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军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遍及,多媒体教学也不断走进学生的课堂当中,学好初中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把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育教学相结合,很好的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单一性,为初中历史教学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还能让学生有兴致的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来。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教学、整合
初中教育教学随新课改的不断推动,教学的方法、形式和教学战略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升华。在当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已不断成为学校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手段,它的应用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有一些问题,所以将对多媒体适用于历史课堂进行浅析研究,从而进一步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一、对多媒体教学资料进行合理分化
现阶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为教师辅助授课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在进行历史课件制作时,应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理念为学生展示出来,要依据学生个人的汲取能力、总体水平、学生特征和多思维能力将历史知识表达出来。教师做多媒体课件前,要把教学内容上的重难点提前进行研究,将课堂教学的进展度把控好,了解哪些内容需要使用多媒体来进行展示,再去进行历史课件的制作。
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先帮学生进行章节内容的疏导,对其中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的重要事件通过影视相关的片段来为学生进行展示,学生更能清楚的通过大屏幕了解到红军长征的境况,让一些课上不专注的学生迅速投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要注意不能盲目应用多媒体,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来对多媒体进行应用,在日常进行历史素材抉择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特征结合起来,例如:男女生的比例、学生的爱好、思维水平、思想需求等等,让多媒体素材把其优势发挥到最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面对一些知识难点,就会较为轻松的掌握。还有,教师必须要控制好多媒体的使用时长,把控住上课节奏,结合精简的板书,为学生梳理内容的重点,有效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很好的将书中人物、事物化无声为有声,由无色变彩色,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内容立刻鲜活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为学生带来了积极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从而保障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比如,教师在讲《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在课堂上可为学生播放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影视节选,很好的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教师随后结合课本教材为学生理清事件脉络。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带领学生穿溯到历史中去。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与其他“起义者”进行问候交流,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更好的融入到历史学习中来,学习氛围得到空前高涨,学生也会因此提高自主性,在课本和多媒体的辅助下寻求知识的真谛,在实践研究中获取历史真知。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往往凭借直觉来的印象最深刻,像一些繁杂的概念知识,凭直觉也可以有效的刻在大脑相册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多层面的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他们更能直白地感受历史发展的进程、祖先的迁徙、重大变革事件、世界各国的政治面貌等等,让客观思维与主观思维相互碰撞,表象知识与本质知识巧妙融合,学生会处于一种大脑活跃的思想状态,他们的思维模式将达到解锁,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五四运动》时,可以播放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拍摄的相关影视精彩节选展示给大家,如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员等,共同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方法,来对当局展开反击的情景,借助影视很好的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会对其中的重点人物爱憎分明,很容易区分各种人物特性,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五四运动是我国革命史上化时代性的重大事件,也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以此增强学生的革新观念,并把我国传统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性加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推动学生向上发展的重要导航,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发电机。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整合,可将课堂氛围轻松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为教师节省了时间。当然,多媒体教学中仍存有一些问题,若教师不能掌控好多媒体的使用技巧,难免让学生陷入知识混杂的困境。因此,教师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问题交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力量,让历史教学迈向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杭含辛.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232.
[2]钱芾生.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應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S2):225-226.
[3]程守森.初中历史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