一。以“Gehst du nicht nach Hause(你不回家吗)”为例,如果肯定回答,那么答案将是“是的,我不回去”中国学习者受到母语影响,常常回答成“Ja,ich gehe nicht nach Hause(是的我不回去)”。但是目的语应当是“Nein,ich gehe nicht nach Hause(不,我不回去)”。

以上提到的三个范例都是母语负迁移导致语言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母语者对学习者语言的理解,不妨碍学生的表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防止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常常会忽略掉这些问题,不进行或者较少进行纠正。

四、德语专业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

高校德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成年之后进入大学才开始学习德语,所以在学习中有母语负迁移现象是很正常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目标语语言本身,即词汇、句法及语篇诸多方面着手,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比如强调单复数的表达方式不同容易引起歧义,在学习初期强化练习“你们(ihr)”对应的动词变位。另外,不要过于依赖学习软件,而是在到达相应水平之后逐步使用纯德语的词典,这样可以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减少“中式德语”表达。

(二)强化目标语言输入,培养德语语感

Krashen 认为,真正解决母语负迁移在于运用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这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可理解性材料,符合学生水平的德语阅读和听力材料。Krashen 的“输入”假设指出,语言的有效输入必须遵循“i+1”的原则。“i”是指二语习得者目前的二语水平,“+1”代表略高于二语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另外,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德语口语水平,确保所教学知识的正确性,以及课堂上大量语料的输入。除了大量的语言输入,还要保障学生的语言输出。在输出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有些学生不敢表达,因为他们怕自己出错被其他人嘲笑。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要过于关注语言的正确性。

(三)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调查得知,德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遇到生词和短语倾向于使用电子词典德语助手,并且用汉语标记以学习新的知识。在口语任务的准备过程中,他们喜欢用中文构思,然后将自己的中文稿翻译成德语。以母语为媒介的学习方法不可避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母语负迁移。因此,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高年级的同学应该尽可能使用全德文的词典,抛开母语思维,逐步培养用德语思考的喜欢,努力克服母语负迁移,以减少中式表达。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用德语进行思维导图,而不是用中文写下文章然后逐字翻译。

五、结语

本文浅析了母语负迁移对大学生德语学习的影响,研究负迁移产生的影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区分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必要性,重视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也能让大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不再惯性地套用母语思维。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当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从大量的德语文章中积累词汇,学习原汁原味的德语表达,培养德语思维的模式。另外,德语中有大量的固定搭配,其含义不能直接用汉语思维去拆解记忆,而要结合德语词汇的内涵及使用条件、环境去记忆,即了解固定搭配的使用语境。除了以上两点,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到母语的干扰并且改变,不再使用先写汉语然后全文翻译这种方法去写文章,而是用德语做笔记和思维导图。学习离不开实践运用,在理解词汇深层次含义的基础上,多说、多写、多练,使语言学习的“输入”和“输出”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德语复数母语
评析复数创新题
求解复数模及最值的多种方法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引入
母语
复数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