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虹霞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应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热频词汇,如何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作为祖国花朵的培养者,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究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从实质上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重点讨论了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一个新领域,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思考;核心素养;教学
引言:
阅读的问题最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发展,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不利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对如何展开小学语文阅读进行思考,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让学生具备有较强的专业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明白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母,能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只有在阅读上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够在未来语文学习上无往不胜,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成绩。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内涵和特征
语文与其他学科是有相同的地方的,小学教育学科之间都是相互交融的,每一个学科都密不可分,小学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处于未成熟的阶段,老师需要训练他们的多方面发展能力,这样就离不开小学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是目前基于应试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明确了小学阅读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部也曾经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就是为了要促进小学教育的具体实施,以及培养小学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以及能够正确认识语文阅读的价值性,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开拓一个正确的道路。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教学思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学习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语文老师不能够只站在课堂上去给大家进行讲解,而是应该采用多种阅读教学手段来激发小学学生對阅读的学习兴趣,不再只是传统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应该去深入挖掘阅读的乐趣。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中去。
(二)采用灵活采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理解
教师应该积极的借助当下的流行材料或者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对阅读的深入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或者下课前请学生来播报当天或者最近的时事政治,来充分挖掘学生对时政信息的感知力,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提升班级内学生的阅读水平。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能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借助分层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当前阶段,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会采用分层阅读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教学来说很有效果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不太一样,所以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分层教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带来的各种情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可以依照学生学习能力来进行分层。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分为A、B、C三个层次,依次为阅读能力比较优秀的学生,阅读能力中等的学生,阅读能力偏弱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设置不同的问题,让这些学生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加强。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意味着教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完成了一半。但是对如今学业压力如此繁重的小学生来说,挤出时间去阅读就意味着自己可能耽误了更多的学习时间。所以要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扭转学生的观念,打破学生对阅读的偏见,让他们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这样他们才会花费时间去阅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和名著的形式尽量节省他们的阅读时间,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因找不到优秀的书籍资源而不能培养阅读兴趣的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类或几类书籍,让他们先从阅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来培养阅读兴趣。因为不可能每个人对任何种类的书都会产生兴趣,所以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去阅读相关的书籍,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结语
以上观点论述了基于核心素养在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有趣的问题、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良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