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琼兰
摘要:小学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特点,通过系统的对学生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表达以及文字输出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习素养。这需要语文教师首先通过将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形式,让课堂内容为学生语言练习提供内容依据。其次通过和学生多方位的沟通,为学生构建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课堂,加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语言表达练习的机制。最后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表达;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学科中有机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加强学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传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填鸭式的灌输学生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对语言练习的正确学习习惯。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快速的掌握坚实的语言学习技巧,在结合日常中合理的练习,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
一、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丰富教学资源
小学生想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离不开广泛的借鉴和练习,学生有机的结合大量的教学资料可以开拓语言表达的思维和方法,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完善自身的语言体系。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扩展现有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以学习和参考的材料,让学生有着可以借鉴的方向。这样,学生可以活跃现有的语言思维方式,将语文知识通过学习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使其真正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加强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堂内容时,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学习感受,从而从根本上优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的方式,让本节课堂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学生运用形象化和开放性的思想加以学习。学生在多媒体构建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能加强对本节课堂知识的感知能力,由此将学习情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效丰富自身的语言学习体系。
二、构建民主教学课堂,加强学生地位
语文教师还要关心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以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为教学方向,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自由语言表达和学习的宽松学习课堂。这要求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和教师之间是没有距离的,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下,可以暂时的忘记课程的学习压力,自由的在课堂中进行交谈和学习,无形当中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建立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自信心。
例如,在“我来编童话”习作课堂上,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一开始让学生自由的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描述有趣的童话故事。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里,教师鼓励学生逐一为大家讲述自己编制的故事,以此为学生创建一个可以自由畅谈的灵活空间,由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节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民主的课堂练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下,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兴致。
三、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强实践能力
生活和教育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生活中贯彻教育理念,在教育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两者可以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力度,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语言表达方向发展。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进行灵活的对话练习,极大的丰富了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建立一个可以熟悉的学习场景。學生在实践练习中,结合生活化的思维模式,可以将语文知识变得简单化,同时可以在不断的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下,更加从容的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课堂内容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用真实的胡萝卜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可以通过直接的观看胡萝卜的形态,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然后语文教师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的在课堂上结合本节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探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的练习形式。在学生实际交流练习中,教师针对学生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规范,优化学生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场景中,更加充分的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的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优化自身的语言体系,需要教师立足于小学生当前的发展实际,帮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学科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结合信息技术,有效的拓展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帮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更加灵活的学习。通过以生活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领悟能力,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练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蔓.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问答与导学,2019(34):38.
[2]王志坚.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中),2019(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