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娟 王林平 肖岩 杨富增 崔爱军 田佰通 梁栋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实施团体心理治疗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病例选自在2019.07-2020.07时间内,来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医处于康复期的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作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药物治疗,患者继续巩固期的药物治疗方案,即足量齐拉西酮,即120-160mg/d。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之上,为患者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对比患者治疗效果,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社会功能评分及SCL-90各因子变化评分。结果:患者治疗前PANSS及NOSIE评分对比无差异(t=1.359、1.156,P>0.05),治疗后评分对比中实验组显著好于对照组(t=33.445、35.440,P<0.05),其中,PANSS评分治疗前实验组为90.36±3.32分,对照组为89.45±2.36分。治疗后数据为50.36±3.21分和75.32±3.21分。NOSIE评分治疗前实验组为89.34±3.25分,对照组为90.34±4.12分。治疗后为50.21±2.33分和73.32±3.21分,且患者治疗前社会功能评分对比无差异(t=1.6308、1.0882、0.7656、1.0900,P>0.05),治疗后实验组显著好于对照组(t=27.6699、15.9103、52.5368、49.5708,P<0.05),治疗后实验组各指标数据为95.32±1.12分、93.16±2.37分、92.36±3.11分、93.15±1.31分和95.32±1.11分。对照组为74.36±3.31分、74.12±3.45分、74.66±6.01分、78.32±1.11分和75.02±2.23分,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SCL-90各因子变化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t=9.856、21.377、27.465、29.370,P<0.05),其中,实验组焦虑、抑郁、敌对和精神病性的数据为38.96±4.25分、40.12±3.36分、20.36±4.98分和10.58±3.36分。对照组为49.63±5.03分、59.16±4.25分、49.63±4.15分和27.89±1.25分。结论:在治疗处于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时,辅以团体心理治疗,可有效增强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还能够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改善其社会功能,适宜临床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有效性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病类型,诱发该病的因素较多。很多患者在发病之后会表现出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因而会影响到患者自身健康。所以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为了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需要给予患者科学的治疗方案。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发现,以药物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控制与缓解其病情发展。而团体心理治疗则是新时期患者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在该项治疗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缓解了患者自身病情。且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可提高对患者治疗的指导能力,进而为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奠定一定基础,故而易被患者所认可。鉴于此,本次研究选择在2019.07-2020.07时间内,在本院接受治疗且处于康复期的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患者治疗期间,辅以团队心理治疗的价值,现展开具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对象为74例处于康复期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对象均分为2组。在实验组中,男女患者占比为20:17,患者年龄均值为(37.63±3.36)岁。对照组患者构成为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均值为(36.68±3.52)岁。纳入标准: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患者同意研究,符合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患有精神沟通交流障碍者。对2组基础资料,采取统计学软件展开比较,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较小符合临床研究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仅以药物方式治疗,患者继续巩固期的药物治疗方案,即足量齐拉西酮,即120-160mg/d(生产企业: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623;规格:20mg)。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之上,为患者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具体实施如下:①由专业心理治疗师为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整个治疗持续8周,1周实施1次,1次60min。②治疗内容梳理,让患者相互介绍,做好患者个人信息和疾病情況记录。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为患者进行治疗方案设计。给予患者科学的治疗规划,在治疗目标构建上作出科学的分析。③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转归情况。做好患者心理治疗干预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完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指导,培养患者用药依从性,并且要提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进而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奠定基础。④做好患者治疗中的不良情绪控制,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认识,让患者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提高患者对治疗指导的接纳能力。⑤做好治疗过程中患者团体心理治疗收获和感受的总结和记录,让患者将团体心理治疗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治疗前后PANSS及NOSIE评分对比,主要以PAN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和NOSIE(住院患者观察量表)为患者测评,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②患者治疗前后社会功能评分对比,采用国际量表评估中的要求,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和总体精神等五项指标进行评价,采用评分制,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关系。③患者治疗后SCL-90各因子变化情况对比,主要从焦虑、抑郁、敌对和精神病性四方面进行对比,采用评分制,分数越低表示变化情况越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应用SPSS18.0,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检验以x2;计量资料以t值表示,检验以(x±s),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统计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PANSS及NOSIE评分对比
患者治疗前PANSS及NOSIE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对比中实验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其中,PANSS评分治疗前实验组为90.36±3.32分,對照组为89.45±2.36分。治疗后数据为50.36±3.21分和75.32±3.21分。NOSIE评分治疗前实验组为89.34±3.25分,对照组为90.34±4.12分。治疗后为50.21±2.33分和73.32±3.21分,见表1。
2.2 患者治疗前后社会功能评分对比
表2得出,2组治疗前各项社会功能比较,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较小;后实验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各指标数据为95.32±1.12分、93.16±2.37分、92.36±3.11分、93.15±1.31分和95.32±1.11分。对照组为74.36±3.31分、74.12±3.45分、74.66±6.01分、78.32±1.11分和75.02±2.23分。
2.3 统计并比较2组SCL-90评分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SCL-90各因子变化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其中,实验组焦虑、抑郁、敌对和精神病性的数据为38.96±4.25分、40.12±3.36分、20.36±4.98分和10.58±3.36分。对照组为49.63±5.03分、59.16±4.25分、49.63±4.15分和27.89±1.25分,见表3。
3 讨论
该研究成果与严顺琴等人研究成果相符,其中,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总分值为96.36±1.63分。最后,患者治疗后SCL-90各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SCL-90各因子变化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其中,实验组焦虑、抑郁、敌对和精神病性的数据为38.96±4.25分、40.12±3.36分、20.36±4.98分和10.58±3.36分。对照组为49.63±5.03分、59.16±4.25分、49.63±4.15分和27.89±1.25分,该研究成果与李海根等人研究成果相符,各个指标内的得分为38.96±4.25分、40.12±3.36分、20.36±4.98分和10.58±3.36。由此可见,团体心理治疗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可满足患者对于治疗服务的需求,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对于处在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开展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团队心理治疗方法,可有效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与依从性的同时,还能改善其社会功能,故而最终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仪玉伟,李雪霓,魏时懿,等.团体心理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影响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05):851-854.
[2]肖剑英,张雪花,刘冠君,等.支持性-表达性团体心理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及自知力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20,22(09):1384-1386.
[3]刘晓亲,龚定宏.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护者认知团体心理治疗的近期与远期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07):867-873.
[4]石银燕,夏泳.团体心理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疗效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06):957-960.
[5]刘海平,陆小兵.团体心理治疗联合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05):846-849.
1作简介:姓名:李丽娟,性别:女,出生日期:1984年9月17日,学历:本科,职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精神疾病物理治疗,药物联合中医方法或者物理治疗
通讯作者简介:姓名:王林平,性别:女,出生日期:1986.01.03,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疾病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