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传鹏,申富倩
(青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中国第一位的核心价值,是近代以来极具象征性的政治诉求。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可见,“富强”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奋进的最强音,因此,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的时代意蕴,对于凝心聚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3],“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4]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全民族的总体利益,在准确把握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开创性谋划。这些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的顶层设计和开创性谋划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
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并依此确定实现国家富强的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的前提和基础。2012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5]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转化。虽然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新时代中国进一步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7]党的领导是国家富强的核心政治保障。从党内情况看,仍然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四个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这些情况严重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影响了国家富强的进程。从历史使命看,在新时代强国征途上应对各种重大挑战、风险、阻力、矛盾,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新时代的党情是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的党情,同一切阻碍党实现既定目标的问题、困难、挑战作坚决彻底的斗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富强观源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加速变革,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多。2019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8]这就为新时代我国实现国家富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作出了战略布局。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大变局之“变”。变局既充斥着风险挑战,同时也催生着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用好大变局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主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一步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把历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跃升。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富强观以宏大视野观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蕴含着对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外部环境的深刻认识,为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有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发展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
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夙愿,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智慧,实现了富强观的新时代发展。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的时代内涵,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积极学习古今中外的国家富强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植根的文化沃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国家的执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鲜明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通过主体性文化的追求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古代中国在追求富强的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治国理政经验。概言之,主要有两条富强路线:一是法家的“国家本位”富强路线。法家主张,富国强兵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法家的富强路线有利于快速集权从而使国家强大,却因忽视了民众的价值、利益而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二是儒家的“民富为先”的富强路线。儒家认为,“仁义”是治国之本,富民是推行其王道政治理想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解决民生问题并对民众进行充分道德教化,才能实现天下归往和国家富强。儒家的富强路线有利于实现重视民众利益的“德治”,但因重视教化甚于武力而在治理国家时易出现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
上述两条富强路线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追求富强的基本理念。这些传统的富强智慧对于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历久弥新的启示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富强观正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国家富强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各国纷纷通过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先后出现了三种富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方案:一是欧美方案。少数欧美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对外扩张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先河。这种现代化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全社会的异化、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经济危机和侵略战争的频发等灾难性后果;二是苏联方案。苏联通过高度集中的苏维埃政权和经济改造快速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苏联方案在被资本主义封锁包围的外部条件下短时间内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迅速地增强了国家实力,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终因权力高度集中、牺牲农业和轻工业换取重工业的发展、不尊重经济规律并选择了错误的改革方向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停滞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葬送;三是“亚洲四小龙”方案。“亚洲四小龙”依靠出口导向型经济和威权政治实现了现代化赶超。“亚洲四小龙”方案抓住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资本流动的历史机遇,制定外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但因自身体量较小、对外依存度过高和世界经济增长趋缓而日益呈现难以为继之势。
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世界性的贫弱国家追赶富强国家的过程。要赢得比较优势,就必须学习借鉴各国的富强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完了现代化的“前半程”,其奥秘正在于此。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富强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空前地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富强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坚实的理论支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前者为后者创造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独立、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任务。为了继续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旧时代积贫积弱的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这一艰辛探索既积累了重要经验又留下了深刻教训。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以往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推进第二个历史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国家奋斗目标,富强不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而是一种对全方位发达状态的标示。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的时代内涵,要明确国家富强新征程上的一系列具体目标。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9]回顾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能否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是中等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跨越的关键。我国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等方式来解决经济发展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不断提升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抓住时机不断上台阶,才能如期实现国家富强的既定目标。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国家富强的关键在于政治先进、制度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0]从以往的实践效果来看,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确保了各民族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实现国家富强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新时代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重在从制度、渠道、形式、法治等方面发力,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11]充分发挥出来。
文化繁荣兴盛是国家富强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12]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3]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确定了时间表,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前进道路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国家富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富强,必须回应人民的期待,让人民从国家富强中得到实际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14]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以此为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5]。总之,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中国要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以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带着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迈入现代化强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国家持续富强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6]。建设美丽中国,要紧紧抓住当下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充分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统领作用,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突出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承诺的发展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使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实质性克服,让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最终实现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争取良好外部环境,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外交和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17],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总而言之,强国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富强观将继续引领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进。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和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行动纲领角度对“实现什么样的富强,怎样实现富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八个明确”指导下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富强观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展开,为新时代中国持续走向富强提供了切实的行动指南。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的时代内涵,归根结底要在制度建设和培育新人辩证互动过程中把“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落到实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富强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现国家富强问题上的集中反映。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展开,“十四个坚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具体路径,是新时代的强国“方法论”。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18]富强路上,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以贯之地遵循“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
从根本上说,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然诉求和重要标志。只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保证“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在各个方面准确落实。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关于制度和富强的关系,毛泽东曾言:“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1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也是在实践中落实“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的制度基础。具体而言,落实基本方略,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注重不同层次的制度衔接,形成制度合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同时,要及时总结国家富强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用制度固定下来,以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发展,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放眼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关于青年和国家的关系,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0]青年是国家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是实现国家富强的主力军。落实“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要将全过程参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青年切实培养成为能够担当强国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此,要坚持不懈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年在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的基础上明确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厚植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追求,积极投身新时代强国事业,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只要一代代青年能够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的指引下不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一百多年来萦绕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就指日可待。