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花
(怀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红色英勇勋章》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作品一经问世,多数评论家就认为小说作者一定是位身经百战的老兵。然而,这部小说事实上是完全依赖于作者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作者就是美国19 世纪末最杰出、最有才华的第一位自然主义小说家斯蒂芬·克莱恩[1]。这部小说最初在美国国内并没有引起轰动,但自从在英国满载盛誉后,美国评论家和读者便开始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可以说,这部作品成功地获得了英美评论界的好评。
早期的评论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可以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独具匠心的语言和独特的创作手法以及生动的意象从微观角度展现给大家一场残酷的战争方面,但从20 世纪50 年代起,评论家开始从各个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比如,传记、社会、哲学、美学、宗教、道德和后结构主义等角度。当然,有的评论家也试图把这部作品归入某一派别,比如,自然主义、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等。
就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以往的评论各有千秋,且国内有几位学者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了主人公亨利,但是运用该理论系统、全面地解析作品中的三个人物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对亨利、吉姆及威尔逊的人格结构进行解析,探索人格结构对人物行为的影响,即在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下,人格结构受到了影响并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其行为的变化。
在现代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对人格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他在晚年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具有强烈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按照快乐原则,追求一种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在本我与现实环境之间起调节作用,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帮助本我躲开世界的威胁力量,为本我寻找一个达到目的的最佳方式,既防止过度压抑造成精神伤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代表道义方面的要求,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构成。自我理想表现为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是由习俗教育产生的一种向往;良心则意味着对违反道德标准行为的惩罚,它要努力达到的是完善而不是快乐或现实。
在弗洛伊德看来,上述三者保持平衡,才能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就会精神崩溃。当两种力量发生矛盾冲突时,就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从中协调,即体现自我的作用。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一方面尽可能地满足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不触动超我的约束,于是便形成了“约束中的自由”。这是最为真实的人格表现。而当本我或超我占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时,自我的心理能量减少并失去调节能力,个体的人格结构便处于失衡状态。在失衡的人格结构下,自我失去调节能力,那么个体的人格结构就会受到本我或超我的控制,从而影响人的行为[2]。在《红色英勇勋章》这部小说中,三个士兵——亨利、吉姆和威尔逊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欲望、现实以及道德规范的冲击,导致了各自不同的行为。
在小说中,年轻人最优秀和最恶劣的特征都在亨利身上展现出来。亨利在小说中一出现,就表现出与其年龄相应的无知和天真。他遵循着本我的快乐原则,沉醉于传统英雄人物身上的勇气和荣誉,把最狂热的梦想寄托在幻想上。当他得知不久就将被派往前线的时候,便开始比较他幻想的战争和他实际上将置身的疆场的优劣。他闹不清自己是否能像古希腊的英雄一样,从战场上“凯旋执盾而归,或战死卧盾以还!”这给战争中的死亡形象赋予了浪漫的色彩。此时的亨利遵循着本我的快乐原则,怀揣着成为英雄的梦想,期待着战争,渴望赢得荣誉。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关于明天即将加入激烈战斗的流言四起以及通过与吉姆的谈话,他开始感到焦虑。当部队开始真正面对敌方的炮火和直击敌军时,亨利心中的英雄主义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子弹在耳边嗖嗖穿过,身旁的战友一个个中枪倒地,害怕、恐惧、逃跑瞬间侵袭了他整个思维。亨利的本我渴望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作为英雄名垂千古。可此时的亨利已然不能像参战前的“本我”一样只知道一味地幻想了,此刻的现实环境变得异常严峻和残酷,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忧,于是,亨利从战斗中逃跑了。第二次战斗中,亨利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再次夺路而逃。他逃跑以后,兵团大获全胜,他觉得自己被“冤枉”了,非但没有自责自己的懦夫行为,甚至还责怪留下来战斗的士兵。一方面,亨利的本我劝说他要冲锋陷阵;另一方面,血淋淋的战场让自我意识到了危险,因而他心中焦虑、指责别人。
当亨利的自我在本我与现实环境之间挣扎时,他才意识到本我所追求的荣誉和光荣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身上缺乏的是超我所代表的真正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在最后亨利鼓起勇气真正参战时,他似乎有种“短暂但崇高的无私”。他沉浸于战斗中,浑然忘我,不再顾及他人的赞扬或注意,不再为单纯的荣誉而战。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自我最终成功调和了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亨利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达到了人格结构上的平衡,完善了自我的心智。
小说开始时,吉姆和亨利形成了道德上的鲜明对比。亨利的本我追求的是战争所带来的荣誉和光荣,与之相反,吉姆自始至终理性的自我恰当地调节了本我、超我以及现实环境间的矛盾。虽然吉姆的本我也渴望荣誉,但他的自我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让他可以不被眼前的一切迷惑而感到焦虑,从而坦然面对并处理突发的实际情况。
小说中,当亨利询问吉姆是否会在战斗中逃跑时,吉姆的回答是:如果别的士兵逃跑,他也会逃跑;如果其他人坚持战斗,他也一定会坚持战斗。与亨利不同,他没有渴望战争的光荣和荣誉,也不会像威尔逊一样大声抱怨。例如:战斗开始前,他告诉亨利他要抛弃自己不需要的军需品,说:“现在你只要能吃,能射击……那就够了。”又如:吃饭的时候,他制止了威尔逊和亨利关于他们的指挥官是否有头脑的争论,因为他们“不能在这么美妙的三明治面前激烈地争论”。他的自我看清了眼前的事实,他忠于职守,充实乐观地度过每一天[3]。
即使在垂死之时,吉姆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他没有对战争的残酷和不公平发牢骚,甚至对亨利及其给自己提供的舒适置之不理。他千方百计地想独自死去,在场的人注意到,在“他令人畏惧、棱骨分明的面容上,流露出一种深邃的引人深思的尊严”。无论生死,吉姆都拥有一个人罕见的自信的美德,他懂得并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这也正源于他理性的自我能够把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的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
小说中,威尔逊是亨利的另一个战友,被称为“大嗓门士兵”,自始至终他的超我都在人格结构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威尔逊曾经向亨利保证,如果战争爆发了,他一定不会逃跑:“我要尽忠职守——我过去是这样说的。我现在还是这样说。再说,你是谁?看你说话的神气,好像以为自己是拿破仑·波拿巴呢。”从中可以看出威尔逊的超我战胜了他的本我,即对荣誉的渴求,他更多在乎的是应该不顾一切地去恪尽职守。除此之外,在威尔逊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美德。在亨利返回营地时,他细心照料亨利,像一名“业余护士”一样忙得团团转。他坚持让亨利盖上自己的毯子,表明了他的慷慨大方。可见,即使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中,威尔逊依然能够保持高尚的品德,这说明他的超我异常强大。
《红色英勇勋章》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体现了小说主人公亨利、吉姆及威尔逊的内心冲突与斗争,因此,他们的行为也各有不同。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这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们的人格决定的,人格结构最终达到平衡的亨利、始终保持理性自我的吉姆以及具有强大超我力量的威尔逊,他们的人格基本上都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是他们各自的人格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的行为起到了积极或消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