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

2021-01-02 22:14蔡文成李珊杉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发展

蔡文成,李珊杉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1]新发展格局是根据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提出的,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符合社会发展阶段,迎合人民生活要求。它不仅决定着中国是否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而且决定着中国能否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发展任务负重致远,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助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是对我们党的一个重大考验。

一、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布局,不仅是对过去传统经济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和问题提出,更是对以后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展望,实现从模仿到创新、从速度快到质量高、从粗放型到精细型以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出口导向型到扩大内需型、从利用自然资源到与自然资源和谐共生的转变。

(一)新发展格局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

新发展格局不是空想的,是根据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提出来的。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经济政策的总体布局、发展重点、主要渠道相应发生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在这一阶段,我国主要的任务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摆脱贫穷落后等难题,最终实现经济由弱到强,从绝对贫困到相对富裕,从周期波动到持续稳定,从而增强了综合国力,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上的飞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在经济放缓期,产业结构转型有待调整、人民生活质量需求增加、资源环境矛盾不断深化等问题。针对新矛盾的出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3]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战略调整,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使了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变。在新时代,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调节区域发展不平衡,缩短城乡发展差距大、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化解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匹配、治理经济和生态环境不协调,从质和量两方面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效能,加快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创新驱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顺应发展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

(二)新发展格局是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面对国外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盛行,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猛烈冲击下,新发展格局是经济调整、风险防控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4]国内外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给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第一,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驱动性技术,同时,也带来颠覆性的行业调整和劳动力市场,改变着生产、管理和治理体系。技术的跃升,一方面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将取代部分人工、瓦解部分行业、破坏人们的美好生活。第二,国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的反弹对世界格局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力量深刻调整,逆经济全球化盛行,激化了接二连三、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外部影响,发动贸易冲突,影响国际秩序正常运行。第三,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衰退:增长放缓,经济停滞;供应中断,贸易萎缩;美股熔断,金融危机;企业亏损大,居民压力大。造成了经济循环不通畅、市场分割化严重、居民生活不幸福等难题。为了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堵点”、补“断点”、解决“卡脖子”的难题。

(三)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5]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国力由衰转盛,中国经济也由衰落到复兴,新发展格局是对中国过去经济的总结、未来经济的展望,经济发展实现量到质的飞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根据不同的历史定位做出不同的战略判断,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在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选择,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适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遵循。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选择,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意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着不足,转而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战略转变。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供给能力上看,中国经济指标整体优化,农业、工业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制造业、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新兴产品也位居世界前列,服务业也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从需求潜能上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和拥有14亿人口的经济大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中等收入人群不断扩大,消费潜力需求增大,居民生活质量的诉求不断提高。结合新供给和新需求、新机遇和新挑战、新目标和新任务、新特征和新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发展格局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城镇化加速了人口的集中和流动,市场化提高了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获得幸福感是居民提升生活质量的诉求,这就为经济发展要求从量的扩张到质的跃升提供了客观规律。

二、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6],深刻地回答了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赋予了新内涵和新意义。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7]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强调,“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8]新发展阶段是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转型、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和完成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新”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新”的发展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出“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新要求和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这要求我国经济发展站到新的起点上。第二,“新”的发展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更高的发展标准和新的发展目标:提升经济质量,强大国内市场,协调区域发展,扩大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新”的发展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板、瓶颈、难点等问题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相结合所做出的科学定位。第四,“新”的发展挑战。从国际环境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而正在加速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从国内环境上看,我国正进入新发展阶段,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经济发展转型、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五,“新”的发展机遇。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迎接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才是重中之重。如何化“危”转“机”、变危机为新机、于变局开新局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题。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扫除障碍;利用数字革命创新科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积极采取量转质的经济政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优势。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调,“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9]可见,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灵魂。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来引领;而经济是否高质量向前发展也是检验新发展理念正确与否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0]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发展动力、协调发展不平衡、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开放发展内外联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在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新格局下,为了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过去以量的扩张、高速增长率为评价经济好坏的标准,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实现质的飞跃。面对双循环的新时代背景要求,依然要重视创新引领发展,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文化等各方面携手并进,发挥创新的动力作用;依然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协调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协调经济增长的要求与自然环境保护的不平衡,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依然强调绿色发展的作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能源资源,倡导保护环境,解决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依然扩大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积极参加全球治理,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的话语权;依然倡导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使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进。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

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整体;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目的是解决国内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拉动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发展的各种堵点节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上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托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积极参与贸易竞争,吸收国际投资,引进国际人才和技术帮助国内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形成国内国际经济自由双循环、相互依存双循环、健康和谐双循环,消除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经济衰退,减缓外部环境变化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和谐、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11]对国内国际双循环整体把握,连接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资金、人才以及发展机遇,共同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涵维度,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进行多维度调整,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供需市场循环是双循环的根本要求。一方面,国内需求规模不足、质量不高,需要扩大国内需求和提高质量;另一方面,中高端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高质量的诉求,需要优化供给结构,扩大中高端产品供应量。第二,科技循环是双循环的动力支持。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重点领域研究,投入先进设备、人才,创新教育、科技体系。第三,民生循环是双循环的保障体系。面对突发的疫情,短期内如何缓解突发事件带来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成为新的问题。为了防止短期内经济社会发展遭到重创,需要在中长期内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第四,产业循环是双循环的重要保障。国内部分产业过分依赖于国外技术,又因受到贸易战的影响,出现了核心技术缺失、国内企业“卡脖子”的问题,所以需要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鼓励核心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制造业。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五个“更加”发展

《建议》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12]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发展韧性,需要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高效率、更公平、可持续、更安全。第一,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是经济从量的提高到质的转变的必然结果。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做好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攻克核心技术,突破技术壁垒,创新新兴产业,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第二,经济实现更高效率发展,是优化经济结构和调整经济布局的坚实基础。通过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来提高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来提升市场产品配置效率。第三,经济实现更加公平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通过提高市场竞争力、释放发展潜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民生保障制度,实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均衡城乡发展水平,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第四,经济实现更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观念,走一条人口、社会、经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路径,采用绿色新能源、垃圾分类、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保护环境等有效促进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五,经济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是筑起技术经济“防火墙”的底线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政治、社会、人民安全;建设网络安全防线,保护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健全风险管理措施,保护关键信息安全;建立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安全发展。

三、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13]经济高质量循环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构建新发展格局又能保障经济高质量的循环。提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线,疏通国际经济大循环为辅线,内循环与外循环双向互动,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国内经济新老问题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在宏观上,结合党中央政策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稳步前进;在中观上,重视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结构,完善区域结构;在微观上,不以生产要素投入量多少为唯一标准,以生产要素使用效率高低为评价标准,保障质和量双向健康发展。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就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内需延伸产业链为辅线,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发现经济发展中的“堵点”,找到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突破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实现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发展,规模扩大向结构升级发展、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14]在国内国外环境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经过长期的高速发展,经济问题日积月累,矛盾日益凸显,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加上经济风险发生的概率上升。矛盾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供需关系结构错位,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增长幅度收窄,居民收入增加和企业利润下降、消费上升和投资下降,产能过剩制约经济转型。为了更好地使供需关系相匹配,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经济发展稳步前进,需要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方法推动结构调整,巩固“三去一降一补”的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产业结构从高消耗高污染转向绿色低碳高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淘汰落后产能;区域结构从人口分配不合理转向扩大户籍城镇化,从区域发展不公平转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增加流动性,消除滞后性;投入结构从一般性生产要素转向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投入科技教育人才,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排放结构从排污严重转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减小资源环境压力;动力结构从过度依赖投资转向改革、转型、创新拉动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减少传统方法的过度依赖;分配结构从居民贫富差距大转向分配相对公平,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对结构优化调整,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实现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相匹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增加市场生命力、适应性、灵活性。

第二,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拓展延伸产业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环境日益严峻,金融风险持续加深,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已然不适用于拉动经济增长,而扩大内部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在现阶段,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人口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大国,这是中国需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基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人民生活富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人均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上升,美好生活的诉求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价值基础。一方面,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消费的政策,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现扩大国内需求和扩大国内投资;通过优化就业保障机制,构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了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创新传统消费观念、布局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消费新模式新观念激发人民新消费需求和高品质消费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科技创新仍有欠缺,部分产业生产工程的关键零件依然依赖于国外进口,部分技术依然需要外国技术支持,依赖程度越高,受冲击影响越大。可见,在现阶段,急需创新科技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力,做好技术攻关,实现有效的技术替代,延伸产业链,减少对国外资源和技术上的依赖,补充科技上的“短板”,弥补科技上的不足、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第三,以改革创新塑造发展新动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创新就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间接运用政府调控,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激发市场活力,转变政府职能。缺少宏观调控会造成市场失灵,缺少市场调节会导致丧失市场活力。将改革创新寓于宏观调控中,在简政放权、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三个主要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推行政府简政放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放宽政府准入范围,加强政府监管能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挥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减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经济平稳增长,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科学规划政府机构,优化政府管理能力,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建设人民满意型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增加主体数量,释放主体活力,壮大主体力量,提高市场竞争氛围。其次,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健全高质量发展体制,调整所有制结构,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新国有企业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市场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加快产业结构市场化改革,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营造竞争市场环境。最后,深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研发新技术探索新业态。抓住数字革命发展机遇,创新信息网络、新能源、生物等科学技术,强化核心技术公关,突破技术难题困境;构建激励创新机制,提高人才薪酬制度,畅通人才竞争渠道,培养良好竞争氛围;组建新兴领域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增强创新主体作用发挥。

(二)疏通国际经济大循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15]可见,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同时,也要保障国外经济大循环,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16]在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之间经济、社会联系加深的世界背景下,加深对外开放水平成为时代要求;在面临国际金融动荡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客观现实下,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必然要求;在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全球新冠疫情的猛烈冲击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客观要求。从解放生产力到生产技术进步,从自给自足到专业化分工,从手工作坊到社会化大生产,证明了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是历史逻辑,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由此可知,要想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我国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对外开放。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长靠从国外购买原材料,国内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出口给国外,这就形成了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但过度依赖国外资源市场,会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要素价格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国外市场饱和都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影响,所以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模式成为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扩展开放格局可以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国际核心技术和国外高端人才进入中国,加强国内国际主体协同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更安全、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发展格局。

第二,构建“一带一路”合作网络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17]“一带一路”是国内外经济贸易高度关联的平台,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的重大举措。经济全球化,产业多元化合作化,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加深,构建“一带一路”经济线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2020年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仅公共卫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并且全球经济遭遇了大萧条,停工停产,物流受阻,失业加剧,经济衰退,在这个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经济复苏的必然路径;国际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核心技术封锁,经济陷于发展的困境中,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经济脱困的必要手段。首先,构建区域新型合作战略,深化“一带一路”经济沿线务实合作。加强各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提升区域联通水平,增强资金融通能力,密切人文交流合作,搭建基础设施平台,增进周边互通互联。其次,采取一系列举措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扩大对外投资准入领域,减少负面清单,扩大对外开放;降低商品关税水平,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和增长资源型产品进口额;加强国家知识产权领域合作,建立良好知识产权生态环境,通过完善产权法律法规,构建知识产权机构,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产权信息共享等有效措施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间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增强中国话语权和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共同促进“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将语言和文化相融合,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语言视角和话语表达方式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最后,“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建设增添新动力。将数字工业革命与“一带一路”建设相互结合,数字工业革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为数字工业革命提供创新发展渠道。

第三,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要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18]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融会贯通可以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相反,全球性的灾难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也会成倍增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关闭边境、限制人流、停工停产等防范感染的措施,造成经济停滞、经济衰退、股市熔断等金融危机现象。为了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逆向发展,避免疫情“黑天鹅”变成“灰犀牛”,应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团结各国携手抗击疫情,努力消除疫情带来的经济威胁,防范世界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轨道。一方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帮助经济快速恢复。运用适度的财政扩张对冲疫情带来的风险,守住底线,稳中求进。正确分析疫情背景下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区别于以往发生的金融危机,不盲目操作财政扩张政策,不只顾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兼顾当前与长远,兼顾成本和效果。另一方面,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经济发展活力。人民银行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制、货币信贷政策、再贴现等政策,采取增加中小企业融资、延缓贷款等措施增强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增加结构性货币政策灵活度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更好地保障了实体经济连续性、稳定性发展。

(三)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跃升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得益彰的辨证统一关系,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大循环畅通的前提基础,国际大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畅通的有力保障,只畅通国内大循环,缺失国际大循环,只会回到以前封闭的老路上;只强调国际大循环,缺失国内大循环,就会丧失发展主体,造成国内市场经济堵塞。只有立足于国内大循环,着眼于国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中国的经济才能得到高质量飞跃,攻克发展关口,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保持原有经济增长点,添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清除经济发展障碍节点,创新经济发展服务理念。

第一,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基础。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19]在新发展格局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强大的国内市场,畅通的国内经济循环。相对于国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是经济稳定发展的路径选择。受到全球性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国外需求下降;国际贸易摩擦、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商品出口量下降;核心技术壁垒、关键技术封锁,导致国内企业缺少核心技术零件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小国内经济受到外部冲击造成的经济损失,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循环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基点。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作用,自力更生,激发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弥补国外需求下降的缺口;加强国内核心技术创新,攻克技术关口,解决关键技术部件“卡脖子”的问题,减少核心科技对国外的依赖,彰显我国科技强国、自主研发的能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做好乡村振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做好城市带头作用解决县域发展不平衡,做好西部大开发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做好沿海拉动内陆解决地域经济不平衡,化解好国内地域上的不协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国内循环。

第二,发挥国际大循环的动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调,“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20]国内大循环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国际大循环保驾护航。国内大循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国际大循环对经济发展也尤为重要。畅通国内大循环是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增长的坚实内动力,而国际大循环是拉动经济增长量的强劲外动力。一方面,国内经济循环畅通可以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激发潜在消费能力,扩大进口减少国外过剩产能、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同时反作用于国内,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高国内产品出口量和增加核心技术、资本引入;另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构建“一带一路”合作网络,建立一个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实现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相链接、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深贸易合作,保持友好关系,加强地域联系,不仅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成新型友好伙伴关系,保障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并且带动国内西部城市开放,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减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现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人才,做好国外市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低端产业链走向高端产业链,促进国际经济大循环。

第三,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建议》提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链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21]在新时代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和国家间贸易的联系紧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本质上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大市场,行动上采取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质量革命”。从微观上看,企业需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引进外资、人才、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率;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从宏观上看,政府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等,对接国内外市场,采取统一的检验标准、统一的准入规则、统一的管理模式;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做好经济复苏,推动企业“走出去”扩大市场;切实履行好产品安全和质量的监管职责,引进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和认证服务,把好安全和质量关口,关注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另一方面,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实现贸易伙伴多元化、商品多样化、经济稳定增长。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统筹国内国外两种商品市场,统筹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模式,畅通交易渠道,引进国外优质产品,出口我国特色商品;搭建更开放、更高质量的自贸区,成为集聚商品和吸引外资的有效渠道,促进商品自由流通,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贸易展会平台,完善国家间的合作沟通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全天候参展,展示各国优势特色商品,实现供需对接,促进经济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大国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循环发展,螺旋上升,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