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平利因茶致富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2 22:42马云璞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

马云璞

(平利县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陕西平利 725500)

平利种茶历史悠久, 汉景帝阳陵出土的茶叶残留物,考古证明原料来自巴蜀地区,唐宋时期平利是古山南茶区的核心区域, 清乾隆年间三里垭毛尖成为贡茶。 本世纪以来, 平利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战略,全力推进茶产业率先突破,先后荣获“中国名茶百强县”和“中国名茶之乡”等荣誉称号,茶产业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位产业、当家产业[1]。

1 主要成效

1.1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支柱产业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有近60 个国家和地区产茶,160 多个国家茶消费需要进口,世界有30 亿人饮茶,名优茶和有机茶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小小一片叶子,具有广阔的消费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三五”以来,平利历届领导班子咬定茶产业一业突破目标,一任接着一任抓、一届接着一届干,努力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亮品牌、做活市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02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1.67 万公顷(25 万亩),茶叶产量1.5 万吨,产值18 亿元,“人均一亩园、户均一万元”的目标全面实现[2],茶产业成为平利农业支柱产业。

1.2 一片叶子促进了一域经济发展

茶产业关联度高, 产业链长, 涵盖了一二三产。 目前, 平利县共发展万亩以上茶叶基地镇8个、千亩以上茶叶基地村65 个,创建市级以上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24 个,培育茶业经营主体253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 家、省级12 家,国家示范合作社1 家、省级10 家,打造以茶为主的3A 级景区2 个, 发布茶旅精品旅游线路1 条。 茶产业一产领域产值在全县农业总产值的占比达到39%, 二产领域产值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24%, 茶旅融合收入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的占比达到62%,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茶产业收入的占比达到15%以上,茶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3 一片叶子带动了一批群众脱贫

一亩茶十亩粮,一斤茶千斤谷,茶叶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比较效益高。 平利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扶贫产业来抓,按照“一村一企一园”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实行经营主体与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安排、两权抵押贷款、配置扶贫支农再贷款、帮扶贫困户脱贫成效奖励等奖扶政策相挂钩, 把贫困户聚在龙头企业上、嵌在产业链条上。 2015 年以来,先后有176 家茶叶经营主体流转农户土地2530 多公顷(3.8 万亩),与贫困户合作建设订单生产茶园基地333 多公顷(5000 余亩),吸纳贫困户就业6000余人,帮扶贫困户7570 户2.4 万人,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 元,12110 户贫困户通过参股分红获得的户均年收益300 元, 茶产业成为贫困户稳定就业、稳步增收的主渠道。

1.4 一片叶子改善了一方生态环境

茶树四季常青,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多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致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茶4530 公顷(6.8 万亩),套种常青苗木 240 万株,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提高了绿化水平, 改善了区域环境。2020 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6 天,出境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国家Ⅱ类标准,用实际行动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理念,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1.5 一片叶子提升了一县对外形象

围绕“游女娲故里、品平利绿茶、赏美丽乡村”的形象定位,聚焦茶饮产业,做响产品品牌。 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平利女娲茶” 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陕红”成为省级名牌产品,2018年以汉阳陵出土的2150 年前的茶文物资源研发的“秦汉古茶”,被陈宗懋院士称之为丝路瑰宝,得到了茶界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秦汉古茶成为平利弘扬中华茶文化、传播中国茶友谊、推动发展茶经济的“文物茶”“友谊茶”“产业茶”。 坚持以茶为媒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推介活动推介茶产品、传播茶文化,平利因茶叶出口成为陕西增长最强劲的县,平利因茶而美丽、因茶而闻名。

2 存在问题

2.1 优质茶园规模不大

2000 年后平利新建的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5333 余公顷(8 万余亩),近 2000 公顷尚未投产,上世纪建设的茶园多数位于土地贫瘠或离人口集中区较远的地方,撂荒现象比较严重。 近年来,政府虽然投入大量财力推进低产茶园改造, 但今年改、明年荒、后年还是老样子的现象突出存在。 因茶叶采摘季节相对集中,造成劳务用工紧缺,原料价格居高不下,资源利用率不足30%,平均亩产量只有48 千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 企业自主发展不足

部分茶叶公司原始积累不足, 投资缺乏计划性、科学性、有序性,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了“信贷资金变资产、 资产无法变资金、 生产经营靠政府”的困境;部分茶叶公司企业管理水平差、市场营销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小型加工厂业主小农意识强、加工规模小、生产标准低、市场监管难,与现代农业不接轨,难以做大做强。 平利茶企普遍存在单打独斗、 各自为政, 眼界还不够开阔,竞争多于合作,区域间缺少交往、行业内缺乏交流,信息不能共享,资源不能共用,抱团发展不足,产业整体呈现“体胖有余而强壮不足”的态势。

2.3 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虽然平利县品牌统一整合为 “平利女娲茶”,但各企业原有品牌仍在沿用, 对公用品牌只重享用、不重保护,影响了名优品牌的做大做强。 品牌推广缺乏系统思维,表现在塑造品牌方向不明确、赋予文化内涵不生动,内宣外推没有形成合力。品牌策划落后市场需求,对市场了解不够,专业策划缺失,宣传浮于表面,在消费市场留不下印记,固定消费群体很难永久形成。品牌推介手段单一,平利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开展品牌推广, 主要用于专场推介会, 推介会结束后很少有企业跟进做市场,宣传推介效应体现不明显;少部分资金用在央视、报刊、固定展牌等传统媒介上,而在网媒、自媒、热媒等新型媒体上投播推送基本没有,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较全国十大茶品牌有较大差距。

2.4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平利县从事茶产业的科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工作热情退化、技术服务弱化,面对全产业链服务,人才队伍显得极度匮乏,进入“青黄不接”的时期。 龙头企业挂牌成立的专家大院或专家工作站,基本都是安排了一间房子、挂了一个牌子、摆了几张桌子、空有一副架子,没有发挥实质作用。与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的技术服务协议, 多数停留在纸上,落实在口头上,没有付诸在行动上,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与发达茶区的差距正逐步拉大。

2.5 茶旅融合程度不深

来到平利,茶的氛围整体不够浓厚,让人感受不到浓浓的茶乡风情,安平高速沿线见不到茶带、看不到茶园、望不到茶山,县城广场、集镇社区、机关校园、商场超市缺乏茶元素、缺乏茶文化、缺乏茶韵味;多数茶园没变景点、景点没进茶园,吸引游客能力不足,多数为“串门式”半日游;茶学、茶画、茶故事与茶艺表演融入茶文化旅游不深入,没有形成人人会说茶、会赏茶、会茶艺;茶文化体验活动零散,永久固定客户群没有形成;茶园风光仅仅停留在美化环境上、保护生态上,茶产品多数为礼品,对装潢美、便携带、有特色、有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明显不足。

3 对策措施

3.1 抓点示范建园区,扩大基地规模

落实领导抓点示范和政策配套机制, 每年安排1500 万元专项资金、 捆绑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引导支农信贷资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支持茶产业大发展。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组织、园区的承载示范带动作用,按照“一村一企一园”、“一镇一品”的模式,扎实推进园区提升工程,推动平利茶产业集群式发展。 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合作社按标准组织生产,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形成分工明确、利益联结共同体,让企业从基地管理中解放出来,让合作社把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致富。配套完善茶叶园区道路、排灌渠道、生态树木、绿色防控等设施,大力推行机械化茶园管理、采摘等先进适用技术,降低生产劳动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增加茶农收入。

3.2 壮大主体强龙头,提升引领能力

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培育壮大企业集群。一是培育企业“航母”。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实施、规范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培育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5 年的努力, 命名1~2 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5 家省级龙头企业, 全县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 家以上。 二是优化清洁化加工厂布局。根据镇村茶园发展规模,科学规划、量体裁衣支持清洁化茶叶加工厂建设, 让每一个1000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都有1~2 家清洁化加工厂,茶鲜叶能就近销售就近加工,切实解决部分茶农原料无处卖而撂荒茶园的现象。三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招商引进和技术改造等方式,用2~3 年的时间,在茶叶基地镇支持建设秦汉古茶、黑茶(茯砖茶)、抹茶精深加工生产线各5 条,年增加产能5000 吨,让夏秋季茶叶原料能够得到综合利用, 每亩茶园效益提高1500 元以上,全县茶产品产值达到15 亿元以上。四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经营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鼓励产业大户、家庭作坊规范化生产,向家庭农场、小微企业迈进,带动周边茶农增收,提高对接市场联系茶农的能力。

3.3 内外联动塑品牌,拓展市场营销

大力实施“品牌强农品牌兴县”战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入,努力把“世界最早的茶——安康秦汉古茶”打造成享誉“一带一路”的热门茶,把“平利女娲茶”打造成驰名全国的畅销茶,推动平利茶从卖“名茶”走向卖“名牌”。 一是做精做优产品。积极对接国内国际市场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实施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出台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管控办法,确保产品源头安全。执行严格的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对品牌使用企业的产品全覆盖检测,确保销售产品合格。试点运用物联网技术,全覆盖推行质量安全追溯,让消费者全程可视生产流程,提高消费信心。二是重视市场策划。积极培植引进专业营销企业,组建专业营销团队,选准目标市场,每年策划2~3 场特色鲜明的品牌推介活动, 支持茶饮企业采取开办专卖店、商场营销专柜、进星级酒店或开设茶超市等方式,跟进开拓销售市场,让平利茶在所到城市历久弥香。三是宣传推广品牌。利用电视、报刊、电子屏、网络、自媒体等宣传媒介,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宣传平利茶品牌,培养发展新的固定消费群体。四是积极发展电商。加强于国内知名电商的对接与合作,建设具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平利茶网络销售平台, 开发独具特色的创意茶产品,搭建线上线下多元化营销网络,着力提高平利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3.4 科技支撑重创新,优化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扩招、 新时期高等院校转型、政府院校合作、院士工作站建设等政策机遇,加强平利茶饮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批茶饮产业领军人才、科技研发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实用人才。每年选派20 名优秀年轻农业技术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技术前沿阵地对口学习,引进3~5 名高素质人才“坐诊”指导,建立2~3 个高等院校实验实训基地, 安排职教中心开办1 个50 名学生的茶学班, 民间教学机构培训100 名茶艺师,切实解决茶产业人才匮乏问题。 加强科技引进和成果转化, 推动传统茶产品向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茶用品、茶盆景等五大新型茶业态延伸,培育茶产业提质增效新的增长点。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形成政企联动抓科技促创新的良好局面, 全面提升平利茶饮产业市场竞争力。

3.5 多措并举促融合,提高产业效益

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坚持不懈把安平、平镇高速沿线打造成宜茶则茶、五彩斑斓的形象展示带;把长安、城关、广佛连片建成功能完善、文化丰厚的10 万亩秦汉古茶公园;把三里垭贡茶新村、马盘山、龙头新村、女娲银峰茶山、 田珍茶园至秦楚古长城培育成集品茗休闲、参与体验于一体的平利“茶马古道”旅游线路;把平利县城发展成充满茶芬芳、茶故事、茶文化的茶乡旅游目的地。 依托长安硒茶小镇和龙头旅游新村,大力发展茶乡民宿客栈,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以茶为媒、留下客人、留住下一次。依托深厚的女娲文化底蕴, 深入挖掘平利茶历史典故和故事,量身定做一批茶文化项目,把茶产业融入到小说、戏曲、电视剧、电影当中,演绎春之歌、夏之恋、秋之色、冬之韵的“四季茶区”,发挥茶文化的催化剂作用。 支持茶企和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茶事活动,以茶会友、以茶传情,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推动茶饮产业蓬勃发展,真正实现平利因茶而美丽、因茶而振兴的目标。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山东省茶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周宁生态茶园
金鼓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