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华 阮俊 田玉玲 杜菊梅 梅玲华
【摘要】目的:分析血药浓度监测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8例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1:1分为对照、试验两组。均使用阿戈美拉汀片,对照组根据临床疗效变化调整用药剂量,试验组根据血药浓度变化调整用药剂量,比较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的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4周、8周后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不良反应率更低(5.88%vs26.4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监测抑郁症患者的血药浓度,指导患者个体化用药,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抑郁症;血药浓度监测;HAMD评分;不良反应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典型症状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严重者伴有妄想、幻觉、自伤等情况,不仅病程长,而且治疗难度大。相关研究称,5-HT受体拮抗剂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监测血药浓度变化,能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此,本研究选取68例抑郁症患者为对象,分析了血药浓度监测对疗效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我科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8例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1:1分为对照、试验两组。对照组内,男、女分别有15例、19例,构成比为44.12%、55.88%;年龄最小21岁、最大58岁,平均(38.42±7.95)岁;病程3-11个月,平均(7.35±2.67)个月。试验组内,男、女分别有14例、20例,构成比为41.18%、58.82%;年龄最小22岁、最大57岁,平均(37.95±8.84)岁;病程3-12个月,平均(7.94±2.80)个月。对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P>0.05,可对比研究。
1.2 纳排标准
(1)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经精神检查和量表评估确诊;病历资料真实完整,知晓本研究且签字确认。(2)排除患者:心肝肾器质性病变,酒精依赖,严重躯体疾病,合并其他精神疾病等。
1.3 方法
患者均使用阿戈美拉汀片(江苏豪森药业,规格25mg×14片)治疗,睡前口服,1次/d,初始剂量为25 mg,最大不超过50 mg。
对照组34例患者根据临床疗效变化调整用药剂量。试验组34例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用药后2h规范采集静脉血3mL,经离心处理后取上层清液,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变化调整用药剂量。治疗时间均为8周。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評估抑郁程度,包括17个项目,正向评价。(2)统计不良反应情况,较为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失眠、便秘等。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5.0软件,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不良反应表示为(例数,百分率),进行卡方检验;评分结果表示为(均值±标准差),进行t检验。当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抑郁程度评分比较
从统计数据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的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4周、8周后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用药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2例,包括恶心呕吐1例、失眠1例;对照组出现9例,包括恶性呕吐和失眠各3例、头晕头痛2例、便秘1例,对比可见试验组不良反应率更低(P<0.05)。见表2。
3讨论
抑郁症的平均起病年龄是20-30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成人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4%。该疾病不仅病程长,而且病情迁延反复,积极规范治疗才能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阿戈美拉汀属于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5-HT2C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部位神经元的可塑性及神经元增生有关,通过改善情感状态,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该药物口服吸收快速,服药后1-2小时即可达到血浆峰浓度,但不同患者的生物利用度有差异;而且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多,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选取68例患者,试验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此为依据调整用药剂量。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4周、8周后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更少(P<0.05),和廖波研究结果相近,说明血药浓度监测可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监测抑郁症患者的血药浓度,指导患者个体化用药,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苹苹,林芳彬.度洛西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和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0):4642-4645.
[2]卢瑾,李凌江,许秀峰.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评估与诊断[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3):169-171.
[3]李东盈.度洛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22):42-44.
[4]李晓华.认知疗法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3):7-9.
[5]廖波,李彦,高镕,等.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障碍的应用及效果评估[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10):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