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下 吉林省企业招工用工情况及对策建议

2021-01-02 23:45王锐林清冠
科技智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新冠肺炎疫情就业

王锐 林清冠

摘  要: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危机对吉林省就业的影响机理,在调研吉林省企业招工用工微观行为的基础上,分别从企业和劳动者的维度分析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吉林省企业缺工的原因,提出健全扶持政策,加强资金支持;搭建对接平台,引导企业招聘;精准施策,加强用工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人岗匹配;建立引导机制,激发主体作用;发挥中介作用,推进共享用工等举措。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就业;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12.02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terprises in Jilin Province under Normal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ng Rui1  Lin Qingguan2

(1.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Center of 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44;2.Jilin Provincial Employment Service Bureau,Jilin,Changchun,130022)

Abstract:Based o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COVID-19 and other public health crises on employment in Jilin Provi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shortage of workers in Jilin Province under the normal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and worker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micro-behaviors of enterprises in Jilin Province,and puts forward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financial support,build a docking platform to guide enterprises to recruit;build a docking platform to guide enterprises to recruit;implement one enterprise one policy,strengthen employment services;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match between people and posts;establish guiding mechanism,stimulate the main role;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promote the sharing of labor and other measures.

Key words:COVID-19 epidemic;Employment;Labor market;Enterprise employee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造成很大冲击,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虽然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市场压力依然较大。2021年,中国将有超过900万名大学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但有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有的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2021年上半年,我国有19个省份GDP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而吉林省GDP仅为6083.46亿元,在29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西藏、新疆)中排名第24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稳岗扩岗的拉动作用不强,就业岗位总量少的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从短期看,中国积极面对疫情的冲击,各级政府出台的疫情防控政策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企业稳步复工复产,经济得到恢复。从长期看,世界疫情防控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的部分地区疫情时有发生,疫情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结构冲击可能长期持续,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供给、产业结构的影响仍然较大,尤其是对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的影响仍在增加。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冲击的相关研究

一般认为公共卫生危机的冲击机制主要通过需求渠道、供给渠道和预期渠道产生作用。消费、劳动力和风险溢价是单国模型的3个主要变量。就开放经济体而言,公共卫生危机的冲击需考虑贸易渠道的冲击。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的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危机会从供给侧和需求端对宏观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冲击,进而影响中长期的经济周期。新冠疫情对我国各部门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冲击,引发强烈的风险溢出效应。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与日常消费行业的风险输出力度提高,主要的风险接受方为医疗保健、公用事业以及工业板块。杨子晖等认为,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医疗保健、公用事业受疫情冲击较小,风险溢出效应均不显著。[1]胡滨等认为,新冠疫情对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运输的冲击效应显著高于其他直接冲击,从产业结构上,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大于第三产业。[2]

(二)公共卫生危机对就业冲击的相关研究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存在经验性正相关。人口要素及其配置的总量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劳动力流动障碍、职业隔离等使就业市场出现偏离,且在性别、产业和区域间呈现结构性特征。政策应对需加强产业部门内部劳动就业与收入结构优化。郑联盛等认为,在疫情冲击下,GDP增速和就业水平均出现下降,第一产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且结构性突出。[3]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使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下挫6.8%[2],从结构性看,在劳动力需求方面,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出明显萎缩,而隔离举措使劳动力生产要素供给中断,尤其是2.9亿农民工省内及跨省就业难以顺畅进行。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特征,部分脆弱群体面临较大的收入受损风险。李少星等认为,必须实施与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经济增长促进政策,完善救助体系,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开发应用和集中统筹,建立联防联助联发展的社会治理新机制。[4]高文书、张桂文等学者的研究,提出做好援企稳岗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劳动关系,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等方面对策建议。[5-6]新冠肺炎疫情和春节假期重叠导致返工困难,增加就业总量压力,供需矛盾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李晓等指出,中国短期内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保增长”调整为“保就业”,中长期应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扩大金融业开放和积极推进国际经济协调。[7]

(三)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政府对策的相关研究

政府在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需统筹考虑全国与地方、短期与长期、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关系,压实属地政府管理责任。中国疫情防控的经验表明,政府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是控制公共卫生危机的有效手段,而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相对放任自由结果大相径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需关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好货币、财政、金融、就业等宏观政策。定向财政支持、税费调整和货币政策支持等扩张性政策具有稳增长、稳就业和稳工资功能,能带动产出和就业水平恢复,但各产业和各劳动类型对政策的反应具有差异性。政府需更多地采用“直达性”政策,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部门和劳动者。姜长云等认为,优化统筹协调能力,补齐应急管理短板,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8]政府还需着力解决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运输的问题,恢复劳动力供给和正常的交通运输水平。在保障受疫情冲击人员、家庭和重点地区的基本生活供给和及时诊治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民生保障,确保基础公共服务供给,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关于科技创新与新冠肺炎疫情关系的相关研究。汪阳洁等认为,在疫情冲击下,市场需求变化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需求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9]为促进科技赋能疫情防控,政府需支持科技企业攻关,积极减负稳岗,鼓励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孙圆认为,科技赋能疫情防控要优化顶层建设、促进成果转化、调整法律制度、助力科技下沉,完善疫情防控网。[10]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吉林省就业的影响机理

后疫情时期的经济下行、消费低迷、收入下降和失业问题等仍是各级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点。笔者将从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压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吉林省就业的总量造成冲击。受新冠疫情影响,吉林省就业市场需求相对疲弱,供给相对不畅,解决总量问题的形势严峻。吉林省劳动力供给总量仍处高位,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弱化,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需求端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吉林省各地严格实施隔离政策,居民的流动性减弱,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难以扩大再生产,职工收入受到影响,导致消费水平下降,总需求明显下降。受疫情冲击,吉林省的总需求曲线迅速左移,企业停工停产,导致出现非充分就业问题。从供给端看,由于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从风险角度考虑,部分劳动力被限制出行,关键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流动受阻,总供给曲线左移,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在低产出水平上实现短期均衡。就业市場出现供求失衡,在供给层面,摩擦性失业增加、工资水平下降,自愿失业增加。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实施的隔离政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不仅具有总量性而且具有结构性,即不同产业、技能水平、学历背景的劳动力对疫情及防控政策的反应存在差异。疫情的冲击加剧了劳动力市场失衡。吉林省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占比达65%以上居于高位的劳动年龄人口1,在吉林找不到工资等待遇符合期望的就业机会,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人口不断流失;另一方面,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进装备制造、医药、旅游、建筑等产业,对优质的人力资源需求较高。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市场对受教育程度低、大龄、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持续降低;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廉价劳动力供给受到约束,就业弹性呈现下降态势。

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者工资收入产生了冲击。工资性收入仍是大部分劳动者的生活主要来源,由于发生疫情,吉林各地企业停工停产,导致用人岗位减少、工时减少,工薪阶层的工资性收入因此下降,特别是临时工、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从业人员所受影响更为突出。吉林省的小商小贩、从事建筑业和服务业等灵活就业从业人员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冲击工资性收入下降压力较大,农民工就业与工资性收入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

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吉林省企业招工用工情况分析

目前,宏观就业形势面临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的严峻考验。从全国情况看,中国是全世界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2019年末,我国的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约10亿人,比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8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1.5亿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老年抚养比逐年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909万,同比增加35万,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从吉林省的情况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吉林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767.95万人,劳动力供给总量仍处高位,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经济波动时,仍可能影响数千万人的就业。短期内,疫情对就业的冲击仍然存在。65岁及以上人口约375.7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61%。从目前的退休制度来看,如果从60岁开始退出劳动,那么吉林省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3.06%,养老压力日益凸显。2020年,吉林省城镇新增就业完成30.95万人,同比减少6.61万人,省内高校毕业生人数约20万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吉林省人口流失的问题开始产生。自2012年至2019年,吉林省居住人口从2701.5万逐年减少至2601.7万。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吉林省总人口为2407.35万人,人口流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吉林省9个市(州)中,仅长春市常住人口有所增加,10年间净增加29.95万人,呈现一定的集聚趋势和效应,其他地区常住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对县级城市和特色小镇的建设带来了挑战。可见,吉林省当前的就业形势面临着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就业内卷化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后疫情时期吉林省企业招工用工的有关情况,笔者通过调研吉林省企业招工用工情况,了解了吉林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招工、用工方面的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企业对政府的期盼和建议。笔者调研的82家企业涉及机械、化工、纺织、建筑、食品、餐饮、商贸、教育等行业,其中既有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又有民营企业。

(一)后疫情时期吉林省企业招工规模略有提升

截至2020年底,所调研企业共有员工5.20万人,目前有员工5.23万人,用工人数略有增加。

(二)后疫情时期吉林省企业经营预期有所提升

从经营状况看,82家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相对良好,心理预期均好于2020年,预计盈利也高于疫情之前水平。从工资水平看,82家企业管理岗月平均工资5457元(最高7055元,最低4946元),技术岗月平均工资4253元(最高4820元,最低3640元),普工岗月平均工资3233元(最高4081元,最低2520元)。

(三)后疫情时期吉林省企业用工情况基本稳定

从用工情况看,用工基本平稳,未发现企业存在“用工荒”问题,只有少数企业存在缺工问题,缺工人数也在可控范围内。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相对短缺,对企业生产经营有一定影响;普通工种缺口较小,可替代性强,缺工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小。从长期看,企业缺工现象会一直存在,企业需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五、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吉林省企业缺工原因分析

在分析吉林省宏观就业形势和调研微观企业用工行为的基础上,笔者从企业和劳动者的维度对吉林省企业缺工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企業外部因素

1.受疫情影响。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各地防疫政策也限制了务工人员的有序流动。长春市、延边州的调研企业反映受疫情影响,分别缺工500人和1000人。由于图们市劳动力资源外流严重,加之工资水平不高,很难在国内招聘到合适的劳动力补充缺口。

2.城市吸引力不足。吉林省各市州在引才、留才、用才等方面尚未有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人才集聚当地,留在当地。长白山旅游企业反映,由于缺少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因孩子上学等原因离职到大城市就业的比例较高。部分企业反映本地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家乡工作,即使招聘到岗,离职率也高,还有从外地招聘的青年员工因为本地缺少文化娱乐等原因,离职到大城市工作。

(二)企业内部因素

1.薪酬待遇过低。这是企业招工难的最根本原因。松原市调研企业招聘的电焊工月工资为7000元,深圳市企业招聘同样的电焊工月工资在15000元,相差1倍以上。

2.工作环境较差。部分制造业企业车间生产环境不好,噪音大、卫生条件差,有的企业还因厂区有味道或粉尘等原因,导致招聘能力减弱。

3.工作强度大。部分行业企业工作性质需要连续作业,实行三班运转,劳动力强度大,求职者由于害怕辛苦不愿意应聘。

4.没有职业晋升通道。大部分私营企业没有建立企业职业晋升制度,求职者由于看不到晋升希望,导致他们不愿意应聘。

5.企业文化缺失。个别企业只注重抓生产经营活动,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建立员工的共同愿景,没有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无法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员工流失。

(三)劳动者自身因素

1.劳动者择业观发生改变。目前,90后和00后的家庭条件较70后、80后改善了,受教育程度提高了,就业压力小了,这使他们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多变化,包食宿和给加班费已经很难吸引他们,不再是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

2.就业目标发生改变。劳动者更重视个人发展前景、自由时间和工作轻松度等,不愿到生产一线从事具体的劳动工作,不愿做流水线上的普工。

3.职业精神发生改变。有的年轻求职者在求职择业时喜欢劳动报酬高、工作强度小、工作时间短的工作,缺乏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4.就业地域发生改变。年轻人没有守土守家的思想,特别是受社会环境影响,都想到一线大城市就业创业,愿意到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才外流。

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吉林省复工复产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扶持政策,加强资金支持

1.健全就业服务补贴政策。探索发展疫情期间促进重点企业用工一次性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政策,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重点企业招聘人才,根据服务效果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2.建立人力资源输入机制。研究与周边省份建立人力资源输入机制,鼓励劳务经纪人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吉林省内企业招聘外省劳动力,并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3.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落实吉林省人才政策2.0版,根据本地实际和引才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在欠发达县市,当地政府可以考虑事业编制企业使用的方法,利用编制吸引力,为企业引进急需的人才。

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调整社保费率和缴费基数,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支持企业提高员工工资待遇。

5.将疫情期间稳岗政策延续一段时间,或对服务业、旅游业等受疫情影响严重、吸纳就业较多的行业制定单独的扶持政策。

6.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2021年1月26日印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要求,吉林省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以薪留人。

7.拓宽以工代训范围,根据以工代训人数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支持困难企业开展以工代训。

(二)搭建对接平台,引导企业招聘

1.为企业与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搭建平台。持续推进技能提升行动,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结合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工需求,主动搭建平台,完善校企对接渠道,引导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定向性培训,加强吉林省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2.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各类人才搭建市场化对接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服务。

3.为企业与基层就业服务机构搭建平台。很多普工流动性较大的企业希望政府搭建相关平台,能与街道、乡鎮、社区等进行精准对接。

(三)精准施策,加强用工服务

1.做好职业介绍服务。发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用,结合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开展招聘活动。发挥基层平台作用,面向失业人员精准推送岗位信息,提高匹配效率。发挥吉林就业创业网全省岗位信息归集发布功能,将缺工企业信息面向全省发布,促进省内人力资源匹配。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春风行动”活动,面向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提高举办招聘活动的场次和频率,实现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与吸引吉人回乡就业创业有机结合。持续推进省内跨市州劳务合作,为省内企业跨市州举办招聘活动,帮助企业招聘人才。

2.做好企业用工指导服务。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地制定招聘计划,确定招聘条件,做好岗位需求特征描述等工作。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推动企业优化用工环境,引导企业建立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合理提高工资待遇,畅通员工成长通道,加强人文关怀,降低员工流失率。放宽招聘年龄限制,开发大龄劳动力资源。

3.做好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根据吉林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任务,确定重点企业,在重点企业设立人社服务专员,完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开展“一企一策”精准服务。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人岗匹配

1.针对每个行业的用工需求,加强人才储备,建立分类人力资源库,实行动态更新管理。

2.加大对吉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网上办事大厅、App和吉林就业创业网的宣传推广力度,让企业和求职者免费享受“7×24”小时不间断的求职招聘服务。根据供需双方的岗位、工资和就业地三要素自动智能匹配,并为匹配成功的求职者和企业互发短信通知,使求职者和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实现求职招聘,降低求职和企业招工成本,进一步提高人岗匹配效率。

(五)完善引导机制,激发主体活力

1.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步健全完善企业管理理念和发展建设理念,改善企业劳动保障、薪酬待遇、劳动条件等各方面,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2.以激励机制留人。企业要把职工的职业规划放到重要位置,做充分的考虑,为优秀职工提供上升渠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职工工作有劲头、有奔头。

3.加快自身提挡升级。企业要千方百计地提升竞争力,积极做好转型升级工作,加速机器换人,减少用人率,实现运作自动化。

4.做好外来员工及高技术人才的安置保障工作。积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人才及时享受衣食住行、家庭安置、老人赡养、孩子上学等方面优惠政策。

(六)发挥中介作用,推进共享用工

1.针对吉林省旅游企业用工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推进旅游淡季与南方相关企业跨省共享汽车驾驶员、宾馆服务员等工种,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员工淡季收入。

2.鼓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灵活用工平台,帮助企业招聘临时工、小时工,或发布劳务外包任务,解决阶段性用工矛盾,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注释:

1.一般国际上统计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范围为15—64岁,而我国一般规定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范围为16—59岁。

参考文献:

[1] 杨子晖,陈雨恬,张平淼.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宏观经济冲击、金融风险传导与治理应对[J].管理世界,2020,36(05):13-35,7.

[2] 胡滨,范云朋,郑联盛.“新冠”疫情、经济冲击与政府干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09):42-61.

[3] 郑联盛,范云朋,胡滨,等.公共卫生危机对就业和工资的总量与结构影响[J].财贸经济,2021,42(04):115-129.

[4] 李少星,高杨,黄少安.新冠肺炎疫情对脆弱群体收入及全面小康目标的影响测算: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2-23.

[5] 高文书.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03):21-31.

[6] 张桂文,吴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20(03):11-20,126.

[7] 李晓,陈煜.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对策[J].东北亚论坛,2020,29(03):43-57,127.

[8] 姜长云,姜惠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检视[J].管理世界,2020,36(08):8-18,31,19.

[9] 汪阳洁,唐湘博,陈晓红.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机遇及应对策略[J].科研管理,2020,41(06):157-171.

[10] 孙圆.科技赋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问题与反思[J].科技智囊,2020(02):19-23.

猜你喜欢
劳动力市场新冠肺炎疫情就业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城乡劳动力结构变迁影响因素透析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紧张的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