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以杭州市对口帮扶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2021-01-02 22:42胡建亮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恩施州恩施全州

胡建亮

(杭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浙江杭州310016)

湖北省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面积2.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2 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28 个少数民族占54.7%。 恩施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全域贫困地区,所辖八个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2013 年底, 全州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29 个,贫困人口108 万人,贫困发生率30.61%。 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将恩施州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 并明确由杭州市结对帮扶。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而茶产业是恩施州的主导产业之一, 杭州市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将恩施茶产业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通过对茶叶产品消费趋势、成本效益以及中国茶叶竞争力的分析和研究, 发现传统的茶叶消费结构已逐渐发生了改变,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不断提高茶产业的减贫带贫效益成为了杭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产业扶贫突破口。

杭恩两地政府就推动茶产业的合作和帮扶,经两地农业部门经协商讨论,专门制定了《杭州市帮扶恩施州茶产业提升发展的工作方案》,每年落实1000 万专项帮扶资金扶持恩施当地的茶产业。该方案出台仅半年,就有30 余家大型浙江茶企与恩施当地企业结对帮扶。 恩施茶产业的提升是杭恩两地真诚合作、 精准扶贫、 双向共赢的样板工程,其示范效应初显,正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参与到恩施茶产业帮扶工作中来。 2019 年底,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20 元,增长10.41%, 增速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全州茶产业覆盖茶农83 万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422 元,茶叶对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额达到923 元。 恩施茶叶借助杭州的产业平台,焕然一新的走向了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市场, 真正的把茶叶变成了恩施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1 恩施州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北纬30°线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优质茶产区黄金纬度带,它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串联起远隔千里的杭州市与恩施州。 两地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充沛的雨量、肥沃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茶叶的生长。杭州市有着千年饮茶的历史,孕育出闻名遐迩的西湖龙井茶,被称为中国“茶都”。恩施州是南方茶盐古道的重要结点, 因拥有世界唯一独立的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富硒生态圈,享有“世界硒都” 的美誉。 恩施州既是国家农业部茶叶优势产区, 也是长江中上游特色绿茶和出口绿茶的主产区之一。恩施州海拔800~3000 米的山地占全州总面积73%。 全州有茶园面积10.59 万公顷,年综合产值120 亿元, 在全国地市州位居第四, 覆盖了80 万茶农。 由于全州茶叶种植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广大茶农脱贫增收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茶叶良种化进程发展不平衡

恩施州新老茶区良种化率相差很大, 即使同一茶区的茶叶品种质量也参差不齐。 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种规划和田间管理, 导致全州茶叶良种率相对不高, 成为制约当地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县(市)在标准化茶园建设、有机化茶园改造、茶园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悬殊,茶园产值两极分化严重。 在享有中国茶叶行业第一个“全域有机示范县”的恩施州鹤峰县,全县茶园面积2.48 万公顷,获国内有机认证(含转换)面积0.71 万公顷、欧盟有机认证(含转换)面积0.02 万公顷; 在利川市由湖北嘉润茶业有限公司打造的“生耕甘露”茶园获得德米特转换期认证,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德米特认证的有机茶园。 虽然越来越多的茶园开始重视发展有机茶, 但从全州的层面来看,有机茶园占比仍然不高,高端品系种植面积较少, 夏秋茶普遍利用率较低, 由于采摘不及时,每年仍有大量优质鲜叶被遗弃在茶园,茶产业的增加值和减贫带贫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2 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恩施州大力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但全州茶叶种植仍然以茶农各自发展为主,茶园地块分散、种植环境复杂、茶树品种多样、品质差异较大。 在种植规模和加工生产上都缺乏有效的组织, 也缺乏领头企业在茶叶品质上的把控,导致茶叶附加值不高,品牌知名度不大。 茶农议价能力弱, 在茶叶销售旺季,经过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经销商压价收购,既损害了茶农的利益,也打击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全州茶产业的良性发展。

1.3 茶产业链条不完善

根据调查发现, 恩施州茶叶产品仍以传统的古法蒸青工艺的 “恩施玉露” 为代表的绿茶和以“利川红”为代表的红茶为主,附加值高的茶叶深加工产品、茶叶衍生产品、茶文化产品较少。 恩施茶叶加工厂众多,大多属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薄,在中低端茶叶市场里呈现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在春茶采摘季节,多数茶农以鲜叶出售或经简单初加工后以半成品出售,由于品质参差不齐, 优质产品也只能卖个 “白菜价”。 因此进一步丰富茶叶发展的业态,延长其产业链条, 提高附加值成为了恩施茶业产业壮大可选择的有效途径。

1.4 公用品牌知名度不高

尽管近年来恩施硒茶品牌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小、散、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全国知名品牌的差距仍然很大, 与茶叶大州的地位不相匹配。目前知名度高一点的恩施玉露,在全国百强榜中的排名也仅排在39 位。 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忠诚度的培养、 品牌地位的树立仍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1.5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全州茶叶企业数量超过1000 余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不强,真正的大龙头、大企业、大老板少,进入全国百强的企业仅有4 家,且排名都较靠后。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春茶产销旺季由于鲜叶采购与销售渠道不畅, 销售速度和价格明显下降。 茶叶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销售难、融资难、运输难等困难。 加上部分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不善、财务制度不健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弱, 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也严重制约了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

1.6 全域绿色化推进不平衡

虽然恩施州在茶叶生产绿色化上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 但是部分县市对茶叶全域绿色化工作认识不高,思考不多,力度不大;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部分企业认领基地流于形式,没有和茶农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且由于产业基地分散,投入品种类多,监管体系不健全,潜在隐患多、风险大。特别是随着恩施硒茶“一红一绿”(利川红和恩施玉露)知名度的提高,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扰乱市场、影响品牌声誉和形象的情况时有发生、屡禁不止。

1.7 茶产业人才队伍薄弱

近年来虽然加强了企业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但是企业过于依赖政府项目培训,主动参加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较少, 全州茶产业人才队伍依然存在知识层次低、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懂茶知茶的技术型、管理型、营销型专业人才,审评师、茶艺师等实用人才严重缺乏,无法满足茶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2 帮扶举措及成效

2.1 推进基地规模化发展

恩施当地的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茶树种类凌乱,茶园较为分散,茶农各自发展,在规模和生产上都缺乏有效组织, 也缺乏领头企业在茶叶品质上的把控。针对这一情况,杭州市通过帮助壮大村级专业合作社,增加茶园种植面积,逐步将原来分散的茶园整合为成片的生态种植基地。 仅2018 年, 杭州投入近 7000 万帮扶资金, 发展了2000 公顷新茶园,将原来散而小的茶园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有较大规模的生态茶园。 比如,恩施市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把花枝山村20 多公顷茶园逐步发展到106 多公顷, 九成以上茶农加入专业合作社后, 仅茶叶就可为社员人均增收6000 元。

2019 年,全州茶园总面积达到11.33 万公顷,比2013 年增加3.97 万公顷, 茶叶基地总面积占全省的31.8%,位居湖北省第一位,占全国总面积的3.8%,在地市州级产茶区中位居第四,恩施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富硒茶生产基地。恩施市、鹤峰县茶园面积超过2 万公顷,咸丰县、宣恩县、利川市超过1.33 万公顷。全州无性系良种茶园9.94 万公顷, 良种化率达到87.8%,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

2.2 推进全域绿色化生产

在增加茶园扩种面积的同时, 杭州市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从茶树选种、种植、灌溉、田间管理等技术入手,按杭州标准化的要求对茶园进行培管,提高茶园质量安全水平, 帮助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020 年帮助恩施引进了适制白化茶、凤凰单丛的茶树品种,丰富恩施茶叶品类。

2.2.1 深入开展示范基地建设

全州持续推进全域化生产, 鹤峰县稳步开展茶叶全域有机创建,茶产业绿色有机底色更浓,得到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和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高度肯定。 2020 年新启动了宣恩县万寨乡、巴东县溪丘湾乡两个州级全域绿色化示范乡镇建设。目前,全州已建成全域绿色化示范乡镇21 个、 示范村129 个,建立视频监控点66 个。

2.2.2 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定

茶叶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物质污染、非法使用添加剂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信心,发展生态、有机、绿色的茶产品成为大势所趋。2017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鹤峰县挂牌成立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换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武陵山区(鹤峰)科技成果转换中心。 为鹤峰县供优良品种、优质栽培技术,并选派首席科学家指导鹤峰有机茶稳步发展。 通过杭州与恩施协作加强了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合力推动恩施州有机茶的发展。

目前, 全州组建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126 个,开展统防统治2.35 万公顷,占茶园总面积的20%。 全州新认定有机茶基地0.38 万公顷,全州有机茶基地认定总面积达到了0.82 万公顷,占全州茶园总面积的6.98%; 新增有机转换认证面积0.43 万公顷,转换认证总面积0.63 万公顷。 全州成功创建全国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9 个, 获德米特认证的有机茶园1 个, 获全国有机食品认证标识17 个;全州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 个,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2 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面积0.41 万公顷,总面积达到3.91 万公顷,占茶园总面积的33.2%。 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1 个,全州通过绿色、有机认证的茶园占全州茶园总面积的60%以上。 恩施州继承传统蒸青技艺的“恩施玉露”,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2.3 持续推进茶叶加工电气化改造

2019 年全州不断加快推进全电气化改造、增加清洁化生产线和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目前全州全电气化制茶企业达84 家,同比增长27.27%;清洁化生产线达到269 条, 同比增长37.95%;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达到58 条,同比增长18%。 恩施州咸丰县和宣恩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恩施州的恩施市和利川市、鹤峰县成功创建“省级茶叶出口基地县”;恩施、利川、巴东、宣恩、咸丰、鹤峰6 县市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鹤峰、宣恩两县荣获“2019 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宣恩被授予“2019 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2.3 推进产业化经营

恩施当地加工企业数量和能力不足, 茶农主要以销售鲜叶为主,收益受到制约。 2018 年,杭州帮助当地建设了28 个现代化的新茶厂,厂房总面积达4.3 万平方米, 帮助购置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基本解决了当地茶叶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

针对恩施大面积夏秋茶撂荒的问题, 杭州引进了抹茶产业链。 2018 年,全国最大的抹茶加工和出口企业浙江新洲国际贸易公司正式落户恩施, 与恩施州知名茶叶企业湖北金果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杭州艺福堂、杭州茶厂和卢正浩茶业三大茶企以合资的形式, 在恩施市成立了龙马聚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当地提供产品开发、电商营销、品牌推广、展示展销等服务。杭州市与恩施州两地合力打造了一个集生态茶园、标准化生产、一体化营销的全产业链的现代化茶叶示范产业园,主要从事抹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2018 年投产当年即生产碾茶和抹茶40 吨,产值320 万元,直接带动174 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 元。 随着 2019 年6条标准化抹茶生产线的陆续上马,辐射带动周边抹茶基地667 公顷,贫困人口1000 人以上,每公顷平均增收2 万元。在龙马现代茶产业示范园的带动下,恩施州巴东县、鹤峰县等茶叶主产区进一步推广抹茶生产,丰富茶产业链,提高茶叶的工业化水平。在杭州市政府高位推动和杭州茶叶企业的结对帮扶下,恩施州茶叶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全州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3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家、湖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 家, 进入全国百强茶叶企业榜4 家。通过SC 认证企业197 家,通过ISO 质量体系认证企业38 家; 获得直接出口经营权的有17 家。

2.4 加强人才队伍培育

杭州市加大了对恩施州茶产业人才支持的力度,帮助开展茶叶农技人员、茶叶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茶艺师、评茶员的专业培训。 恩施州依托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以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开办恩施硒茶学院,开展茶叶职业技能培训、茶文化创新与推广。依托杭州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持续投入培训资金、引入优秀师资,将该学院打造成恩施州茶叶人才的培养基地, 为恩施州培养一批茶叶专业人才,提高了当地的专业化水平,从技术上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围绕贯彻落实《杭州市帮扶恩施州茶产业提升发展的工作方案》,杭州与恩施两地组织召开了东西部茶产业协作发展座谈会和“东西部协作茶产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从种植采摘、加工生产、产品销售方面,与致富带头人深度合作,探索出了“1+X+N”培训扶贫模式,即1 个东西部扶贫协作培训平台, 带动X 名致富带头人,辐射N 家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扶贫模式。 该模式已成功带动474 户贫困户就业、脱贫、增收。该学院还通过建立专业人才库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方式,不断推进恩施硒茶产业的发展。

2.5 推进硒茶品牌打造

在杭州市与恩施州东西部扶贫协作中, 双方坚持“杭州的平台就是恩施的平台,恩施的资源就是杭州的资源”的理念,依托杭州在茶产业方面的平台优势,不断扩大恩施茶的公共品牌影响力。在杭州市的大支力持下,不断打响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等茶叶公共品牌,杭州市大力支持恩施硒茶在武汉等地开设专门展示销售门店。 杭州市也在杭州的茶叶市场专门开设恩施硒茶体验馆。在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上设立恩施馆, 对恩施硒茶产品进行专题推介,依托杭州平台帮助扩大恩施茶的知名度。在2018 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恩施州有5 个产品获评金奖产品。 依托杭州“电商之都”的互联网营销优势,杭州市大力开展“硒品五进”活动,推动恩施富硒茶进入商场、超市、食堂、农贸市场、新零售等终端,杭州市致力于帮助恩施州打造“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营销网络,为当地提供产品开发、电商营销、展示展销等服务。依托杭州的销售市场, 目前恩施州的茶叶已克服了滞销的困境,形成了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 截至2020 年10 月,全州实现茶叶销售收入74.5 亿元,同比增长5.8%。

“恩施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19 年通过国家商标总局注册,形成了“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恩施州茶产业协会发布了《恩施硒茶》团体标准,规范品牌使用管理。在中央电视台投放了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广告,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类展会,支持企业到全国大中城市开设品牌营销店, 扩大“恩施硒茶”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6 推动融合发展

杭州将与恩施携手推动茶产业与硒产业、资源型新型工业、 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作为重点方向, 使茶产业步入了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通道。 推进茶旅融合,打造了恩施枫香坡、宣恩伍家台、咸丰麻柳溪、鹤峰木耳山等一批茶旅融合示范点。 推进产城融合, 在城镇建设中融入茶元素,打造了恩施龙马抹茶小镇、恩施硒茶小镇等茶叶特色小镇。 推进“互联网+”,形成了线上线下的营销渠道。 推动茶产业与硒产业、 资源型新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使茶产业率先步入了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通道。 目前全州共建成与茶有关的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 个, 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9 个。咸丰麻柳溪茶海羌寨、宣恩伍家台生态茶园被认定为4A 级景区,鹤峰木耳山生态茶园入选“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咸丰大沙坝生态茶园评为“20 座中国美丽茶园”,伍家台贡茶生态游线路被评选为全国 “20 条精品茶旅线路”。推进产城融合,在城镇建设中融入茶元素,恩施龙马抹茶小镇、 恩施硒茶小镇等茶叶特色小镇建设初具雏形。

2.7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充分利用国家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 杭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策优势,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组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机构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指导,解决了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不足的问题; 依托杭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形成了除黄茶以外的全茶类产品结构。

3 结语

按照“中央要求、恩施所需、杭州所能”的原则,杭州市与恩施州聚焦“精、准”,在帮扶工作项目化,项目体系化,体系品牌化上突出重点、加强创新。以茶产业帮扶为突破口,推动全州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四年努力,逐步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二三四五”东西部扶贫协作新品牌,即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化扶贫协作”这一主线,做优劳务协作和人才支援两篇文章,做实“三个三”项目带贫行动(每年投入3 个亿以上财政资金,实施300 个以上项目,带动1/3 以上留存贫困人口脱贫),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旅游业、“硒品入杭”和“浙企入恩”四大产业合作提升工程,全面构建和完善了市州、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与行政村、企业与贫困村五大帮扶体系,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协作格局。恩施州特色产业不断强筋壮骨,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社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两地在旅游互动、劳务协作、产业转移、产销对接等方面的合作渠道越来越畅通, 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杭州市与恩施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直接带动全州36.36 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助力全州八个县(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告别了区域性绝对贫困。

猜你喜欢
恩施州恩施全州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恩施州开展校园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专项治理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高温煮熟鱼肉腐败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泸西县总工会:全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会议在泸西召开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飞檐走壁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家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